韩景献教授运动针法治疗扭转痉挛验案1则

2012-03-31 13:03郑成瑶尚雪梅韩景献于建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气补法阳陵泉

郑成瑶,韩 虎,尚雪梅,韩景献,于建春*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韩景献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3.天津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起病时先表现为局限性的肌张力障碍症状,以后可波及全身[1]。相当于中医的痉证范畴。笔者有幸跟随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景献教授随诊学习,现就运动针法治疗扭转痉挛验案,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李某,女,30岁,于2009年5月12日初诊,主诉:上半身弯曲俯向前,渐进性加重1年。病史:患者于2008年5月妊娠期内突发上半身渐弯曲俯向前,右上肢不自主向内旋位,渐进性加重,无法直立行走,遂终止妊娠。于他院就诊查CT、MRI均示脑部无异常,诊断为扭转痉挛,予氯硝西泮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予肉毒素注射治疗后局部肌张力仍高。刻诊:头颈部颤动后仰位,上半身渐弯曲俯向前,伴胸腰部轻度水平扭转,不能自行站立行走,由轮椅推入我院门诊,右上肢不自主内旋内收位,右侧肩胛周围肌肉群轻度萎缩,四肢肌力正常,生活不能自理,腰背及上肢肌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西医诊断:扭转痉挛。中医诊断:痉病,证属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治当益气养血,平肝熄风止痉。采取运动针法结合传统针刺法。1)运动针法取穴:昆仑(右侧)、内关、公孙、血海、阳陵泉、解溪、丰隆、足临泣。患者左腿站立,右腿屈曲后自然置于高度适宜的方凳上,直刺0.5寸,不留针,高频捻转补法。俯腰环臂下抻,后伸腰直立环臂上举。患者坐于长椅上,双下肢自然水平伸直,置于长椅上,取双侧内关、公孙,直刺0.5寸,不留针,高频捻转补法,配合深呼吸;双侧血海、阳陵泉、解溪直刺1~1.5寸,留针,双手同时施术,以3对穴轮换捻转补法1 min;右侧丰隆,直刺1.5寸,留针,高频捻转补法,配合右侧上肢前轮转、后轮转;双侧太冲,直刺0.8寸,足临泣,直刺0.5寸,留针,双手同时施术,双侧太冲、足临泣分别高频捻转补法,配合双上肢平展伸直后滑动至正前方合掌;左侧丰隆,直刺1.5寸,留针,双手同时施术,双侧丰隆高频捻转补法,配合双上肢平展伸直后滑动至正上方合掌等。2)传统针刺法:头皮针前额震颤区,捻转平补平泻1 min。风池、完骨、天柱直刺,捻转平补平泻。颈夹脊穴、华佗夹脊盘龙刺法,右肩背部萎缩局部予浅刺。每日1次,前15次为第1疗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上身弯曲程度明显减轻,可勉强直立行走。之后1月减至每2日1次,后又减至每周2次,如法治疗16个月,病情稳定,渐趋好转,自然放松状态下腰背微曲,完全脱离轮椅,直立行走,可平卧睡眠,颈项可保持直立位,后背及四肢肌张力恢复正常,上肢可环转上举合掌及前后拍手合掌,日常家务生活可自理。随访半年未加重。

2 讨论

运动针法,是针刺与躯干肢体运动相结合以治疗瘫痪、疼痛等病证的方法,亦称为“动刺法”[2]。取穴可根据“运痛点”“对应点”和经脉循行路线上相应腧穴3方面取用,或先运动而后针刺,或运动针刺同时进行,或先针刺而后运动。运动针法中令患部运动可以激发一部分经气,同时针刺所激发的经气也在经络中向病所运行,2种经气融汇为一,起协同作用,促使经气迅速抵达病所,而起速效。现代研究[3]证明,患者自身的主动运动可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活动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对肌肉的营养、肌力和支配更有效;对有效改善肌痉挛、肌萎缩及控制炎症,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起到止痉止痛的作用[4]。

本案中运动针法选穴精炼,上病下治,特定穴与上下配穴运用极妙。昆仑,为吾师在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急性肌肉痉挛性疾病中常取之验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转筋腰尻痛”,擅治疗项强腰背痛,遂常取此经穴;内关、公孙为上下配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旨在纠正胸腰部屈曲扭转;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痉证病位在经筋,旨在恢复筋脉刚柔相兼之性。针刺血海、阳陵泉、解溪时只针刺而无运动,旨在激发脾经、胃经、肝经经气,静待其气。

患者所配合运动弛张有度,俯腰环臂下抻,后伸腰直立环臂上举,运动量较大,可使全身筋脉充分伸展,而后紧跟一组深呼吸,既可缓解第一组体力消耗,又恰为中医的呼吸补泻法。后6组动作皆为上肢的强化运动,最后1个动作旨在恢复颈部肌肉痉挛。韩师在运动针法中让患者主动运动部位大体为肌力及肌张力异常的肢体关节,取穴避开病变局部,上病下治,以远端取穴为主,避免运动时肌肉收缩引起滞针弯针,此为运动针法当遵循之常法。

传统针刺法中所取3穴风池、完骨、天柱为醒脑开窍针法中常用配穴,导气上充于脑髓,以调养心神。此外,“舞蹈震颤控制区”为焦顺发头针取穴法,在头顶部、头侧部,运动区平行前移1.5 cm[5],取双侧震颤区,呈倒“V”字型,分4等分均匀平刺,共7针,震颤捻转,平补平泻。督脉“盘龙刺”乃华佗夹脊穴的1种,沿督脉左右相间而刺。通过调整督脉达到调整胸背侧阴阳缓急,增加竖脊肌向背侧后伸的力量,平抑痉挛,可替代背俞穴起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作用。

[1]吴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7.

[2]陆寿康.针刺手法百家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0.

[3]胡永善.骨与肌肉疾病康复的现状与任务[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6):326-327.

[4]王铭远,赵磊,孟昭英,等.“主动运动法”在髋部骨折社区康复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6(10):855-856.

[5]焦顺发.焦顺发头针[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

猜你喜欢
经气补法阳陵泉
人体经脉养生律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恢刺“阳陵泉”穴对脑卒中大鼠肌痉挛状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