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2012-03-29 07:50李思东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曲 娜 李思东 张 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奇异纷呈的民间文化、传统风俗越来越能够激发游客对于民俗文化的怀念和喜爱,民俗旅游资源因其本身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见长的特点,更能吸引和满足现代游客求新、求奇、求刺激的心理。因此,深入发掘和形象再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民间风俗,对于丰富和充实当地旅游资源、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本文着力探讨适合于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三种模式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黑龙江省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尤其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都保持着较好的民俗传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具有独特的北方特色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特色。

一、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三种模式

(一)主题公园式

主题公园模式是将分散分布的典型民俗风情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这种开发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异地移植”,有利于民俗文化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让游客可以集中领略到更多的民俗风情。因此,这是一种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开发模式。

主题公园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开发模式,如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就是以土著黑人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典型代表包括深圳的中华民俗村和以历史民俗为主题的开封清明上河园。目前,在黑龙江省还没有这样的主题公园,但由于黑龙江省具有多民族聚居、分布分散的特点,可以兴建一个东北民族文化园,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等民俗风情为内容,真实再现他们的生产民俗、民居建筑、服饰文化、餐饮习俗、歌舞音乐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色。文化园应以与各少数民族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为依托,选用本民族人为员工,以民居建筑来体现本真性,加强娱乐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各村寨之间以河流、树林带、地势起伏等方式自然分割,园内兴建综合性表演场地,与民族特色餐饮相结合,旅游旺季每天定时表演,淡季特殊表演。相信文化园建成以后对国内外的游客和省内游客都会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古城再现式

民俗旅游资源之所以对游客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在于旅游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归心理,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体现,也表现了旅游者的心灵深处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而古城再现式开发正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加工,通过开发建设来再现历史,这种模式的优点可以令人产生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从而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

黑龙江省有多处遗址,具备古城再现开发模式的天然优势。阿城作为大金帝国的开国都城金上京会宁府所在地,曾是满族先世——女真人的肇兴之地、中国北方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尽管遗址的古城垣依然还在,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毕竟当年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群风采已被淹没,难再寻觅,令慕名而来的游客总是失望而归。如果能够复原当年恢宏壮丽的景象,并再现当年的生活场景,店铺东家和市井百姓各自按不同身份穿着女真人服饰,把游客带回十个世纪以前,既增加了游兴,也了解了女真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以金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相信会吸引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与金上京会宁府同样处于尴尬处境的还有上京龙泉府——唐代渤海国的都城,位于牡丹江西南宁安市渤海镇,这个灿烂的“海东盛国”正在被人们遗忘,拯救这座古城,让它以活生生的面貌再现给世人,同样可以采取古城再现开发模式。

(三)民俗村寨式

民俗村寨式是指在一个民俗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地域内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进行开发,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吸引物,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不进行其他的改造,这种方式投资较少,最重要的是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和可控性。

这样的民俗村可以开发为民间家庭旅馆,将旧村落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开辟成家庭旅馆,村里的居民则移居到周边另行规划的新村里,房屋的所有权仍归房主所有,但是不得随意改变房屋、街道等建筑的原貌,对于室内的改造除了增加热水器、冲水式马桶、煤气灶具外,所有家具都原样保存在原地,原来的房主在接受培训后负责房间卫生的清洁和其他必要的服务工作。实际上,这样的一所民居就是一座微型博物馆,它展示的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

当然,在开发过程中,为提高民俗村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景点内可以增设以民族特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原型的游娱活动,比如在蒙古族村寨内定期举行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对于这一旅游项目,应注意保护游客的安全,使游客能放心地参与其中。

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应以“民俗生态博物馆”为建设模式,完整保留纯朴自然的民居、民俗和民风,防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城市化”“商业化”开发。

二、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作为保障

开发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旅游景区面临的瓶颈,这是因为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前期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考虑到旅游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大、投入资金回收慢等现实问题而止步于可行性论证阶段,极大地影响了民间资本涌入景区的开发。

因此,在景区开发的招商引资方面,当地政府起重要作用,因为地方政府享有景区的资源所有权,又有政策方面的协调权,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由一家企业入主旅游景区进行整体综合开发及经营,企业享有景区若干年的经营权,负责景区的全部开发、建设、宣传及保护的投入;政府负责审核开发建设规划,监督规划的落实以及行使其他监督管理权。这样可以实现景区的市场化运作,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有效监督企业在落实规划、保护资源和生态、拉动当地就业等方面做到位。

(二)加强旅游景区整体服务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与配套基础设施是景区发展的保障,包括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道路桥梁、邮电通讯、给排水、电力、供热、燃气、太阳能等基础工程都可能涉及。旅游景区应根据自身特点、旅游服务需求及区域用地布局特点,正确选择旅游基地规划。旅游选址建设应遵循三项原则:

1.应方便旅游者利用,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符合“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原则,保证风景旅游公路畅通,增加省内中心城市通往旅游景区的客运旅游车辆班次和数量,逐步增加高档空调车辆比例,加快车辆更新速度,同时大力发展水陆交通,开发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条观光旅游航线;

2.依托景区内现有基础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工程建设条件,还须增设将吸引物与游客连接起来的各种辅助设施、基础设施和观景点等,如景区小路、交通工具、景点文字介绍牌、灯光、音响、旅游厕所、休息处等;

3.景区内建筑群布置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模式。景区的建筑单体形式宜以生态式风格为主,建筑外观质朴、粗犷、富有野趣,与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民情相协调。

(三)提供社区参与机会

社区参与旅游是指社区参与旅游开发规划决策、参与旅游景点景区经营管理,并最终参与旅游经营的利润分配。社区居民参与民俗旅游,是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感受的必然要求,由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为游客提供服务,有利于为游客创造一个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加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以鄂伦春族民俗产品的开发设计为例,无论是民族独特风格的房屋建筑“仙人柱”,还是以狩猎为生的生产方式,都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如果没有本民族人的参与,游客很难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展,在整个旅游体验过程中,不只是让游客参与其中,还要通过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沟通,使游客认识到民俗的深刻寓意,增强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

社区居民参与民俗旅游,是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一旦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中,他们便会主动挖掘、保护其传统文化,这样,本民族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化及习俗将会得到恢复;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又会受到重视和发掘。并且,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旅游收入的增加,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便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1]刘铁梁.如何提高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品位[J].旅游学刊,2006(3):9-10.

[2]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民俗研究,2003(1):51-58.

[3]曹继宏.宁安“渤海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0):173-174.

[4]谢科.民俗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师,2005(1):146-148.

[5]冯丹.对满族民俗旅游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27-28.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