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美
目前在临床上脑囊虫病已经成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这一疾病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而最近几年内陆地区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儿童患儿,但是有很多的临床医生对此并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出现误诊或者漏诊。对于小儿脑囊虫病患者,若不能及时的进行诊治,其可能会对小儿的心脑发育与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若能够及时地诊治,其预后较好。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分析2007~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52例脑囊虫病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52例脑囊虫病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患儿年龄区间为2~14岁,平均年龄为8.4岁,患儿的病程一般为20d~1a。其中41例为农村患儿(78.84%),11例为城市患儿(21.15%)。所有患儿均符合根据Brutto等[1]于2001年修正的脑囊虫病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患儿的临床表现为:癫痫13例,头痛15例,肌无力5例,视物模糊3例,呕吐、恶心10例,精神异常3例,发热1例以及痛觉障碍、手震颤各1例;其有11例患儿病理呈阳性。一般脑囊虫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头痛。在确定的患儿中,其中合并有2例眼囊虫病,4例皮肤囊虫病。
1.3 临床辅助检查 对本文的52例患儿进行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其中11例阳性(21.15%),41例阴性(78.84%);对所有患儿进行囊虫血清抗体检查,29例阳性(55.76%),23例阴性(44.23%)。
1.4 影像学检查 按照头颅CT诊断学以及MRI读片指南的分期方法对患儿行头颅CT影像或MRI检查。其中有35例为脑实质型,17例为脑室型。脑实质型又分为21例为脑炎型,4例为单发脓肿型,10例为多发性小囊型;对患儿行头颅MRI检查,其中有17例结节肉芽肿伴周围不同程度水肿、14有单发或多发小圆形囊变、21例有胶样囊泡病灶且伴有周围水肿[2]。
1.5 临床治疗 对确诊患儿均给予15~20mg/(kg·d)的丙硫咪唑,采取2次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10d,每个疗程的间歇期10d,共需服用3个疗程。在服用过程中需辅以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需连续注射4~6d。
在本文中的52例患儿中,其中48例患儿痊愈(92.30%),3例复发,1例死亡。在本文病例患儿中,经过第1疗程之后有4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6例患儿在第2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后有3月对患儿进行复查,头颅CT显示:38例患儿病灶消失,13例患儿的钙化及钙化点明显缩小。病例中有4例在1a后再此出现癫痫症状,其中1例合并病毒性脑炎死亡,其他患儿均未出现后遗症。
在临床上,小儿脑囊虫病的发病率具有缓慢、不平衡的特点,其病症是根据不同的囊虫数量、位置和生物状态的呈现出不同症状。在本文的病例患儿中,基本上都存在如抽搐、意识改变、精神症状、肌肉的力量减少、麻木、发热、头痛、呕吐等严重的临床症状,由于其病理呈阳性,这样比较容易并发脑膜炎、脑炎和其他疾病。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脑囊虫病的药物为丙硫咪唑,此药物可有效抑制虫卵的发育,其原理就是药物在患儿体内迅速的代谢为亚砜及砜,进而抑制了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耗竭虫体的糖原,另外其还能有效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三磷酸腺苷的产生,从而使得寄生虫无法在患儿体内进行生存。在本文的病例患儿中,有48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92.30%),显示出其良好的驱虫效果[3]。丙硫咪唑对于小儿来说具有副作用较小、易于接受的优点,可以让小儿安全地接受全疗程的临床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脑囊虫病危害性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工作,同时呼吁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公共食品卫生的检疫,防止病猪肉流入市场。
[1]Del Brutto OH,Rajshekhar V,White AC,et al.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neurocysticercosis [J].Neurology,2001,57 (2):177-183.
[2]欧强,程训佳.7例脑囊虫病病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80-81.
[3]高鹏,崔爱环,李金德.60例脑囊虫病治疗效果及免疫检测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9):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