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剑平 沈雪梅 万燕
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往往病程迁延,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10年3月经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的67例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黄芪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5月至2010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29±10)岁。对照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8~59岁,平均(30±8)岁。67例患者均行肾组织活检,其中膜性肾病28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9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2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5例,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例。2组在临床表现、性别比、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高寿征[1]主编《病毒性肝炎》中相关诊断标准上提出的诊断必备条件:(1)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2)患肾小球肾炎并可排除其它继发性肾小球肾炎;(3)肾组织切片中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或)核心抗原阳性。
1.3 方法 对照组32例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抗病毒治疗,100 mg/次,1次/d;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静脉滴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治疗。有高血压、感染、水肿等并发症者给予对症处理。禁用肝毒性及肾毒性药物。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中不使用激素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均为3个月,并同时观测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肝肾功能、HBV-DNA、24 h尿蛋白定量等变化及用药中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少,肝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HBV-DNA较治疗前下降2个数量级,尿蛋白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肝肾功能有所好转,HBV-DNA较治疗前下降1个数量级,尿蛋白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肾功能无变化,HBV-DNA定量无变化,尿蛋白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前者显著高于后者(χ2=3.956,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丙氨酸转移酶(ALT)、白蛋白(ALB)、血清肌酐(Cr)、尿蛋白(Pr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s
?
2.3 HBV-DNA阴转率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74.3%(26/35),对照组阴转率为 53.1%(17/3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
2.4 药物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目前,乙肝肾的治疗已经转变为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抗HBV的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干扰素类和新的核苷(酸)类似物[2],干扰素由于不良反应较大而且禁忌证相对较多,临床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拉米夫定是口服的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疗效肯定。拉米夫定通过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不仅可减轻肝脏损害而且还可改善乙肝相关性肾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由于不良反应小,一般患者均可耐受。黄芪是我国传统的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疗效确切。它具有补气固阳、益气固表之功效,还能提高缺血再灌注肾小球的滤过率[3]、促进肾血流量的恢复,改善肾组织的病理损伤,防止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的进行性损害。因此拉米夫定联合黄芪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可充分发挥中西医之特长,相得益彰,临床疗效明显,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1 高寿征主编.病毒性肝炎.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46.
2 曹春蕊,尹胜杰,白玉如,等.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Meta分析.河北医药,2010,32:323-324.
3 盛梅笑,李惊子,王海燕,等.黄芪当归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肾损伤的治疗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