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泽军 向定峰 符 淼
(成都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城乡教育统筹与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邓泽军 向定峰 符 淼
(成都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城乡教育统筹作为当前我国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方式,关系到西部农村教育的振兴,深刻影响着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可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有利于西部农村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公平机会,可激发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念和信心。城乡教育统筹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显著差距,不断为西部农村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城乡教育统筹实施的方向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城乡教育统筹;西部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
当前城乡教育统筹的重点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关键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形成了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体系,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作为振兴西部农村教育的关键突破口,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我们认为,只有深刻理解城乡教育统筹与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关联,积极发挥城乡教育统筹的制度功效,才能有效促进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根本好转。
城乡教育统筹在我国是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而逐步提出来的,它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为根本目标,要求实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相对均衡,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智力前提和重要保障。尽管目前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认识角度的差异导致了大家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学者基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差距,认为城乡教育统筹是一个“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壁垒,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平等的漫长过程。”[1]有的学者从教育发挥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城乡教育统筹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农村教育发展质量,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提出城乡教育统筹“需要城乡教育制度统一、城乡教育权利平等、城乡教育自由互动、城乡教育合理分工和城乡教育广泛协作。”[2]其中实现城乡教育权利平等,解决城乡教育公平性问题乃是城乡教育统筹的关键。另外有学者认为,城乡教育统筹“应着眼于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一是统一协调规划,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二是发展轻重有别,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公益体制;三是发挥各方合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四是运用综合杠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用,形成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问题。”[3]这些见解都强调了城乡教育统筹的核心是要在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中促进教育公平,其根本目标是城乡儿童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作为城乡统筹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城乡教育统筹是在城乡统筹的框架内,把教育放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上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也就是说要对城乡教育的资源配置、结构体系、发展过程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统筹兼顾、促进协调、综合平衡。从操作层面上看,城乡教育统筹应包括政府行为的转变和城乡教育诸要素活力的开发。由于我国社会具有“依赖政府型”的典型特征,所以城乡教育统筹不仅需要全民动员、多方参与、逐步推进,更需要政府的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理性决策,进而对城乡教育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作出合理选择。城乡教育统筹不仅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建立、结构调整,还包括微观意义上的教育软硬件资源的统筹配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城乡教育统筹概括为:以适应、促进和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和政策制度调整为基本手段,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城乡教育互助互动和广泛协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转变过程,应站在与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高度来把握。城乡教育统筹不仅要适应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应立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去引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4]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应充分注意到城乡教育统筹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城乡教育统筹的实现路径是“先局部、后全国”。这是由我国的地域国情决定的。我国东部地区多是“大城市、小农村”省份,中部地区多是“大城市、大农村”省份,西部地区多是“小城市、大农村”省份。西部成渝“试验区”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其改革探索经验可以为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借鉴。其次,城乡教育统筹要“以省为主”。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是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当地政府的教育投入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教育统筹改革的成败。以重庆市部分区县为例,2004年某主城区人均GDP是某郊县人均GDP的2.5倍,2009年约为7倍,这5年时间显著拉大的经济发展差距,毫无疑问也影响着两地城乡教育统筹水平的差异。“以县为主”的城乡教育统筹改革虽可降低风险和改革成本,但县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区域壁垒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只有坚持“以省为主”的统筹要求,才能确保省域内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再次,城乡教育统筹具有长期性、发展性。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在转型,综合国力不断在增长,这就要求突出教育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社会功能。城乡教育统筹必须努力实现这一社会功能,坚持以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落脚点,进而努力推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此,应充分看到,随着城乡教育要素的新一轮结构升级和优化,需要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统筹的长期性和发展性,否则城乡教育统筹的要义也会消失殆尽。
对于城乡教育统筹的深入理解,尤其需要充分认识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这是确保城乡教育统筹的关键。我们认为,只有把城乡教育资源联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才能达到1+1>2的整合效果,不可简单理解为资源混合与融合,更不能认为是平均主义,对此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应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统筹要发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必须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防止统筹过程中的厚此薄彼,因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是一个牵涉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把城乡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因素放进一个大系统里面,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能单一靠教育,要跳出教育来抓教育统筹。
第二,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是统筹的重点。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理应成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这需要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规范城乡教师资格认证和评估体系,以及解决好城乡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问题。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同时要切实有效地加以利用,不能一概被城市教育所同化,需要保持和发扬农村教育的优势,否则,统筹就会得不偿失。
第三,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的措施。教育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的外部性特征明显,光靠市场不行,政府应是规范城乡教育资源流动和配置的主要角色。同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激发社会中各种教育要素的活力,调节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双管齐下,进而达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完美整合。
第四,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城乡教育事业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引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在整合城乡教育资源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维护农民子弟的教育权益;要坚持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不能借口统筹而损害农村或城市的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教师专业化过程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过程,有赖于外部环境氛围和条件的激励,离不开教师专业化发展信念和信心的支撑。目前我国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明显偏低,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环境和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统筹使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道享受公平的待遇,建立经常性的城乡教育沟通机制,形成城乡教师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进而通过提供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公平发展机会使农村教师树立专业发展信念信心。城乡教育统筹是促进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
其一,城乡教育统筹可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少研究都表明了西部农村教师生存环境普遍较差,与城市教师相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生活压力大、工作条件简陋、工作强度大、心理负担重等方面,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进程。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可以缩小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加强上级的支持和先进地区的帮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进而改善西部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与工作条件,减轻其心理压力,促进其专业素质好转。同时应看到,由于极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我国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适应城乡差异的教育“双轨制”,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向基础占绝对优势的城市集中,使得农村教育日趋边缘化,进而使农村教师面临的外部社会环境日趋恶化。[5]我们认为,西部农村社会环境与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农村社会环境的改善是农村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城乡教育统筹以促进社会公正为根本目标,以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为关注重点,从而使新增教育投入主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进教师岗位主要投放农村学校,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有效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通过城乡教育统筹的政策导向,不断改善西部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舆论环境,进而推动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其二,城乡教育统筹有利于西部农村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公平机会。应该看到,由于西部城乡教育的经费投入、城乡教师的配置结构和生存状况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西部城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机会明显不公平,无论是教师准入还是教师职后培养差异均很大。只有获得相对公平的专业化发展机会,西部农村教师才能与城市教师一道公平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保障,才能切实改变目前所处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弱势地位。具体来讲,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可有力改变目前西部农村教师工资低且还要承担更多培训经费的局面,通过统筹城乡教师结构可有力改变目前西部农村教师因结构性缺编而任务太重、无力参加培训、科研的状况,通过统筹城乡教师培养体系可有力改变目前西部农村教师层次低、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培训经费欠缺的不利地位,等等。[6]可见,城乡教育统筹可有效构建城乡教育发展的公平机制,不仅更加有利于西部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使其专业化发展的起点状况得以有效改善,而且会增加其职后继续教育的机会,使目前西部农村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乏力的严峻现状得以改善,使他们获得更加公平的专业化发展机会。
其三,城乡教育统筹可激发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念和信心。西部农村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社会环境的激励和支撑,同时需要有效的自我激励和内在的发展动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良好的发展信念和坚定的发展信心。调查显示,西部农村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生存处境和发展前景使他们长期处于挑战少、危机感低的氛围之中,这种状况使得他们专业发展的依赖性较强,自主专业发展的信心不足。可见,正是城乡教育的显著差距才使得西部农村教师缺乏应有的专业发展信念,同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一心只想进城做教师,不相信在农村做教师也可以达到不错的专业发展境界。城乡教育统筹正是要打破这种城乡教育之间的显著差距,不断为西部农村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使农村教师不仅在工资、医疗、社保等方面更有保障,而且在工作条件、工作成效等方面更加趋好,进而增强他们在西部农村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较强信心,促使他们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城乡问题的特殊性和西部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严峻性,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落实城乡教育统筹,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西部农村教育的大发展,进而有效促进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此,可采取如下一些举措: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的社会效用和价值取向。城乡教育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的基石,而农村教育振兴的突破口在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城乡教育统筹的重点和关键就是要积极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我国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特别需要明确其价值取向,即教育的社会效用。应当看到,西部农村教育在功能上具有丰满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个人与社会经济收益,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培养人与塑造新型农民的统一。[7]这些方面也应是农村教师所追求的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此,西部农村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批判地接受来自“城市”的先进经验,而不要成为“城市化”的被动模仿者,否则就会落入“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相信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工作经验和教育习惯,客观公正地与城市教师进行有效的交往与学习。只有冲破西部农村教师的“幻想”与“自卑式孤傲”[8],将其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在城乡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用之上,才能使西部农村教师沿着正确的轨道去追求专业化发展。
二是统筹西部城乡教师的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影响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调适与提高保障政策至关重要。从政策调适来看,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构政策执行状态交互式信息系统,获取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面信息,有效整合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经验与资源,吸引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吸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更为严谨地设计政策内容,避免政策之间的内耗,使政策较好地回应现实需要。从政策执行来看,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淡化行政意识,避免“行政化”驱动“专业化”,激发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二是加强政策的宣传,促进政策执行者及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知,增强西部农村学校及教师对政策的认同度,共同推进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提高政策主体的执行力,促进政策实效的最大化。从政策评估来看,需要拓展政策评估途径,改变自上而下的单一评估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视发挥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作用,这对我国是很好的借鉴。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具有价值中立性、独立性、公益性、公正性和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在坚持价值中立、遵循教育法规的前提下,教育评估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城乡教育评估、咨询等方式,可有效揭示西部城乡教育的客观真实性,反映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然状态,从而以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推促西部农村教师不断获得积极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统筹西部城乡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走区域均衡化道路,区域内城乡教师资源应努力实现统筹配置。需重构西部农村教师资源保障的生态模式,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生态循环,[9]努力构建统筹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生态共享机制。对此,一方面要构建区域资源共享合作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区域合作机构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区域(通常以学区为单位)内优质示范校为核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教学协作组织。通常可以建立如“区域内教师教育中心”等区域合作机构,并作为事务性领导机构,制定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构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点—链—网—面—群的“共同学区”。另一方面,要基于信息技术促进“教研训”一体化,推动区域内教师联动发展。西部农村学校存在着地域的分散性、资源开发的有限性等问题,迫切需要打破校际、时空界限,在区域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联盟”,实现“教研训”一体化,以此整合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为提高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良好的共享氛围和坚实的发展平台。
四是统筹西部城乡师资配置机制。城乡教育统筹的关键在于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目前各地纷纷实行了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帮扶机制等有效措施,这对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是缺乏利益协调机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城乡教师交流、帮扶机制作为一种制度的变迁,其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协调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应形成利益表达机制、利益主体心理调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10]我们认为,从区域内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来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西部城乡教师的流动和帮扶:一是以城乡教育统筹的理念统领西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作为城乡教育均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纳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来予以保障,变教师的“学校人”身份为“系统人”身份,改变教育人员“能进不能出”和城乡教师“无序单向流动”的状况,切实构建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和交流的体制、政策及措施。二是建立城乡统筹的西部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保体系,根据区域制定边远地区、村小教师的津补贴档次。三是实行西部城乡教师流动利益补偿机制,以行政区划类别为标准,实施利益补偿,如重庆市三峡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的教师流动到都市经济圈学校,都市经济圈教育财政要以一定标准进行补偿。
五是统筹西部城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为了加强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西部省市普遍实施了特岗教师计划、城镇教师支教、顶岗实习支教、西部志愿者等多种政策举措,但这些措施对西部农村师资短缺和薄弱的现状只是有所缓解,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以学校为基地”有助于突显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性,应成为我国统筹西部城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则应采取“以农村学校为基地”,同时要增强其实效性:一是要体现以西部农村教师人生价值为内涵的继续教育目标,使教师专业发展同西部农村建设相融合;二是要把握新形势下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真实诉求;三是要全面构建西部城乡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努力在行政区域内城乡校际间、教学片区及其他专业培训机构之间构建网状化联动,从多方推动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1]王剑华,高岩.从微观视觉剖析推进重庆教育城乡统筹的关注点与切入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5-128.
[2]赵修渝,黄仕川.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重庆城乡教育统筹的路径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9-140.
[3]王元京.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7-39.
[4]鲁志美,曹海鹰.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20-222.
[5]唐亚豪.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5(3):175 -178.
[6]王勇鹏.“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J].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报,2005(1):6-9.
[7]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4.
[8]谢延龙,程雷.走出幻象: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战略选择与出路[J].阅江学刊,2010(2):73-77.
[9]沈南山,刘孝友.资源生态共享:农村教师教育模式的守望与追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1):6-9.
[10]贾建国.试论我国教师流动制度之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2):58-61.
The Co-ordinate Pla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ural Teachers
Deng Zejun,Xiang Dingfeng,Fu Miao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The urban-rural education,as on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policies and one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modes in our country,is significan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and make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estern rural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t can provide the necessary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western rural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help the western rural teachers to get fair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d inspire the belief and confidence from the western rural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plan is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continues to provide more and better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and tak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s its priority of implementation.
G410
A
1004-342(2012)05-94-05
2012-04-24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FGB08052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乡社会统筹视野下促进西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09XSH011)。
邓泽军(1966-),男,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