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建国 王慧 郭振平 张喜清
主动脉壁间血肿(Hemorrhage and Intramural,Hematoma,IMH)因其发病率低且缺少大组前瞻性研究,自然病史不十分清楚,国内文献报告较少。Krukenberg等于1920年首次描述该疾病,以无主动脉壁内膜破口和无真假腔血流交通为特点[1]。有人将其视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一种特殊类型或先兆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尤其是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发展,近来对IMH的认识有所加深。现收集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1年3月共11例患者,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8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65.2±3)岁(58~81岁)。患者首发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急性胸背痛或上腹痛,入院时间在症状出现后3~72小时。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套用主动脉夹层的Stanford分型,分为Stanford A型7例,B型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例。CTA检查合并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3例。
1.2 治疗方法 我科对门诊、急诊等可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患者建议首先行全主动脉CTA检查,以减少对患者的搬运。一经CTA确诊,即收入我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给予卧床制动,心电、血压监测,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泵入行控制性降压,一般收缩压控制在90mmHg~120mmHg,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目标心率60~75次/分。并给予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其余检查一般均在床旁完成,包括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我们应用较少。IMH的CTA诊断标准为环形或新月形主动脉壁增厚大于5mm以及无真假腔血流交通而无内膜片或内膜破口。2例因合并PAU而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TEVER)。病情稳定者2周复查CTA。出院后第3、6、12、24个月定期复查,以CTA为主要手段。
住院期间1例患者于入院6天突然再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随即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病例未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及心率均控制在理想水平。9例患者其症状在3~72小时内好转或消失。2例患者行TEVER恢复顺利,CTA复查主动脉溃疡消失。出院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3个月),原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CTA提示壁间血肿稳定或进一步缩小。
目前认为主动脉壁间血肿不同于主动脉夹层,亦属AAS的一种。其显著特点是无内膜片或内膜破口,环形或新月形主动脉壁增厚大于5mm以及无真假腔血流交通。在CTA影像上,主动脉夹层其真假腔横轴面扫描常呈“D”字形或反“D”字形而壁间血肿血管腔常呈圆形或近似圆形。在临床上,也主要依据此特点与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内形成血栓来鉴别[2]。增强扫描示增厚的主动脉壁无强化,与主动脉腔相比密度明显较低,没有内膜断裂征象。但若主动脉夹层假腔内血流缓慢填满假腔封闭破口,造影剂难以进入假腔,与壁间血肿增强扫描相似,鉴别较困难。此外还需与主动脉瘤合并血栓、主动脉管壁增厚想鉴别。除CTA外,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MRI亦是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因IMH一般为急性起病,MRI检查时间较长,且体内有金属物植入者不能进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过去认为IMH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早期阶段,此观点应予摈弃。
IMH的形成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有2种:一为“原发性”,即主动脉中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2],但是相关的证据不多;另一即“继发性”,认为主动脉粥样硬化穿透性溃疡(PAU)致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引起[3]。文献提示84% IMH患者有高血压。此外,胸主动脉钝击伤和巨细胞性主动脉炎也是可能的原因[4]。
目前强调,建立在早期诊断基础上的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早期行控制性降压,将收缩压控制在90mmHg~120mmHg,控制心率在60~75次/分之间,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血流剪切力对主动脉壁的冲击次数。目前我院对以上治疗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外我们也强调卧床制动、镇静等治疗手段的应用[5]。病情稳定情况下2周、4周复查CTA。
对于IMH合并PAU病例,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的应用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PAU主要病变基础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其累及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某段主动脉,腔内修复的位置有时难以确定。一般认为,PAU深度大于5mm可作为腔内修复术的指征。近年来随着腔内修复术的快速发展,及“杂交”(Hybird)手术的兴起,单纯开放手术的应用因其创伤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应用逐渐减少。
住院期间每2周复查CTA,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控制血压和心率,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出院后第3、6、12、24个月复查CTA。严格随访对了解病情转归,指导及时处理及判断预后意义重大。
[1]Krukenberg E.Beitrage zur Frage des Aneurysma dissecans[J].Beitr Pathol Anat Allg Pathol,1920,67:329-351.
[2]刘玉清.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1(1):3-6.
[3]景在平,冯翔.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治进展[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9,3(3):602-606.
[4]Engels C,Sandhu C,Morgan RA,et a1.Endovascular repair of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intramural hematoma in giantcell arteritis[J].J Vase Interv Radiol,2002,13:625-629.
[5]党卫红.98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