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 陈兴河 赵建华 吴磊 冯三平 王永恒
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不但影响美观[1],还易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脑组织的损害,导致颅骨缺损综合症[2]。颅骨修补术可使原有颅骨缺损综合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行额颞顶颅骨缺损修补术62例,其中采用术前计算机辅助下颅骨钛板三维塑形技术修复额颞顶颅骨缺损3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额颞顶颅骨缺损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岁。缺损面积8 cm×10 cm~12 cm×16 cm。修补材料:钛网板(美国Medtronic公司二维钛金属板),采用术前数字化三维成像多点钛网成形技术30例(数字化塑形组)。余32例为手工塑形组。
1.2 影像资料 30例患者均行头颅薄层 CT扫描(层厚2 mm),将数据刻成光盘转交给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将数据传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制成模型,以健侧数据为参考标准计算出颅骨缺损的形状与大小,根据上述数据将钛板经过变形和裁剪制成三维修补用钛板。
1.3 手术方法 均在全麻下进行,沿原皮瓣切口进入,在骨窗缘切开骨膜,从骨膜下向周围分离,显露骨窗缘颅骨,暴露骨缘超出1 cm,分离颞肌瓣,将钛网植入,皮瓣下置一引流管,术后24 h内拔除,并常规预防感染治疗。
数字化预塑形组手术时间较手工塑形组缩短(P<0.01),术中平均塑形时间缩短(P<0.05),所需固定钛钉数量减少(P<0.05),满意度手工塑形组为91%,术前预塑形组为100%,平均住院时间缩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结果比较 ±s
表1 2组手术结果比较 ±s
?
术前或术中进行传统模具和手工塑形钛合金材料往往效果不满意,有时须将钛板作楔形剪裁,破坏了钛合金材料的完整性及力学性质。徒手塑形三维钛板,由于钛板与缺损边缘整合不佳,使用钛钉较多;修剪费时,使手术、麻醉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后恢复慢;对于额颞顶颅骨缺损患者,单靠术中徒手塑形,术后外形改善可能不满意,往往和健侧差别较大。
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已被引入颅骨成形术[3-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数字成形个性化钛网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6,7]。应用数字化塑形技术进行术前塑行,术中固定所用钛钉明显减少。由于其采用了电脑塑形技术,在修复体的外形上及术中和病人颅骨窗边缘的连接上,其完美程度远远优于手工塑形[7,8]。
本组30例采用术前将钛板数字化三维塑形,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外形满意度达100%,钛钉用量减少5枚,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及手术风险。
总之,应用术前钛板预塑形技术,可减少医师手术强度,缩短手术时间,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原貌,有较高外形满意度,使患者更易被社会接纳,增强患者生活、工作的自信心。
1 Raza SM,Thai QA,Pradilla G,et al.Frontalzygomatic Titanium cranioplasty in ftontosphenotemporal(pterional)craniotomy.Neurosurgery,2008,62:262-265.
2 Fodstad H,Ekstedt J,Friden H.CSF hydrodynamic studies before and after cranioplasty.Acta Neurochir suppl,1979,28:514-518.
3 Hieua LC,Boheza E,Vander scotena J,et al.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cranioplasty implants by 3-axis milling.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2002,10:413.
4 刘生华,康伟,徐培,等.计算机三维塑形钛网板早期修补颅骨缺损的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9,4:29.
5 王晓军,于涛,路扬,等.三维塑形个体化颅骨修补材料的临床应用.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852.
6 Yamada A,Imai K,Nomachi T,et al.Cranial distraction for plagiocephaly:quantitative morphologic analyses of cranium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a life-size model.J Cranio-fac Surg,2005,16:688-693.
7 季庆,李佳,郝继山,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个体化塑形钛网用于颅骨修补的临床研究.中华创伤杂志,2007,23:250-252.
8 付双林,陈儇,王海峰,等.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形技术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