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与归真

2012-03-28 17:15张正江
关键词:人格素质教育主体

张正江,马 成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我国大学素质教育运动,一度被认为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与出路,大学素质教育被视为大学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然而,十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实然的大学素质教育却在曲解与背离素质教育的本真蕴涵,异化为工具性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物化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一、 大学素质教育的本真蕴涵

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当把他人当人来对待。康德指出:“永远不要把人类仅仅当做工具,而要把他们当做目的。”[1]也就是说:“教育虽然也可以附属于其他考虑,但它本身的目的只是‘成人’。所谓‘成人’,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它不是附属于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相反,在一个趋向合理的社会中,人类和社会的其他任何目的都必须成为这一目的的手段。”[2]诚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言:“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3]“教育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穷尽真理,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回归自身,以人自身为目的,教育才能走出形而上学,获得单纯的高贵。”[4]因而,大学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大学生“成人”的教育,是教育本体性功能的回归,其真实蕴涵是塑造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养成文化自觉,实现完满之人生;是立足于成“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成“器”。具体而言,大学素质教育的本真含义主要是:

1. 文化自觉的养成

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可以说就在于人有文化。文化是人的成长发展、成为“人”的土壤,是人的精神养料,是人的血与肉。文化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人被看做是有理性的感性生物,文化就是达到人的终极目的、达到完全自相一致的最终和最高手段;如果人被看做是单纯的感性生物,文化本身则是最终目的。”[5]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没有文化,人就什么都不是”,“每个人首先是由文化塑造成的,并只有这时,他也才成为文化的塑造者”[6]。离开了文化,人的精神发展也就失去了土壤与养料,而沦落为“狼孩”、“裸猿”等。

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凸显文化蕴涵。素质教育,既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对文化进行选择性传承与创新。因而,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亦即文化自觉的养成过程。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对峙与冲突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养成文化自觉,正确对待与处理中外各种文化的交锋。因为,世界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文明的冲突并非来源于多样性和异质性,而是来自偏狭和妄自尊大,来自盲目的“文明优越感”和“文化中心论”的恶性膨胀,来自攫取文化霸权的企图。为避免和消解文化上的妄自尊大或自卑而盲从流俗,文化自觉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够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又能理解、尊重和借鉴异质文化。

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主体能动的文化创造能力。同时也必须承认,大学生有被客观文化形式所制约的一面。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是二者的统一。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大学素质教育要把大学生纳入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性并能够进行文化引导,最终达成文化自觉。文化理性即对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的客观理解,强调文化批评性思考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培养。文化引导即引导大学生从人与文化的具体关系中来思考人的意义和价值,理清所处文化的历史演变历程,分析和理解文化属性和文化特性,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确定本民族文化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的处境,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异质文化,兼收并蓄,促进大学生对文化的自主适应和主动超越。

2. 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的塑造

凡此种种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趋向,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和职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教育缺乏兴趣。大学生越来越把高等教育视为通向较好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社会流动的途径。他们极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只是把高等教育当做就业产品的消费者,以至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往往缺乏批判精神、整体观和想象力,价值体系混乱,人文精神匮乏。

具有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人,是有个性的人,这种人的发展扬弃了一切分裂与异化,走向人格统一,在社会文化中呈现出有意识的主体自我建构,全面地体认与适应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实现人性的完满,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每个人成为独特的人,成为社会文化中多样性的人,同时又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把人当人看待,平等地与人相处。总之,这样的个体生命是独特个性与人的类本质特性的一体性存在。这正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和宗旨。

3. 大学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素质教育首先应满足大学生本性成长的内在需要,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是获得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和满意感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超越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求的过程,是一个享受人生的过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应是大学教育的快乐、自由与幸福。正如鲁洁教授所说:“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是这两种教育的协调与统一。”[9]

而要达成此宗旨,必须扭转大学教育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教育的科学主义,是指片面的功利主义导向教育价值的失衡,在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独重自然科学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从而影响教育宗旨和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16]“在思想领域中,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在技术合理性的支持下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人们把握一切事物现象的唯一而普遍的思维方式。凡是不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把握一切的,都被排除在人的视角之外。而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考察人的本质与人性,所能见到的就只能是他的现实规定性,也即是人的实然生存状态,人的现状、社会现状成了人唯一可以接受的现实。而把人的应然性,他的理想、追求、超越,人的精神与生命激情等等超越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一切都排除在思维的领域,成为一种‘不合科学的’,也即是‘不合法的’存在。”[17]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等,但这些都不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育人,教育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脱离了这一本体功能,其政治、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功能都难以实现。“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8]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的统一。发展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的统一,个体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形成文化自觉的过程,个体的个性化实质上就是塑造自由个性人格的过程。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7]143

移民扶持资金的专项专用,是保证资金利用效率的基础条件。一方面,相关部门领导要综合考量移民工作实际,为移民管理机构有效地解决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移民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规避移民扶持资金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挤占和挪用问题。同时,基于移民机构与县级财政部门沟通效率的重要作用,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保证移民机构能够将资金报账资料及时有效地上报到县级财政部门。另外,为保证移民扶持资金的专款专用,还要在资金管理中实施转账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与专属性。

二、 当今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趋向

这些“素质教育”岂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考证热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与强化,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对财富的追逐和膜拜在大学的提前演绎。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创业讲座实际上把大学素质教育异化为职业培训或职前培训,把大学异化为获取职业资格的场所,大学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只培养职业技能的工具理性操控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对物质利益的攫取和世俗机会的追逐,遑论自由个性人格的塑造、文化自觉的养成和生命的关怀,这些不朽的精神在大学看来只是一些可有可无、毫不实用、不能提高就业率、不能为学校和大学生带来现实经济利益的虚无幻象。素质教育已然失去了它本真的意蕴,被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的狭隘目的。

施叔青曾将名字中的“淑”改为“叔”,意在表示作家不应该有男女的划分,但是在施叔青的小说创作中却具备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善于描写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捕捉刻画女性心理,在展现出一种独有的女性关怀背后也不难发现现代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困境。《“完美”的丈夫》中的李愫,就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

ITO/HAT-CN(5 nm)/TAPC(45 nm)/TCTA:FIrpic(15%,15 nm)/B3PyPPM(X nm)/B3PyPPM:Cs(15%,10 nm)/Al;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悄然兴起了一股素质教育(或曰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热潮。这本是好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客观的历史与现实社会条件的局限,长期主宰中国教育的工具论逻辑和实践、外在适应论的标准和机制导致了今天教育的迷失与堕落,我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也难逃此劫,存在着种种异化趋向。

一般认为,人格范型有三种形态:群体主体状态下的依附人格、个人主体的依附人格和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①群体主体状态下的依附人格。个人无独立意识,也无独立的个性,完全依附群体,个人的生命活动不由个人主宰,而受集体主体的支配,人以集体的方式发挥主体性。②个人主体的依附人格。个人虽然具有了独立性,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不完善的自由,是从属于物的自由,人成为物的奴隶。③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体现了人的本质,这种人格范型不仅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更以主体间性为基本要求,以自由个性为最高境界[7]56-60。

在当今我国,“大学在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中,在逐渐地丧失其独立的形象,有的甚至不知不觉地作为社会的俘虏或作为一种手段而生存”,“当大学与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10]。池田大作的哀叹似乎正是针对着我们的:“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为实利下的下贱侍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11]61,“现代教育陷入了工具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掉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11]60。

这种从属于市场经济的大学,虽然可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经济领域的自由人,但这种自由是不完善的自由,是从属于物的自由,人成为物的奴隶,追求的是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经济关系、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主导了人的社会关系,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主体上获得了独立,这种独立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其人格主体性仍然受物奴役,受金钱和财富的支配,经济利益驱动着大学生对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大学被商品化,大学教育走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被异化,产生浮躁虚浮的心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实然的“大学素质教育”已然被扭曲为物化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的“强化剂”。

三、 大学素质教育的归真路向探究

大学素质教育受外界奴役,沦为“实利下的下贱侍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是以牺牲大学生的发展和削弱民族发展的深度与厚度为代价的。“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素质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12]

通过计算得到对象要素的缺省度为51%,环境要素的缺省度为73%,时间要素的缺省度为75%,由此可看出,环境要素和时间要素的缺省程度较大.但这里对对象要素的统计没有区分主体与客体,不能准确表示对象要素的缺省度,所以又对主体与客体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如表6所示.

大学是一个国家各领域的精英之摇篮,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与创新的源泉所在,是青年俊杰的会聚之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趋向,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因而,及时纠正大学素质教育的偏向,使其回归本真意蕴,理性分析大学素质教育的归真路向,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为吸引生源与扩大就业市场,当今我国的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求方面日益注重应用化、职业化,甚至沦为考研基地与考证考级辅导站。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以素质教育之名掀起的通识教育热、国学热、考证热、创业教育热、名目繁多的培训热等热潮,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演变为考试辅导与职前技能培训。众多大学在素质教育的名目下开展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鼓动学生报考各色各样的资格考试,获得的证书越多,似乎彰显素质教育的成效越显著;开设众多的创业讲座,邀请从商人士现身说法,传授创业诀窍,助大学生找寻成功捷径,点燃大学生的财富梦想。为了招揽学生,同时受到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驱使,许多大学丧失了应负的使命,目光短浅地强调职业教育而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认证。

1. 尊重多元主体,通融科学与人文

大学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人性的发展与完满,是要培养真正独立的个体。“素质教育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发展和实现他的人性”[13],“教育是实践活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应该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没有个体的自觉,就不会有教育改革的自觉”[14]。而且,“并不存在一种同质化的价值标准,可以用来联结教学场景的各级,以形成一种单一的评价尺度”[15]157。

这种主体不是唯我独尊的主体,而是多元时代的主体,是多样化的主体。因而,应注重大学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的建构、实施模式与参与主体都应该是多元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倾听大学内外的不同声音,而不仅仅是大学行政管理层、教授和专家的所谓的权威的声音。大学素质教育是活动的、进行性的动态过程,倡导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系统,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大学生,使大学生从限制他的自由个性人格塑造的文化和大学制度(包括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学位制度等)的主宰中以及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意味着把大学教育从其作为其他社会力量的工具地位解放出来成为自主的教育,成为养成文化自觉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真正解放过程。

注重宣传,树立典型示范。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对节能减排、惠农保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采取召开现场会议、宣传典型经验、专题简报等方式加强对各地试点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广,促进各地试点工作平衡推进。

除此之外,南宁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南宁总体的旅游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发现真理的好奇心和无所畏惧的探究精神,科学的首要性质在于它的精神性,必须首先从精神方面把握科学的本质。这也是人文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科学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挖掘这些人文内涵能给予人无穷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导。“科学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他们并没有改变世界,但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就如同他们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一样。”[18]同样,人文教育也“并不排斥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减小把科学知识抛弃给科学自己的专业所带来的风险。它将赞美科学所含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19]。通过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间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之鹄的,使大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发展。我们秉持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我们弘扬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这就是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两翼齐飞,才能相得益彰。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术前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术中采用改良截石手术体位,冲洗液加温37℃;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术中即用大拇指按压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各1次,按压5 min,每分钟按压15~20次,术后每小时按压1次,共6次,方法同上。

2. 倡导主体间对话,构筑大学共同体

“大学对国家的益处不在于一种直接的实用性。大学并不是为国家造就更好的服务者,相反,益者是间接的,大学不造就服务者,而造就主体。”[15]6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对于每一个教育者(广义上)个体来说,它的意义是生成的,而非给定的。让每一个人活出主体,习惯于独立思考但又看重交往互动的认识论意义,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意义不断丰富。”[14]因而,大学素质教育应关注现实教学生活和大学的独特生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关照大学生的灵魂,关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之路,鼓励教师与学生发展一种直接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20]6。对话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20]150,不仅仅是答疑解惑和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也是灵魂的交叠和心灵净土的共同守护,人格的感召和气质的魅力充溢其中,不论脚踏实地还是仰望苍穹,不论是“言语道断”的缺憾还是“言过其实”的虚妄,都无碍灵魂的抚慰和精神与人格的锻造。

“素质教育推行如果是有效的,那就是通过话语渗透,刺激人们深层考量人的价值和意义,深层考量和批判性反思教育的价值和意义。”[14]因而,大学共同体的建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积累形成的,即:它不是凭借体制的力量和“师道尊严”的规制,也不是依存市场经济的金钱刺激诱惑和利益攸关的逻辑结成的,也不是策略博弈和战略攻守联盟下的产物,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情感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是在共同思索和探讨人的终极问题过程中发展的,是在共同面对重大机遇与挑战中巩固的。它能让大学生的灵魂诗意地栖居,是值得用一生来守护和回味的圣地。

3. 超越社会现实,培育不朽之精神

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如果没有对信仰的不懈追求和永恒守望,就容易丧失自己的根基和起码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就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浪潮的裹挟中迷失方向。“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向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21]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是社会“风向的定针”,要超越社会现实,培育大学生不朽的精神,如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具有自由个性人格和文化自觉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求,捍卫高尚的人所崇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公平和正义,做到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变和求新。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追求,才能具备社会先锋的气质和魄力,大学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引领作用。

在信息社会,知识呈幂级增长,“爆炸”式地增长,知识更新速率日益加快,知识是成批生产成批淘汰的,在知识的汪洋大海里,个人通过大学教育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容量极为有限,可谓沧海之一粟,但所受到的大学精神的熏染与教化是永恒不朽、刻骨铭心的,对精神的追求是无价的。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有着前瞻意识和强烈责任感的教育,不仅能通过创新知识技术和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还能秉持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信念,“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22]。以自身的高洁和深邃的思想去沉淀社会大众的功利与浮躁,以自身的角色责任和领导者的远见去校正社会大众的一时偏向与盲动,引领社会朝良性发展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赫舍尔A J.人是谁[M]. 隗仁莲,安希孟,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58.

[2]邓晓芒. 教育的艺术原理[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0(2):101-106.

[3]韩延明,栾兆云. 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4):9-14.

[4]吴松. 大学正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0.

[5]费希特.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 梁志学,沈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10.

[6]兰德曼M. 哲学人类学[M]. 阎嘉,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06.

[7]冯建军. 现代教育原理[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扈中平.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3):24-29.

[9]鲁洁. 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19(4):1-6,65.

[10]沈国经. 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700.

[11]汤因比 A J,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 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12]埃·弗洛姆. 为自己的人[M]. 孙依依,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88:41.

[13]石鸥. 我们期望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之三[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27(5):118-123.

[14]周作宇. 素质教育:主体对话与价值表达[J]. 清华大学教育评论, 2001(2):24-28.

[15]比尔·雷丁斯. 废墟中的大学[M]. 郭军,陈毅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6]杨东平,周谷平. 我国当代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7(1):22-25.

[17]鲁洁. 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16(4):1-7.

[18]萨顿. 科学与传统[M]∥袁运开. 自然科学方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107.

[19]乔治·萨顿.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 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25.

[20]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1]金耀基. 大学之理念[M]. 北京:三联书店, 2001:24-25.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M]∥杨东平. 大学之道.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211.

猜你喜欢
人格素质教育主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