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iday与van Dijk语境模式对比研究

2012-03-29 02:22孙佩婕
关键词:语言学参与者语篇

孙佩婕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话语分析离不开语境,在实际的话语交流中,人们总是试图使语言与语境相适应,或从语境中寻求相关的解释。基于这种认识,当代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语境的研究,并依据语境在交际中的地位和属性,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模式。由于侧重点不同,各种理论之间也存在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篇连贯的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对语言运作中语境的重视程度。该理论关于语言系统功能的主位—述位理论、及物系统,尤其是衔接连贯的思想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应用于话语分析的实践中。而作为《话语与社会》(DiscourseandSociety)杂志的主编,van Dijk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政治、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他所代表的认知语境理论在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可以说,Halliday所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与van Dijk的语境理论都是关于语言和语境关系的重要理论,并成为话语分析领域重要的分析工具。

一、 关于语境的界定

语境是语言运作过程中与之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部分,是产生语言的环境。传统上的语境一般指上下文语境,是静态的语境。随着对语境研究的深入,语境的定义也更为宽泛。当代学术界对语境研究的共识是:①语境具有广泛性,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一切与语言意义有关的因素,而不只是局限于上下文;②语境具有动态性,语境常常随着话语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都涉及语境的研究,虽然侧重角度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三个范畴:物理语境、话语世界和上下文语境[1]。在语言学领域,语境通常指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等因素。

1.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界定

Halliday的语境理论来源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费斯(Firth)。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概念,费斯在此基础上将语境概念范围定义为:话语参与者及其个性、地位和角色;参与者的语言及非语言的行动;其他相关因素,如周围环境、事件、言语行为的影响和交际中人们下意识的预测等。Halliday认为这个定义范围尚不够宽泛和概括,他提出交际者采用的语音语调等交际方式以及语言本身承载的意义也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也属于语境的范畴[2]4。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置于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之中,语境被概括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上下文语境(context of context),无数个情景语境又构成了文化语境。这些语境要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3]。从系统的层面看,语境的构成十分复杂,但语境的这些因素可大致分为三大类: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分别对应于并影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大类分别是话语语境作用于话语语篇的变量[4]。语场指“发生了什么”,是话语范围、社会活动,是有序的话语组织结构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语篇也是内容之一。语旨指的是参与者,是角色结构,指话语参与者的属性以及他们之间就情景语境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包括通过言语交流所建立的话语角色关系。语式即话语方式,指语境中的语篇特性及其与社会活动和角色结构(包括媒介、渠道以及修辞方式)的关联[2]12。

该理论强调上下文语境以及即时情景语境中的某些外指,虽然近年来该学派学者将语境认知性和动态性也纳入到该理论体系,但相比较而言,还是由于过多强调语言形式承载的语境而显得对话语参与者的认知心理重视不够。

2. van Dijk的语境界定

van Dijk的语境观源于奥斯丁(J.L. Austin)和塞尔(J.R.Searle)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perber等人的关联理论。van Dijk认为语境是高度理想化的术语,由言语行为中的情景语境抽象概括而来,其中包括话语参与者及其内部结构(知识、信仰、目的、意愿)、行为本身及其结构、时间地点等特征。话语发生时的一系列时间、地点、参与者、参与者的交际行为,包括话语双方的语言动作及其作用、参与者的意愿信仰及世界知识、话语社会的交流习惯等等一起构成了语境。

认知科学的实验表明:统称为世界知识的语境因素是人们心理认知的产物,是心理语境。Sperber & Wilson指出:世界知识是在人们交际过程中互明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也被称为语境假设,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人们能够理解、感知并推断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所构成的集合[5]。van Dijk沿用了Sperber & Wilson的语境观,并提出了篇章语境、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景和包括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宏观成分的社会语境概念。

van Dijk强调社会认知,认为语境是大脑的主观产物,是话语参与者个人主观构建的[6]。他认为语境是一种独特的经验,是一种心理模式,只有在认知过程中被激活才在语言使用中发挥作用。话语参与者个体的主观构建可用心理模式即认知语境模式来解释。这种语境模式储存在话语参与者与交际环境相关联的记忆中,并持续控制着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一个社会群体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政治历史等意识形态的心理认知构成了这个话语社会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即社会语境。在互动交流中,它与话语参与者的个人认知心理共同作用,构成认知语境[7]6。可以说,在van Dijk的理论框架中,语境的界定非常宽泛,不仅包括传统的外部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还包括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地理背景以及话语参与者的认知心理。

二、 语言系统中的语境和认知语境中的语言

1. 语境与语言

(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和语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篇的角度解释话语意义,认为话语的意义不只在于形式,更是依据语境通过语法的形式来得到构建和呈现。这就决定了该理论的一大属性,即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描述是基于话语语篇,面向语境的意义阐释理论。因此,在该理论系统中,语境是一个从符号学角度来解释语言应用的抽象的理论范畴。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系统作了实体化和层次化的划分。Halliday认为在语言学领域语言形式的层面是最重要的,他甚至认为“形式至关重要,优先于语境”[8]。语境的层面被视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中间层。因为它们把形式层面与意义层面分别联系起来,所以具有跨层面的界面功能[8]。语言层级模型抽象概括的特点使其起到了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其功能是为语言符号在特定的语境中潜在语义的释放提供选择路径。

在层级结构中,每一个语境层面均有一个语言系统中的层面与之对应: 文化语境对应于语类(genre)、情景语境对应于语域(register)、上下文语境对应于语言表达形式。文化语境通过语类结构,即语篇体裁实现;情景语境通过话语的意义结构(及物性、主位和信息结构等)实现。语境同语言之间可以自上而下由语境来影响或决定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可以自下而上由具体语言形式构成特定的语境。这种对语境结构模式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语言与语境的内在本质,揭示了语境与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关系[9]493-579,[10]。

(2) van Dijk认知语境模式中的语境和语言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境被定义为一种心理模式,它提供了话语参与者认知心理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形态。认知语境控制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因此也控制着话语结构产生和话语解释的过程。基于上述对语境和话语的认识,van Dijk提出了以认知语境为核心的话语语境模式。

van Dijk强调,不是社会情景本身,而是话语参与者对交际语境相关特征的认定影响语篇或话语的结构。他认为如果一个理论能够解释主观的认知结构,它就能解释关于话语的语境模式,所以,认知理论也可以被视做语境理论,它们基本是等同的[7]64-72。

认知语境模式对于话语特征的规划和理解至关重要,甚至可起到文体风格变化的调节和解释作用。在认知语境模式下形成的知识和观念监管着话语事件和话语行为,监控参与者生成和理解话语的方式,提供在所谈论事件和话语制定方式之间进行语篇处理的认知关联,帮助确定合适的话语选择,令参与者调整话语或话语的诠释,使其规范地应用到话语中以适应实际的交际环境。词语的选择和语序的安排是认知语境模型中交际情景的心理表征,受认知语境模型的制约。正式的语境会影响意义表达中正式词语的选择,非正式的语境会影响非正式词语的选择[7]142-145,[11]55。语境结构可以映射到语义的句子结构,从而提供关于事件的知识和对其进行讨论的话语意义之间必要的联系[11]99。

2. 语境和意义

(1) Halliday语境模式中的语境和意义

Halliday认为:“意义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2]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模式中,语言自身被解释成一个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语境体现了对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不同的阐释,被用于描述意义潜势和语言体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2]26-27。

一般来说,语篇意义实现的途径之一就是和语言三大元功能的整合。这三大元功能通过对应的三个语义系统,即与概念意义相对应的及物系统、与人际意义相对的语气系统以及与语言文字实例相对应的主位系统表现出来。这些系统结构再通过具体的词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13]。

在该理论的层级结构中,语言系统就是三个元功能成分的聚合。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被视为广义的语义范畴, 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的语言结构层次与这三个元功能链接并相互对应投射,抬升至句段的结构层面上。元功能渗透至整个语言系统,但都集中体现在一个意义的层面上。在意义层面上的层次结构使话语能在一个整合为一体的结构中,在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下同时实现多种功能[9]493-508。原语言符号的一个特定功能就是在语境使用过程中诠释话语的三种语言元功能,即结合在一起构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并创建语篇,实现语篇意义。

可以说,上述层层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是语篇能够在语义上完整和连贯的必要条件, 缺少语境的诠释环节,语篇就会失去语篇意义, 也就不能称其为语篇。正是由于以上语义结构的同步交叉存在,语篇中所有的意义潜势方能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得以体现。

(2) van Dijk的认知语境:对意义的制约性

van Dijk从社会、语言和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跨学科的认知语境中意识形态等心理文化语境与话语关系的理论。他认为话语在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就承载了意识形态所蕴涵的思想观念等心理因素。思想意识形态间接控制着心理表征。这个关系是间接的,因为在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社会认知(如态度和知识)和个人认知(如话语模式),认知语境模式形成了话语阐释的基础以及话语与话语结构的语境镶嵌。在这一框架中,话语语义结构由潜在的意识形态监测[14]。

认知界面将意识形态及特定域中的社会态度与话语或其他社会活动联系到一起,解析从一般到具体,从社会态度到个人意见,从当前事件及情景的一般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认知关联。这个界面由认知语境模式储存在场景的个人记忆中,语境认知模式是形成具体行动、事件或场景模式(episodic models)的个人经历的心理表征。因此,如果一个群体对某事件有相同的社会态度,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单个成员就可能具有代表性,这意味着心理语境模式构成了情境语篇和话语交流的心理基础:它们是人们谈论或所指的内容;构成了过去、现在或未来事件主体结构的特点;代表个人的经验以及行动计划。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表征就是这样与话语意义联系在一起。同样,上下文语境也限定谈话的观点、视角及相关的看法。在意识形态等语境因素的影响下,心理语境中的事件在话语中得到描述,使话语参与者的社会地位、思想动态等内涵得到解释[11]344-348。

三、 基于Halliday与van Dijk语境理论的话语分析

就话语分析而言,无论哪种理论和分析方法,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了解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如何与话语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话语分析的基本前提是: 话语中的语言使用都具有思想意义,包括话语约束和隐含意义[15-16]。话语分析与篇章生成和解析过程相结合,自然要将话语与语境连接在一起,可以说语境是话语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Halliday与van Dijk关于语境的理论被大量渗透到话语分析的实践中。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是将语言视为语言使用者进行大量语法选择来实现的意义系统,语言理解是“环环相扣进行选择的网络”[17],其中语境是该网络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Halliday在对一份录音材料做了小句、语轮、情态和主位结构的话语分析后,指出“语篇是由语境创造的,语境包括通过话语基调、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构成的符号学语境和人类活动”[18]254。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模式特点体现在话语分析实践中对衔接和连贯的重视,如:Halliday对叶慈LedaandtheSwan一诗关于指代词这一重要衔接手段的具体分析[18]9-21,他认为诗歌通过各种富含语境意义的指代词构成一个具有完整思想意义的语篇。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选择、语言范畴和小句层面微观结构意义的排序,在语篇分析的微观层面上对语言特征和功能以及语篇意义的组织结构进行有重点、系统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系统地研究语篇认知层面上话语参与者的权力关系以及动机、目的、立场、假设和说话人的兴趣,为话语分析提供具体的分析工具。

在《新闻话语分析》(NewsAnalysis)一书中,van Dijk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交际背景、地理环境、话语参与者、言语行为或其他交际行为的语境模式。他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或对话本身可能被看做交际活动的核心:在交际活动期间或不久后,语篇的表征可以使我们多少能够回顾和重现话语内容以及它的表述方式,但是,隔了很久以后,大部分的文字信息便不被记起,人们只记得所说话语的宏观结构,只记得“语境模式的顶层结构”,没有读者能够记得或重现新闻报道的所有细节[19]。以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为例,van Dijk提供了一个包括三个层次的分析模式[20]。第一层,即顶层,是语篇图式的超结构,包括语篇层的主题结构、基于主题的整体组织结构及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功能,它在新闻语篇的理解和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层是表层结构,包括具体语言形式的词汇选择,如语篇、语法、语音变化、命题之间的语义关系、修辞和文体特征。表层的语言形式提示了第三个层次,即深层结构的含义。在实际的新闻报道话语分析中,可以看到该理论与语言形式直接相关的表层分析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语义学意义上的形式分析,更多强调语言形式表述的主观命题之间,以及命题和意识形态等具有认知语境属性因素的关联。van Dijk的话语分析模式试图把意识形态上话语思想的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与社会团体成员的社会认知实践相关联,建立一个社会与个人、宏观与微观、社会与认知的动态关联。这种方法使话语分析者能够从宏观语境的角度看到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是如何使用话语来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集团利益服务的。然而,van Dijk的话语分析方法仍然过于宏观,需要一种关于话语语言小句语法的方法来补充,以具体了解超结构层面上语篇功能和表层结构是如何将话语参与者特定的思想意识及其身份传递到深层的。所以,Halliday语境模式与van Dijk语境模式在话语分析领域是可以互补的。

四、 结 语

与其他的形式语言学相比,系统功能语言学明确强调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社会性质。语言被看做社会成员生活和文化经验的内在组成部分。与van Dijk的认知语境理论相比,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属性着眼于语言的使用,语境的动态性和认知性体现在语言系统的内部,语境是一般和抽象的类型。尽管普遍反唯心主义,很多心理或认知的概念仍然隐含在该理论中。

van Dijk的理论是语言“使用者为指向”(user-oriented)的语境观,更强调社会认知心理对语言生成和解析的影响。与传统的语境模式相比,van Dijk的认知语境模式包括了形式话语分析中所忽视的话语参与者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因素,因此,对相关话语及其意义的解析更为全面。

基于两种理论方法的各自特点,我们认为由van Dijk的语篇分析方法来引导,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在小句和短语水平上进行话语分析,探讨话语的文本属性,了解嵌入在特定的语言和修辞选择中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Allan K. Linguistic Meaning: Vol. 1 [M]. London: Routledge, 1986:36.

[2] Halliday M A K,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Martin J R. Modeling Context: A Crooked Path of Progress in Contextual Linguistics[C]∥Ghadessy M. 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Benjamins, 1999:35.

[4] Matthiessen C M I.M. Register in the Round, or Diversity in a Unified Theory of Register[C]∥Ghadessy M. Register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Frances Pinter Publishers Ltd., 1993:227.

[5]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39.

[6] van Dijk T A. Discourse, Context and Cognition[J]. Discourse Studies, 2006(1):159-177.

[7] van Dijk T A. Discourse and Contex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8] Halliday M A K. Categories of a Theory of Syntax[J]. Word, 1961,17:244-269.

[9]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s and Structur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 Taverniers M.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Halliday's Interpretation of the Hjelmslevian Model of Stratific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43:1100-1126.

[11] van Dijk T A, Kintsch W.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12] Halliday M A K. Systemic Background[C]∥Greaves W S, Benson J D. Systemic Perspectives in Discourse: Vol.1. 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 1985:1-15.

[13] Martin J R. Linguistics and the Consumer: The Practice of Theory[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7(4):411-448.

[14] van Dijk T A. 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deology[J]. Discourse & Society, 1995(2):243-289.

[15] van Dijk T A.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Discourse & Society, 1993(4):249-283.

[16]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5:7.

[1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F40.

[18] Halliday M A K. 语篇和话语的语言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9] van Dijk T A. News Analysis[M].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23.

[20] van Dijk T A. Introduction: Discourse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van Dijk T 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Berlin: W. de Gruyter, 1985:5.

猜你喜欢
语言学参与者语篇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