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英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构成也发生着很大变化,故而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过程中,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中医临床工作者的认识和重视,而心理治疗也是相关治疗疾病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人从医近十五年间,对于“治病先治心”“养身先养心”颇有心得,现报告如下,以供广大医护工作者以借鉴。
1.1 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病人心理特点首先表现是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属精神致病因素,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七情本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属精神活动范围,是人们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的不同反映,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再者,七情可直接伤及内脏,异常的情志刺激,可直接损及相应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气机,脾主运化,升清,是气血生化之源,又是气机升降之枢钮[1]。故而七情致病多以心、肝、脾三脏的气血失调为多见,故而中医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脏腑虚实,通过患者的语言、表情、姿态、行为、面色、精神状态等等以了解发病的根本原因,给以宽慰和引导,观察病人的思想动态和精神负担,从而改变病人的认识、感知及不良情绪状态,标本兼治,使其“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2 焦虑、紧张、抑郁、易激怒、怀疑善猜忌等情志是很多病人的心理特点 就年龄而言,青壮年脾气急躁,易暴怒,狂和喜,而老年人多焦虑、抑郁和孤独。就性别而言,男性感情粗犷,性格豪放,刚直,多大怒,狂喜。女性情感脆弱,心思细腻,多易忧郁,悲哀和思虑。大凡有“隐曲”者,多易悲痛,忧伤;有“宿怨”“深忧”者,易激惹触怒,对旁人怀有敌意,有“内疚”者,多易思虑、忧愁,有“思恋”者多为忧郁、寡欢。故而为医者应善于观察,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性别、性格、情绪以及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家庭婚姻情况,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等等给予合理的心理治疗和药物调节,从而达到病人身心愉悦,病体安康的目的。
1.3 否认、期待等也是一些患者的心理特点 身患绝症或病情严重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现实,甚至认为是误诊,从而存在侥幸心理,缺乏科学的态度,造成病情延误,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还有的病人又会寄希望于广告宣传,盲目应用新药、特药、秘方、偏方,造成病情延治甚至误治,钱财大量浪费,而后悔莫及。遇到这类患者除了正规综合治疗,更重要的是帮病人树立信心,给以安慰和鼓励,如“只要你坚强乐观,一定会攻克病魔的”,“我们主任专家亲自为您治疗,你一定会好起来的”,“这种药对你是最有效的”。
2.1 德高 医者首先应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怀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从而达到身心并治,事半而功倍。著名医家孙思邈就曾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寒灵之苦。”由此可见,品德高尚,发扬“慈爱救人”之心何等重要[2]。
2.2 技精 病人首位需求就是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医者必经具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和辩证施治的能力。而娴熟的技术水平会立刻赢得病人的信任。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广泛使得人们在激烈的竟争、拼搏洪流中,心理上的紧张、冲突、焦虑、抑郁、忧伤等消极情绪必然增加。因此医者不仅要求掌握病人的病情,还要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心理需求,精神状态,做到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也使得心理学在中医诊疗工作者,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2.3 识广 古人云:“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2]。中医博大精深,而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更应中西医结合,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热情耐心的医疗服务。对于性格急躁患者更应耐心解释,不厌其烦。急则易怒,怒则伤肝,而使病情加重,故而应节怒以养肝,肝气条达,其病则愈;对于慢性病患者,应做长期耐心指导工作,使患者增强信心,抵抗力增强,直至战胜疾病;对于急危重病患应临危不乱,给予快速有效的救治,同时应宽慰病人及家属,并嘱咐家人做好日常照顾和心理安慰,鼓励病人树信心克病魔。
综上总述,心理学在中医诊疗疾病工作中应用广泛,心理治疗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医者对于患者应身心并治,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和群众的健康尽献全力做出贡献。
[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2]段逸山,赵辉贤.医古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