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功能主义翻译观下看红楼梦中《五美吟》翻译
李 玲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内容充实,用语精炼。尤其是在诗歌方面,不仅做到了平仄韵律、更是字字珠玑,反映了较多的历史故事,《五美吟》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五美吟》的两个译本通过功能主义翻译观进行比较评述,以期解答诗歌翻译的功能性问题
五美吟;功能主义翻译;译源与译入目标
《红楼梦》中无论是刻画人物的《五美吟》还是抒发人物内心的《葬花吟》,又或是凄楚的《芙蓉女儿诔》,这些诗歌如一粟[1]所说:“红楼词,予所见者,都十六种,俱皆藻思轶群,绮芬溢楮,其他如王雪香之评赞,卢半溪之竹枝词,绿君女史之七律,冯庚堂之律赋,杨梅村之时文,封吉士之南曲,愿为明镜室主人之杂记,无不借题发挥,情文交至。”这些文化瑰宝,通过译者的品读和翻译,见诸世界各国。红楼梦备受欢迎的译本主要是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A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在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观照下分析对比两个译本的《五美吟》,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借鉴。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学派学者奠基理论,是功能学派的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是目的之意。译者主要关注翻译的目的,可以采取灵活翻译方式。因此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受众,也就是读者决定作品,按照弗米尔所说“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2]
曼迪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赖斯[3]也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目标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是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译本功能特征。”也就是说翻译的功能要优于对等翻译的标准。例如:可以将诗歌改写成对话,将《双城记》翻译成儿童读本。重点是实现目标读者的阅读目的。
虽然赖斯和弗米尔功能目的论对于目标读者的重视值得肯定。但是第二代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在继承了老师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的基础上,又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是指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4]诺德认为“自由重写”(free rewriting)不属于翻译范畴。诺德所谓的忠诚是使译者双向地忠于译源与译入目标两方面,不是简单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5]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比较霍氏和杨氏的翻译就可以一窥功能翻译的究竟。
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满足以英语为母语的目标阅读者的习惯,而在翻译中采用了大量的附录来解释文中的信息;并且加注了汉语拼音系统和人物姓名以及家谱的说明。这样既可以让目标读者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不会在其阅读过程中造成障碍。为了让阅读过程更轻松,霍译本尽量使用地道、诙谐的语言,让文字优美、文理通顺。为了让西方读者更贴近文本,他多采取归化的形式,来诠释红楼梦的故事以及诸多的历史典故。正如崔永禄[6]所说,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在传达主题信息和艺术信息方面应该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艺术的再创造,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译本。例如在诗歌翻译中,中国的平仄和押韵和外国诗歌的抑扬格不尽相同。而霍译本采用了大量的再创造,让诗歌的可读性大大加强。总之,霍译本是以目的论为基础,翻译作品为了迎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对原文本做了大量的调整和修饰。
而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是受国家外文局的委托,因为这本著作展示了中国文学、文化的精粹,无论是诗歌的创作还是人物的刻画,又或是情节的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对于这部著作的翻译,我国大量的翻译家都做过尝试。但是那复杂的内容、优美的诗词、众多的典故,对翻译者是个巨大的考验。但是这部鸿篇巨制对于杨宪益夫妇来说却并非难事。正如杨宪益在访谈中所说,关于中国的古文,有的古文是比较困难的,像《楚辞》、《离骚》……翻译白话的像《红楼梦》……这些都很简单拿过来就翻。因为杨宪益夫妇既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两人皆是牛津学子),又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样的翻译当然对他俩是驾轻就熟。但是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作品时,学术态度严谨。正如他在一次座谈会中说道:“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反映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7]因此,杨译本更能反映诺德的忠诚理论——译者要双向忠实于译源和译入目标。杨译本更适合“红学”研究者和热爱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学者。
《五美吟》是《红楼梦》第六十四回的主题。是林黛玉的随笔一篇,由宝玉题名为《五美吟》。五美分别指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这些历史上的五大美女。但是“五美”分别暗示了金陵十三钗中五个主角的命运。西施寓指林黛玉,虞姬暗指元春,明妃指代探春,绿珠暗示迎春,红拂喻示巧姐。她们虽然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但是最后的命运都相似。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XI SHI
Gone with the foam the beauty who felled cities,
Her longing for home in Wu's palace an empty dream,
Laugh not at the East Village girl who aped her ways,
White-haired,she still washed clothes beside the stream.
(杨译本)
Xi Shi
That kingdom-quelling beauty dissolved like the flower of foam.
In the foreign palace,Xi Shi,did you yearn for your old home?
Who laughs at your ugly neighbour with her frown-and-simper now,
Still steeping her yam at the brook-side,and the hair snow-white on her brow?
(霍译本)
在这一部分,两位翻译大师在诗歌的翻译中采取了不同的abab和aabb尾韵的诗歌对应方式。单是从原文来看,曹氏采用的是aabb型的格律。因此霍译本在本诗的格律上对原文更忠诚。从第一句来看,两位都翻译出西施带有倾城之美却沉水而死,而霍译本中美女如浪花消逝更还原了“逐浪花”这个意境。第二句两位都翻译出西施在异乡思念故里的情感。但是杨氏采用异化的方式翻译出“吴宫”的地名。而霍氏则采用归化的方式去掉了“吴地”。两者比较,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第三句和第四句中两位翻译家又对文本理解和翻译出现了偏差。“东施效颦”是我国一个成语。成语释义: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捂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因而东施并非“东村”。“颦”主要是皱眉头。在目的论观照下,霍氏以目标读者为翻译目的,兼顾原文和译文的诗歌韵律。总之,在这一部分的翻译中,霍氏更能体现文本原貌。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LADY YU
Heart-broken as black steed neighing at night in the wind,
In silent grief she stayed beside her lord;
The renegades Qing Bu and Peng Yue were doomed to be slaughtered;
Better,then,in Chu's tent to fall on her own sword.
(杨译本)
Yu Ji
The very crows ate grieving as they caw in the cold night air.
She faces her beaten Tyrant King with a haggard look of despair:
‘Let the others wait for the hangman,to be hacked and quartered and rent;
‘Better the taste of one’s own steel in the decent dark of a tent.’
(霍译本)
虞姬是项羽的侍妾。这一段诗歌描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军围于垓下。夜间汉军四面楚歌,项羽感到绝望。虞姬“幽恨”楚霸王和自己人生道路的坎坷,后饮剑而亡。当中有一个典故,即“黥彭”——黥布和彭越两人在当时居然甘心自己被剁成肉酱而投降了刘邦。在本诗的翻译中尾韵的处理杨译本更符合aaba型,只是为了韵脚稍作改动。而霍氏采用aabb型。第一句,霍氏对文本理解误差,理解为乌鸦。“乌骓”是项羽的宝马,其色乌黑。“啸风”为马鸣。所以杨译本全面地还原了诗句的本来描绘的场景。第二句两位译者都清晰描述了虞姬和楚霸王四目相对,无可奈何的绝望表情。第三句杨氏很好地处理了“黥彭”典故,而霍氏则采用归化,他采用的“hack,quarter and rent”不能表现我国古代“醢刑”的残酷。而杨译本的一个“slaughter”就足以表现出残酷的刑罚。最后一句对虞姬自刎的翻译还是杨译本的异化清晰描绘出虞姬死亡的地点在“Chu's tent”,霍译本此处省略了地点翻译。在这一首诗歌的翻译中,杨译本做到了诺德“目的论”中的忠诚加功能,再现了原文的风貌和典故。这一首诗,杨译本表现更佳。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WANG ZHAOJUN
A breath-taking beauty banished from the Han palace-
From of old lovely girls have shared a sorry fate;
Even if she sovereign set little store by his beauties,
Why give a painter the power to arbitrate?
(杨译本)
Lady Bright
To a loveliness that dazzled,the palace of Han showed the door;
For‘the fair are mostly ill-fated’,as has been said often before.
Yet it seems strange that an emperor-even one with such tepid views-
Should abandon his eyes’own judgment and let a painter choose!
(霍译本)
本诗描述的是王昭君的故事。因为晋人避司马昭之讳,将昭君称为“明妃”。明妃是汉元帝妃子中的一个。当时皇帝后宫佳丽太多,皇帝便命画工毛延寿将宫女们的容貌画下来,挑选美丽者宠幸。很多宫女都贿赂画工,但是昭君不肯。毛氏便将昭君故意丑化,而元帝不知。当匈奴入朝和亲时,昭君请愿。元帝同意后,却见到貌美的昭君,悔恨轻信了画工,不久后斩杀了毛延寿。从题目来看,杨氏用王昭君的拼音来直接翻译明妃。这种异化的处理清晰地向目标读者展示了一个中国绝世美女的名字。而霍氏的归化却错误地理解了“明”。这里的“明”显然不是明亮之意。诗歌的第一、二句,两位译者都展示了昭君的美和红颜命薄的道理。第三句的翻译还是杨氏较好地翻译出文本隐含的昭君藏美的典故,而霍氏却直接翻译出皇帝的轻率。最后一句两位译者都恰到好处译出了不该轻信画工的感慨。综合来说,杨译本更能诠释昭君出塞的历史,忠诚反映原文典故。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GREEN PEARL
Rubble and pearls alike were cast away,
Shi Chong used this fair maid so slightingly;
Predestined he was to good fortune-
Together they died,but still lonely in death was she.
(杨译本)
Green Pearl
Pebble or pearl-to Shi Chong it was only a rich man’s whim:
Do you really believe your undoubted charms meant so very much to him?
It was fate,from some past life preordained,that made him take his rash stand,
And the craving to have a companion in death’s dark,silent land.
(霍译本)
《绿珠》这首诗述说了一个晋代宠妾的故事。绿珠——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这首诗歌,杨氏和霍氏都准确地翻译出石崇炫富的背景,绿珠的忠贞不屈而亡是不值的。因为石崇毕竟是个声色犬马下的浪荡子。对这首诗的翻译,两位翻译家都忠实翻译出典故和历史背景,在韵脚处理时都做到了和原文保持一致。霍译本在人物刻画上更显生动。此诗翻译两个译本不分伯仲。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RED WHISK
From his low bows,proud talk and air of distinction
The discerning beauty his true worth foretold;
The grand duke Yang Su was a living corpse,
How could he keep a girl so staunch and bold?
(杨译本)
Red Duster
She marked the firm,courteous protest,the well-phrased confident plan,
And,under the unsuccessful clerk,saw the essential Man.
The great Yang Su in her eyes was finished from that hour:
He could not hold a girl like her for all his pomp and power.
(霍译本)
这首诗描述了隋末一个婢女的故事。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的一个女仆,常手执红掸子,而被称为红拂。一次李靖布衣入府见杨素,纵横天下事,红拂在旁边见他器宇轩昂,谈吐非凡,知道他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就连夜投奔了李靖,并与他一起前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帝。其事迹见《虬髯客传》。
在本诗的翻译中,第一句对“长揖”的翻译处理,能够看出两位翻译家不同的理解。杨氏将其处理成“low bow”——低下身鞠躬;而霍氏只用了“courteous”一词来描写李靖的礼貌。其实“长揖”的典故是——李靖见杨素时,杨素傲慢,李靖长揖而不拜,并指责杨待客无礼。杨素后来听到李靖的一番雄辩后谢罪。在本诗的翻译中杨译本更细致表现出典故的文化背景。霍译本在第三句处理中过于口语化,不能忠诚地体现诗歌的精致与字字珠玑。因而在这一首诗的翻译中,杨译本更胜一筹。
对比两个《红楼梦》译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诗歌翻译中,不仅需要按照诗歌平仄韵律翻译出复合美学标准的韵律,还需考虑到诗歌承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译者一方面要熟读原文文本,深刻领悟原语表达目的和内涵,而且要谙熟目标语读者水平和需求,运用地道的表述,才能正确忠诚地翻译出原文的风貌。杨译本是杨宪益夫妇中西合璧的结晶。杨宪益作为中国人,对古文和历史有深入研究,戴乃迭作为英国人对译入语驾轻就熟,且热衷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他们的译本既反映了原著深厚的历史背景,又语言地道可读性强。霍克斯的译本也是基于他和一位中国学者的研究,不过在典故考据上有待研究。在目的语处理上,霍克斯采用通俗用语,迎合西方读者。总之,根据诺德的功能理论,杨译本不仅考虑到目标读者也忠诚翻译原著风貌,更能反映中华文化的精华。
:
[1]一粟.古典文学资料汇编·红楼梦卷[M].中华书局,2004(411).
[2]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J].Andrew Chester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C],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173-187).
[3]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 -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93-94).
[4]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总第155期2005年第一期(60-66).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育,2003年第5期总第170期(41-44).
[7]宋洁.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的影响[J].安徽文学,2011年第9期(180)
H041
A
1004-342(2012)05-80-04
2012-05-16
项目简介:本文受成都大学重点科研项目支持。项目号:2011XTR007英译《红楼梦》语域转换和美学效果的研究。
李玲(1976-),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