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新,王钰慧
(1.东北大学资产管理处,辽宁沈阳 110819;2.东北大学档案馆,辽宁沈阳 110819)
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他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引进人才和西方近代教育体系,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教育,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实用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兼收并蓄”开放式的办学理念[1],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还勇于突破传统教育体制,重视发展女子教育。鉴于中国妇女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状况,张学良认为,中国要独立,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唤醒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所有民众的觉悟。因此,他在戎马倥偬之际,十分注重女学的兴办和女子教育。在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他主张给予女子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批准东北大学各系招收女生,这在东北高等教育史上开辟了新篇章。他于1927年10月捐资创办同泽女子中学,并亲自担任董事长。本文将对张学良重视女子教育的举措进行梳理,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在张学良将军就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前,东北地区没有女子大学,不仅东北大学不招收女学生,东北地区其他高校也都不招收女学生。东北地区从中等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只好到关内或国外的高校就读。“民国都成立这么久了,为什么还在剥夺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东北社会各界人士对东北大学成立以来一直不招收女生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希望东北大学能够取消这个不合潮流的规定[2]。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是科举出身,所受教育全系四书五经的思想内容,他尤其重视理学,反对男女合校。他说:“男女授受不亲,是至圣先哲的教诲,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今倒好,小伙子大姑娘非要往一块儿凑合,成何体统!要男女合校,古训可没有这一条。我宁可这校长不当,也不能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儿。”[3]直到王永江校长因病回原籍休养东北大学不招女生的禁令仍未解除。第二任校长刘尚清到校后,对于舆论的呼声拒绝得更为干脆简单,他说:“这个问题,王(永江)校长不是早已作出决定了吗!我就任伊始,怎好改变?”
1928年8月,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得知东北大学拒招女生的情况后,向时任东北大学副校长的刘风竹询问:“东北大学拒收女学生,是谁决定的?为什么做这种决定?民国已经成立十多年了,人们天天讲‘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一些时髦话,可是为什么做起事来还是这样‘重男轻女’呢?我决定立即取消这条规定。东北大学应当成为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模范。”经张学良校长决定,从1928年秋天开始,东北大学各学科均开始招收女学生入学。当时女学生入学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第一年报考教育、文、法各学科的女学生,占的比例还不是很高,1928年仅录取50余名女生。据1929年《东北大学概览》统计,各学院在校的男女生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1929年东北大学各学院在校学生总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及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表
虽然女学生只占在校学生的6%,但这对于东北大学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为了鼓励女学生入学后努力学习,张学良还让夫人于凤至入东北大学政治系插班听课,他说:“我妻子应该带这个头。”于凤至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在家务之外,尽量抽时间去沈阳的大学听课,我要补充自己的知识,好有助汉卿(张学良)。”[4]从那以后,入东北大学学习的女学生逐年增多,到1947年,颠沛流离的东北大学回到沈阳后,在校学生共2800余人,其中女生280余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
东北大学招收女生,开了东北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兼具女子文化启蒙的作用。很多积极进取的女学生有机会学习深造,对东北的教育观念和人们的社会观念之改革都起到重要作用。在《东北大学六周年纪念增刊》中,杨予秀撰文道:“东北大学的女学生,似乎应当在这里重新索求人生的意义和读书的动机。现在的女权,虽有人提倡,然而事实上女子能否和男子平等,那在女子自身的努力。所谓理论须有雄辩的事实做背景,不然就是空泛的主张。所以我们希望今日的东北大学女学生,应当切实的提倡妇女运动,给未受教育的同胞以援助。对于自己不要看轻了,同时并不要自骄和狂大。并应深沉的求得社会的态度的变更,男女始有平等的希望”[5]。从此处可看出,东北大学已经开始弘扬男女平等精神并倡导女性自强自立,女学生毕业后,不少分配在张学良的军事总部,开了军事机关有女职员的先例。
1927年10月,张学良继创办奉天同泽中学后,又捐资创办了同泽女子中学,并自任董事长,其夫人于凤至亦为董事。“同泽”一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其意是:谁说没有衣裳穿?我和你同穿一衣。张学良十分喜爱该诗句,崇尚士兵们那种共赴国难的慷慨精神,以“同泽”为校名,意在激励学子,培养桑梓子弟,共报国恨家仇,振兴中华。在《同泽女子中学一览》弁言中,他这样写道:“自文教东暨,人渐知女学之重,于是学校不足以容,试可而被摈者济济也。去冬余督师保阳,军书之暇,延见乡人,辄以吾省垣之大,而女校无几,相为感喟。余在故京若陆军大学、民国大学,经费中断,余一力资助;今桑梓之地,如何可忘?因定创办女中之议”[6]。此文表达了张学良创办同泽女中的目的,即改善家乡女中因经费稀缺而寥寥无几的状况,使妇女和男同胞一起接受文化教育,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抵御外侮做贡献。
选择校址校舍、组建校董事会、聘请校长等一系列事情,张学良在军政大计的百忙中都一一亲自过问。学校校址起初设在奉天大西门内肾阳县胡同之公余俱乐部、军署稽查处及军务处仓库管理部三处房舍。1928年11月,鉴于学校规模狭窄,校舍陈旧,张学良又拨银元50万,在学校原址上筹建教学楼和宿舍楼,请中国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1930年新校舍竣工。南楼是教学主楼,总共三层,一楼为半地下,为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和健身房;二楼为古朴典雅的礼堂,两侧为教室和办公室;三楼全部为宽敞明亮的教室。楼梯和墙围由暗红色木质镶衬,墙壁洁白如玉,屋顶角线环绕,在当时可谓是超凡脱俗的建筑。
该校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录取学生80人,分为初中、补习两个班。同泽女子中学的学制,实际上由补习班一年为基础,初中等于四年。学校的组织机构中,董事会为最高机关,聘任校长统辖全校事宜。在校长领导下,设教务课、训育课和总务课三课。在同泽女中,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数学、物理、化学教科书采用英文原本,由美国运来。当时沈阳各校学生的成绩评分方法都是百分制,唯有同泽女中采取“超、良、中、可、劣”五等评分。图书室有监护人一名,卫生室有护士一名。学校的经费开支由张学良供给。创办伊始,每月支领现洋2050元,作为经常费用,领取办法与同泽男中一样,均从三四方面军团部军需处领取。1928年暑假后,因班级增多,教员增加,每月经费增至现洋2928元。后因军团部撤销,该校经费改由司令长官署处支领,遇有特别开支,则须呈请张学良批准后,再至军需处领取。
张学良重金从关内外名牌大学和留洋归国学者中聘请教员,并聘请王捷先为校长。王捷先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爱国家,重教育,他宁肯放弃海外的优越待遇,受张学良的委托来管理学校。王捷先校长上任后,锐意治理学校,成绩卓著,经几个月的修整,学校初具规模,1928年7月8日,学校召开成立庆祝会,同时展示学生几个月来的课业成绩,表演体育节目。到会的各界名流、省城各学校领导深受鼓舞,交口称赞,谓该校“开办三月,成绩斐然,进步之速,一日千里,专此谨祝,前途无量”。同泽女中成立周年校庆时,举行了隆重的校庆典礼,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参加,由于凤至剪彩。同泽女子中学不仅注重学习,还积极开展体育活动,除每周有固定的文体活动外,东北乃至全国的12次大型运动会都派有代表队参加。1928年10月,在冯庸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东三省联合运动会上,同泽女子中学获得七项女子单项冠军奖杯、女子部总分第一的大奖杯,学校声誉鹊起,张学良十分高兴,嘉奖了校长和老师。
随着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入华之后,出于种种目的,兴办了许多女子教会学校,这对近代女学的兴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没有真正促成女学的发展。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掀起了“兴女学”运动。其中,梁启超是维新男士中对女性最具人文关怀、鼓吹“兴女学”最积极者。他谴责中国男权社会教男不教女是“守扶阳抑阴之旧习,昧育才善种之远图也”[7]。在《论女学》这篇文章中,梁启超还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及历史事实来驳斥“男智女愚天生论”,并依据生物学的原理说明,凡直立行走者智力都不相上下,出现愚智差异在于是否得到后天教育的开发。严复也曾撰文指出,中国古代《烈女传》等书籍钳制、奴役女性思想,女性教育的严重落后为长期压制所导致,而并非女性天生素质低于男性。严复、梁启超等人对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驳斥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打破了精神桎梏,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 1898年5月31日,由中国人自办的近代第一所女子学堂“经正女塾”在上海诞生,它由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发起创办,得到南洋大臣刘坤一支持和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帮助。该校初办时招收年龄在8~15岁之间的女学生20余人,后又增设一所分校,学生增加70余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都采取近代西方教育方式。为与外国传教士所办教会女校相区别,后改为“中国女学堂”,这是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先声,中国女子教育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女子学堂逐渐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张学良始任东北大学校长的时间为1928年,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教育家、思想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如罗家伦、刘半农、蔡元培等都曾大力倡导妇女解放,并认为女子教育是妇女解放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男女同校、推行女子平民教育才是改变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根本方法。李达曾撰文写道:“我主张男女同校,自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而高等,而大学,都是可以同校的。”[8]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随着中学男女生同校的实现,顺应女性要求大学开女禁而进入大学深造的呼声,于1920年经考试招收了首批女大学生,这一举动被称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为中国的男女同校----也就是妇女解放----开辟了一条大道的起点”[9]。与维新派的“兴女学”运动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由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女子教育也由“贵族式”、“教会学校”转向“平民女子教育”。张学良兼受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影响,他掌校东北大学期间所采取的种种重视女子教育的举措深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时尚之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沈阳先后出现了基督教女子学校,如奉天慎德女校、奉天坤光女校等[10]。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和教会女学所取得成绩的激励,在清末新政期间,沈阳民间开始兴办女子教育,1905年,沈阳地区出现了东北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淑慎女子学堂,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就曾在此就读。这一时期,女学类型多样,女子小学教育蓬勃发展,小学堂的建立为沈阳女性提供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通过培养女子读书识字的能力,女性的视野开始突破家庭的局限,打破“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精神枷锁,向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空间,了解外面的世界。由于小学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在沈阳地区相应地发展起来。1906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建立,设女子师范学堂和体操专修科。1915年在盛京(今沈阳)设立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属于女子师范的高等教育,女子师范生毕业后主要任教于初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这样使高等师范女校的建立带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的性质。女子师范教育对沈阳地方女学的发展、民智的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女性开始读书、识字,与社会实现沟通与互动,民众对女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因此,东北各界对于高等教育领域开女禁的呼声很高,对东北大学不招收女生的行为持批评的态度,沈阳地区这一时期自身女学的蓬勃发展也是促成张学良在东北大学招收女生的客观原因。
张学良不仅接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且也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中西文化交融在他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11]。他重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又借鉴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发展现代教育的可取经验,也同样注意吸取欧洲、美国的西方式现代教育的经验。日本在推翻幕府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方面一是着手实行业务教育,二是兴办高等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先后创办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还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各国学习,并邀请大量外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大学教授来日本培养科技人才,梁启超在《论女学》中这样写道:“西方全盛之国,莫美若;东方新兴之国,莫日本若。男女平权之论,大倡于美,而渐行于日本。”张学良在日本观摩学习后,对于日本兴办女学感触很深,这是他主政东北期间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东北地方教育、女子教育的重要原因。由于年轻时参加网球俱乐部、基督教青年会活动,接触了普赖德等欧美人士,受外国师友的影响更多。他认为教育系国本,主张女子也要接受高等教育,因为教育的普及、科技的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的普及也为整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正是基于他教育思想中的这种超前意识,使其高度重视东北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已把侵略的魔爪伸到东北的各个角落,独霸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在旧中国,“孔孟之道”占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思想极其严重。那时,女子上中学的很少,读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张学良认为中国旧俗女子不读书,以致现在社会“女校无几”,严重影响女子平等就学,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强国保种”,应当学习西方“知女学之重”[12]。在张学良看来,只有大众教育普及了,国家才能强大。张学良为《同泽女子中学一览》写的弁言表明:“尝慨吾国旧俗,女子惟议酒食,习缝纫,而不读书。其读者,又惟学刺绣,工词章,而鲜实用。今学校制度,盖因时而制宜,诸生能循序而深造焉,则可以强国而保种,宁独一人一家之计而已。”由此可看出,“强国保种”为张学良着力兴办女子教育的宗旨,他认为女子不应只是学习刺绣填词,而更重要的是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为民族、为建设新东北贡献力量。这就把对女子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不仅体现了张学良破除男尊女卑,树立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也体现了为实现强国大计,要使妇女并驾齐驱地跻身文化科技行列的无私愿望。
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曾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兴办东北大学,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管理,其中,他重视女子教育的种种举措是他掌校东北大学期间的一大亮点,开大学女禁、兴办女子中学都是顺应历史规律、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开明之举,这其中有戊戌“兴女学”、“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也有张学良教育思想中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他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思想、对女子受教育权的保障以及对女子教育的大力投入等举措对现今教育性别公平仍有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秀华,章毛平. 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105.
[2]丁晓春,魏向前. 张学良与东北大学[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36.
[3]刘恩铭,薛景平,韩索林. 张学良将军生活纪事[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28.
[4]于凤至. 我与汉卿的一生:张学良结发夫人张于凤至回忆录[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61.
[5]杨予秀. 东北学风之现在与将来[M]∥东北大学六周年纪念增刊. 沈阳:东北大学档案馆, 1929:71.
[6]张学良. 《同泽女子中学一览》弁言(节录)[M]∥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1卷.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151.
[7]韩廉. 戊戌“兴女学”: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先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5):105.
[8]李达. 女子解放论[M]∥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 北京:三联书店, 1981:42.
[9]鲍琴,张寅红.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58.
[10]任丽伟. 清末民初沈阳女学兴起与发展初探[J]. 农业考古, 2010(3):247.
[11]章毛平.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2):161.
[12]张力,曲香昆. 张学良研究[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