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太阳能光伏企业的状况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受此影响,电子气体行业提前进入寒冬,价格大幅下跌,销售几乎停滞,欠款难以追回,不少企业已经关停生产线。照此下去,2012年将是中国电子气体过去几年辉煌的终点。”在10月18~23日于吉林省延吉市举办的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22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年会上,提及电子气体行业市场现状,中昊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福楠忧心忡忡。
孙福楠告诉记者:“光伏、LED、IC产业是电子气体的主要应用领域,不但需求量大,而且种类很多,光伏产业每年对四氢化硅和高纯氨的需求量都在数千吨级。可惜,跟前几年相比,今年电子气体3个主要下游产业变得面目全非。”
他解释说,最近3~5年,在地方政府各种鼓励扶持政策推动下,国内光伏产业呈现井喷式扩张,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此次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涉及75家国内企业,欧盟很可能会乘机跟进。同时,美国业已倒闭的光伏企业,也通过司法程序要求中国企业赔偿。中国太阳能产品90%销往国外,其中80%在欧盟。欧盟及美国的反倾销案或将使我国光伏产业损失约1300亿元的市场。2012年许多大型光伏企业减产或半停产,在美上市的国内光伏巨头面临退市甚至破产。
同光伏太阳能相比,LED情况稍微好些。但是,我国LED产业正经历一场大跃进,产能过剩已现端倪。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9月,浙江的LED照明灯企业已从最初的16家快速增长到180家左右,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孙福楠感叹:“遗憾的是,大部分进入LED的照明企业所生产的都是低端产品,高端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仍被国外把控。若不尽快调整整体战略,一味追求量的提高,或将导致我国LED产业成为下一个光伏。前几个月,国内LED市场已经销售困难,销量大减。”此外,中国IC产业走的是代加工之路。由于大背景恶化,目前产量剧烈下滑,已不足往年的50%,并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剧。
孙福楠总结说,一旦资金断裂,将有大量光伏、LED及IC企业破产。这导致不少电子气体生产、经销企业已关停,勉强维持生产的则为产品销售不畅忧虑,而卖出产品的还要担心追回欠款难,陷入了“产不产都艰难,卖不卖都尴尬”的情形。
电子气体行业所面临的压力还不止如此。孙福楠告诉记者:“经过最近3年的发展,中国成功结束了国产电子气体无法大规模批量、稳定生产的历史。以高纯氨、氯化氢、四氟化碳、三氟化氮、六氟化硫等为代表的国产电子气体,在光伏、LED、IC(8 inch以上)领域均有不俗表现。高纯硅烷新工艺,经多年的艰苦攻关,已经能够形成稳定、安全的数千吨级生产能力,国产硅烷产品不但获得市场应用,且价格极具竞争力,仅0.4~0.6元/g,而进口价格曾达到3元/g。由于国产气体在质量、产量上的跨越式发展,国际气体公司改变在华发展战略,开始在国内加速兴建高技术含量的电子气体生产线。”
以今年炙手可热的高纯氨为例,AP、法液空、林德、日本住友等境外公司已开始在LED用户附近建设氨净化生产线,韩国PSG等亚洲氨生产公司正在谋划改变销售方式。目前,我国仅外资高纯氨产能就超过13 000 t/a,若再加上国产高纯氨的产能,我国高纯氨已经供大于需。高纯氨的市场售价剧烈下滑,已经从前几年的100元/kg以上降至几十元,并且仍在下滑,可见竞争之惨烈。
不过,以高纯氧化亚氮为代表的一些电子气体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可惜国内企业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孙福楠表示:“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是高新产品的行业特点,与之配套的高纯气体同样具有上述特性。电子气体产业陷入当前困境,虽然美国光伏双反案是重要推手,但关键还在于行业仍处于低端产品重复建设的水平。”
孙福楠表示,掌握核心技术是赢得竞争的关键。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部分企业实现了资金积累,希望这样的企业能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培育,整个行业努力尽快实现资本、技术、市场、区域的有效整合,共同为下轮竞争充好电,力争把电子气体曾经辉煌的终点变成行业涅槃重生的起点。
本刊编辑部
10月16日,从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获悉,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气体标准化“三委会”上,12项国家气体标准和标样通过修订。这对规范我国气体市场,提高气体质量,促进该行业与国际接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气体分析 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称量法》等8项国家气体标准通过审查; 《氦中氖、氢、氧、氮、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碳》等4项国家气体标准样品通过审定;此外,《焊接切割用燃气 丙烷》、 《焊接切割用燃气 丙烯》2项行业标准通过审查。
“三委会”(全国气体标准化委员会、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气体标准样工作组、全国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会)秘书长、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气体标准化研究所所长王少楠告诉记者,气体工业涉及食品、饮料、化工等多个领域,而气体标准则是气体产品能否市场准入的关键,已经成为市场规则体系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还需加强气体标准与国际接轨,气体标准样品的评审、审查以及气体产品检验人员资格培训工作等。
据悉,国家气体标准根据国际通用标准的更改以及中国气体工业发展的需要,每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计划进行修订,由西南院等企业拟定,提交“三委会”委员联合会讨论审查投票表决通过。
本刊编辑部
为确保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多个与工业气体相关的特种设备法规及标准正加紧制定中。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综合处处长黄强华表示,在法律层面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人大一审,草案正在调研、修改,有望在本届人大任职期间出台。该安全法将明确《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法律地位,并将充分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旦该安全法出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也将相应进行修改。
在部门规章制度方面,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中,核心内容是将原来的制造许可条件进一步提高。针对当前蜂拥而上的LNG气瓶生产情况,配套文件里将对LNG/CNG气瓶等做出明确规范。此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办法》今年刚进行修订,为方便企业,将气瓶充装、检验人员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换证周期由原来的2年改为4年。
在安全技术规范方面, 《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目前已基本完成修订,有望于今年年底公布。《车用气瓶安装许可规则》正在起草当中,将针对车用气瓶的改装、安装再做出明确要求。
在标准方面,《大容积钢制无缝气瓶》、《液化二甲醚钢瓶》、《液化二甲醚瓶阀》、《低温绝热气瓶》、《汽车用LNG气瓶》、《车用缠绕氢气瓶》等标准也在加紧制定中。
本刊编辑部
近期,三氯氢硅市场受下游多晶硅欧美“双反”、开工不足等影响,行情依旧低迷。目前,行业内保持开工的企业仅有浙江新安、德山化工、河南尚宇新能源等少数企业,但企业开工负荷均相对较低。各地主流市场报价稳定在4400~4500元 (吨价,下同),个别地区受液氯上涨影响,价格出现小幅回升。经过一个时期的观望,已有少数企业把目标瞄准日本和韩国市场,加大出口力度,预计三氯氢硅后市价格将逐步企稳,并出现回升态势。
据了解,三氯氢硅的下游分为两大块,即多晶硅和有机硅。其中,多晶硅占三氯氢硅下游市场份额的90%以上,三氯氢硅企业对其依赖性较强;有机硅占三氯氢硅下游市场份额的10%不到,主要做辅助材料使用。
有关专家介绍说,由于欧美“双反”,光伏产品出口受阻,造成三氯氢硅价格大幅下滑。国内六七十家多晶硅企业如今保持开工的不到10家,开工率不到20%。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终裁认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存在倾销和补贴。此前,欧盟已确定将美国作为替代国来评估光伏产品成本。同时,低价进口多晶硅也对市场造成了冲击,多晶硅9月市场均价为18.58美元/kg,较上月跌幅达5.45%。
光伏产业陷入困境,使以多晶硅为主要销售对象的三氯氢硅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回收困难。三氯氢硅平均售价由今年初的6000~6500元,下滑到目前的4400元~4500元,下滑25%~30%。目前,三氯氢硅企业虽下调价格,减少产量,但多余的产量仍无法消耗。三氯氢硅价格已低于成本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为争夺下游客户,低价频现市场。
在此情况下,许多三氯氢硅企业将目光转向有机硅领域,加大了硅烷偶联剂等市场开发力度,抢占市场份额,一度稳定了生产。但今年下半年以来,有机硅企业也受到下游产品开工不足影响,开工率下降,对三氯氢硅的需求也有所减少,三氯氢硅市场可谓雪上加霜。据了解,今年年初三氯氢硅月平均销量3万t。目前,三氯氢硅月平均销量7000~8000 t。国内70余家三氯氢硅生产企业中,只有少数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维持低负荷生产,其他企业均已停产。
据专家介绍,三氯氢硅是近几年来伴随着多晶硅的蓬勃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光伏行业一个重要的支撑环节。可以说,三氯氢硅的发展从侧面体现了国内光伏尤其是多晶硅行业的现状。现在,多晶硅产业虽然整体处于谷底,但也处于调整、整合的关键时期,三氯氢硅产业有望依靠光伏产业调整,提高开工率。
目前,全球光伏产业的调整、整合正在进行,我国也在酝酿对光伏产业进行支持。近期,国家商务部陆续对来自美国、韩国、德国进口多晶硅开展了“双反”立案调查,此举将有效遏制当前多晶硅进口冲击态势,对国内多晶硅企业形成实质性利好。同时,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扶持。
业界预计,在政策的拉动下,下游多晶硅企业开工率将提升20~30个百分点,上游的三氯氢硅企业将直接受益,开工率也将显著回升。随着光伏行业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三氯氢硅下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和出口量的增加,三氯氢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刊编辑部
近日,由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林德集团与上海焦化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的林德二氧化碳 (芜湖)有限公司在无为县批准成立。至此,已有4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该县。
据悉,该公司总投资1392万美元,注册资本557万美元,主要从事食品级二氧化碳及配套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应用技术。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0万t食品级二氧化碳,将满足该县及周边地区食品生物行业企业对工业用气的需求。
德国林德集团是一个拥有127年历史和经验的德国基础工业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投资项目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横跨化工和石化、冶金、机械、电子、食品、医疗和环境保护等行业。
本刊编辑部
近日,由世界500强中国国电集团下属上市企业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香港特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超高纯电子特种气体项目签约落户永修县。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1.5亿元,预计于2013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3月正式投产。达标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8亿元,年上交税收2000万元以上。据了解,超高纯电子特种气体属薄膜电池、高效砷化镓太空电池、LED、集成电路等产业上游高端精细化学材料,目前国内还无法生产6N4超高纯级别的砷化氢、磷化氢、锗化氢、硒化氯,全部依靠进口。项目的实施,可打破国外对高纯度电子气体的技术和产品封锁,有利于提升和保障我国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产业、化合物太阳能电池产业的高端发展。
本刊编辑部
日前,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在福州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福州大学魏可镁院士、付贤智院士及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近300位催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分别作了高效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能源化工领域几个催化过程的研究、分子筛催化剂的创制及石油化工新技术的开发、固体催化剂制备原理和技术等大会报告,并围绕催化剂设计制备、纳米催化剂、催化剂制备及反应、多孔催化剂、环境催化剂以及光催化剂等六个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大会集中展示了我国近三年来在催化剂制备科学和制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家环境光催化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
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绿色化学研发中心针对一氧化碳 (CO)氧化消除、一氧化碳—氢气 (CO-H2)共氧化消除以及临CO条件下H2选择氧化消除等过程,成功研制出钯/氧化铁(Pd/FeOx)催化剂。
该研究首次实现低温下 (0℃ ~20℃)纳米钯催化剂 (Pd/FeOx)上CO和H2的共氧化或CO气氛下H2的催化氧化。该催化剂在CO催化燃烧反应上的催化性能可以与传统的纳米金 (Au)催化剂相媲美。该工作突破了传统基于纳米Au的CO催化剂体系,颠覆了纳米Pd在这一反应体系中性能差的传统认识,是CO和H2共氧化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