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

2012-03-28 20:04成晓光
关键词:类型学人际言语

娄 琦,成晓光

(1.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2.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功能性言语是语言使用现象,它表征了说话人主体对于言语内容的诠释。功能性言语是对于言语的诠释,但是它本身也是言语的一部分,功能性言语传递命题态度,同时本身又具有命题内容,这是功能性言语的语义特征。在说话人的诠释行为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里,有功能性言语的成分或元素。以往对于功能性言语的语用学研究和修辞研究等没有涉及一个基本事实:在理解功能性言语时,人脑对于说话人的诠释行为进行认知加工,在对说话人诠释行为的认知加工中生成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这种人际意义区别于语言本身固有的语法词汇意义。这个事实对功能性言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一、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意义

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对于功能性言语需要从新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以获得对于这一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其次,功能性言语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需要对它进行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从而获得对于语言交际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从类型学角度去研究言语行为,一方面要找出超越具体语言的共性[1],同时也要发现其跨语言的差异。以往的功能性言语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也存在不足,没有从认知的角度对于功能性言语进行定义。功能言语是“关于言语的言语”[2],它本身也是言语,它与基本言语的区别在于它的人际意义,它帮助读者理解命题内容,起到引导作用。功能性言语的核心意义是释义,说话人对于命题内容进行诠释,把命题态度传递给听话人。这一点在以往的功能和语用研究中都有探讨。但是功能性言语有其认知上的共性,其人际意义是认知加工的产物。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认知加工的过程,人际意义的特点以及类型学意义。

英语功能性言语和汉语功能性言语具有人际意义,并且体现出了类型学差异。这种差异的认知上的原因是语义凸显,它体现在功能性言语认知加工上,对于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英语功能性言语表现为主语凸显,英语功能性言语在表达形式上直接或间接地表征说话人交互性主体视角;汉语功能性言语表现为主题凸显,汉语功能性言语用动词来表征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互动行为。首先,功能性言语超越具体言语,具有共性;其次,由于不同语言类型学上的差异,因此功能性言语在表达形式上具有差异性。认知上的共性为功能性言语类型学差异提供了基础,言语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是建立在认知共性的基础上的,因此说功能性言语体现出共性和特性的统一。

二、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共性:说话人主体及其心理空间

功能性言语的逻辑主体是说话人,说话人主体几方面的内容体现在功能性言语不同的逻辑谓词上,说话人同时进行着表达、反思和诠释三种行为。说话人是言语主体[3],他表达言语的命题内容;说话人也是反思的主体,在认识层面,说话人对于言语行为本身进行反思,得到对于言语内容的命题态度;说话人也是诠释的主体,在语言交际的层面,他把命题态度传递给听话人。功能性言语具有认知上的共性和表达形式上的特性,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具有认知基础。说话人对于言语内容的诠释超越具体言语,具有普遍性,这一诠释行为成为认知加工的内容。对于这个认知机制的研究确定了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的认知方向。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体现了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方面的研究解释了功能性言语的心理表征。

心理空间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创立的认知理论[4]13,解释人脑的意义加工方式。不同的认知图式形成不同心理空间,不同的心理空间相互整合,形成新的语义内容具有临时性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整合理论强调说话人主体在意义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心理空间整合的认知机制发生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人的认识活动,而第二个层面是人的交际活动。功能性言语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创立了既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首先是说话人心理空间:说话人主体是使用言语传递信息的主体;然后是说话人反思心理空间:在认识层面上,说话人主体对言语内容进行反思形成命题态度;最后是说话人诠释的心理空间:在交际层面上,说话人把命题态度传递给听话人主体。这些心理空间相互联系,它们是由说话人不同的行为所创立。它们又相互区别,因此不能把这些行为混为一谈,它们是说话人在不同层面的体现,都实际存在。

从心理空间整合的角度看,说话人主体在不同行为层面上的角色统一为交际行为中的说话人。这种整合方式,使人脑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有创造性、临时性的新意义。功能性言语本身就是言语,同时又超越言语,表达命题态度,在人的认知加工中形成人际意义,引导读者理解言语的命题内容。心理空间理论对于功能性言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人脑对功能性言语进行意义加工时,说话人主体创立心理空间。说话人的语言交际行为在人脑中同时产生两个心理空间,一个是表征交际行为的心理空间,说话人充当诠释者的角色;另外一个是表征世界知识的心理空间,其中说话人充当知识表达者的角色。这两个心理空间联系着不同的场景,在这两个实际场景中说话人两种角色相互映射。既是同一个说话人,又承担着不同的交际角色。这些心理空间相互整合,形成整合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说话人同时扮演表达语篇信息和传递命题态度两个角色。

人际意义是心理空间整合所产生的结果,而这个心理整合过程具有认知上的普遍性。说话人释义行为具有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有其普遍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由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诠释行为的认知框架在大脑中创立具有人际意义的心理空间,在语义上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命题态度和说话人的释义角色临时融合到一起,构成这个心理空间的语义内容。人际意义生成于这个在语义内容上具有临时性的心理空间。在这个心理空间中,功能性言语既表达命题内容,同时又表达命题态度,体现了功能言语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功能性言语标记语在认知上的共性就是说话人两种角色的融合,并体现在心理空间整合这一认知机制上。功能性言语的各种人际意义产生于这个心理空间,并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起着引导听话人对言语内容理解的积极作用。

三、跨语言比较和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差异

跨语言比较是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比较的材料需要语体上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学术演讲语篇具有特定的文体,其中存在大量功能性言语标记语,这为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功能性言语存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功能性言语在表征交际行为的述谓结构时,各种成分的凸显程度不同。汉语中表述说话人诠释行为的动词得到凸显,形式上多为动词短语;而英语中说话人主体得到凸显,另外,说话人的解释更多地由单独使用的副词来表达。这一点可以从英汉两种功能性言语使用者的调查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4],这说明功能性言语在表达人际功能时体现出文化差异。

功能性言语的差异性也体现在语言结构上。功能性言语的表达形式受到语言类型的限制[6],在不同的语言中形式有所不同,这是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的兴趣所在[7]。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更加注重动词的使用。在功能性言语的使用上,表现为更多独立的带有动词的短语结构,这些结构体现说话人的反思行为。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更加注重表征说话人的主观视角。在功能性言语的使用上,较多使用副词短语,动词被省略。在意义选择上,英语功能性言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说话人主观视角。这是总体趋势,在具体使用上,语言类型会产生更多、更具体的限制。这些语言形式上的限制表明,使用不同的语言时,人脑对人际意义的加工体现出不同的侧重。

英语功能性言语主语凸显特征在英语学术语篇中得到印证。Hyland[8]把人际功能分为十类:衔接标记、框架标记、前指标记、证素标记、术语诠释标记、说话人介入标记、强调标记、关系标记、态度标记和模糊标记。学术讲座语篇是典型的英语功能性言语的语料[9]:英语功能性言语大量出现在Taylor,Lakoff和Langacker三位学者所做的三十篇学术讲座语篇中。根据Hyland对于功能性言语的分类,对英语功能性言语进行分析。语料中有详实的例证,充分说明英语功能性言语体现说话人主体。汉语功能性言语主题凸显特征在汉语学术语篇中得到印证[10]。功能性言语被大量使用在钱文忠、曾志强和傅佩荣的三十篇学术讲座语篇中。根据Hyland对于功能性言语的分类,对汉语功能性言语进行分析。对例证的分析表明,汉语功能性言语以不同方式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

四、功能性言语共性和差异之间的关系

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主要包括从认知的角度对于功能性言语的定义、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意义、功能性言语普遍性的认知基础、语言类型对功能性言语表达形式的限制。从类型学上看,功能性言语体现的共性是根本的,语言之间的差异是表面的。从功能性言语的定义上看,它是说话人的反思和诠释行为,而反思和诠释行为来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对所进行的言语行为的自我认识。功能性言语能够传递人际意义,而这种人际意义在交际过程中生成,有着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机制;具体讲,就是心理空间整合。这说明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共性是根本的,它对于功能性言语的概念来说是关键性的。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共性决定了对功能性言语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突破了以往对于功能性言语这一现象在功能和语用上的认识,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功能性言语进行了分析。功能性言语表征说话人对于言语内容进行诠释的行为,这个诠释行为本身形成了一个述谓结构,其逻辑主体是说话人,逻辑谓词是说话人表达、反思和释义的行为。人脑对这个述谓结构进行语义加工,临时生成功能性言语在交际行为中的人际意义。这个述谓结构虽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形式有差别,但是在认知上具有普遍性。认识上的普遍性为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功能性言语具有了类型学意义。

功能性言语类型学研究另一方面内容是语言类型对于功能性言语表达形式的限制。这方面研究有跨语言的语料支持,通过对语料的研究来确定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差异。现阶段,对功能性言语在类型上进行的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只是在语言功能性言语的种类和形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能够在文化差异上和语言结构差异中找到依据。功能性言语在交际中广泛使用,对于它的研究和认识,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回答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这样一个实际问题[11],在人际沟通理念上有创新意义。一方面,需要从功能性言语的概念出发,探讨功能性言语在认知上的本质特征,分析功能性言语及其人际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从而获得对功能性言语普遍性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可以通过分析说话人解释行为在表达上的形式差异,探讨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差异。功能性言语在语言交际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有必要在其类型学差异上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1]Croft,W.Typology and Universal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4.

[2]Ifantidou,E.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1325-1353.

[3]娄琦.语言行为“说”与语言的层次观[J].外语学刊,2009(2):74-77.

[4]Turner,M.Frame Blending[C].in Frames,Corpra,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Edited by Rema Rossini Favrette.Bologna:Bononia University Press,2008.

[5]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 [J].外国语,2001,77(3):44-50.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 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68.

[7]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1-7.

[8]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M].London:Longman,Harlow.UK,2000:87.

[9]姜晖,成晓光.功能性言语研究阐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1-95.

[10]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68.

[11]成晓光.亚言语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

猜你喜欢
类型学人际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搞好人际『弱』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
关于冬天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