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简析

2012-03-26 05:36童荣生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成都610072
中国药房 2012年6期
关键词:剂型不合理通报

陈 鸣,童荣生(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成都 610072)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及时反馈有关药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医务工作者对ADR的正确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避免一些严重ADR的重复发生,国家ADR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于2001年起开始不定期发布《ADR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随着药品市场的全球化,ADR监测也趋于国际化,其他国家的ADR监测信息对保障我国公众用药安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除定期发布《药物警戒快讯》外,还在原有《通报》中增设了国外信息版,不定期发布国外监管技术信息。截至2011年4月已发布《通报》37期,其中国外信息版8期。本文拟就《通报》发布的ADR相关信息作简要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在所发布的37期《通报》中,国内信息版29期(包括特刊及专刊),国外信息版8期,共涉及化学药14个类别80种/次(其中阿昔洛韦、克林霉素、头孢拉定、穿琥宁、加替沙星5个品种被二次通报,实际涉及药品75种),占85.23%;中成药17种/次(其中葛根素注射液、状骨关节丸、双黄莲注射液及清开灵注射液被二次通报,实际涉及药品13种),占14.77%。《通报》对涉及药品的基本信息及相关ADR进行了表述,国内信息版中的多数药品均列出了典型病例,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及相关建议;国外信息版在介绍国外信息的同时,也通报了相关药品在国内的应用及所收集的ADR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涉药品种

2001年1月-2011年4月国家中心在《通报》中发布的ADR涉及药品有抗菌药、抗病毒药、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药、专科用药等14类共75种化学药品和13种中成药,详见表1。

2.2 《通报》频度分布

2001年1月-2011年4月国家中心共发布《通报》37期,其发布频度见表2。

表1 《通报》发布的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drug category involved in ADR issued by Bulletin

由表2可见,2007年以前国家中心发布的《通报》数量相对较少,每年大致2期,2008年后发布《通报》的数量明显增加,仅2010年就发布了10期,占前10年发布数量的近1/3。一方面说明随着国家药品法规(包括ADR监测)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药品生产、经营及使用的相关人员尤其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的关注度和认识在不断提升,通过网络直报ADR的机构及人员不断增加,国家中心收到的ADR报告数量随之增加,同时也反映出为减少ADR带来的危害,国家中心加大了对ADR的监测及管理力度。

2.3 药品类别分布

在已发布的37期《通报》中,涉及药品97种/次(化学药80种/次,中成药17种/次),其中有9个品种(化学药5种,中成药4种)被二次通报,实际涉及药品88种,化学药和中成药分别为75种和13种,各占85.23%和14.77%。通报的75种化学药种类分布见表3。

表3 《通报》发布的ADR涉及化学药种类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drugs categories involved in ADR issued by Bulletin

我国ADR报告中发生频度较高的是抗微生物药,国家中心2001年1月-2011年4月发布的《通报》中,仅抗感染药种/次就占全部通报化学药品种数的近50%,与文献报道大体一致[1~4]。在抗微生物药中,尤以抗菌药为多,占抗微生物药的76.67%。次于抗微生物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药和血液系统药,分别占13.64%和5.68%。

抗微生物药在ADR中占比居高不下,除药品本身的内在因素外,还与其不合理使用相关,《通报》列出的一些抗微生物药ADR的典型病例多与不合理用药直接相关。据报道,我国临床抗菌药的使用占比及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前者就住院患者而言,使用比例达70%,后者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的2倍,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相去甚远[5]。高比例与高强度使用抗菌药伴随的必然是抗菌药不合理使用,其所导致的危害远不止引发ADR,同时也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2.4 剂型分布

通报的75个化学药品种及13个中药品种的剂型分布见表4。由于通报的化学药部分品种的ADR同时与其注射及口服剂型均有关,故剂型总数>75。由表4可知,在通报的品种中,由注射剂引发的ADR与口服制剂引发的大致相当,明显低于文献报道[1~4];而在中药品种中,口服制剂引发的ADR还略高于注射剂,与文献报道也有较大差异[6,7]。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家中心以《通报》形式发布的ADR多为典型且严重的ADR,其数量仅占国家中心所收ADR报告的一部分,就剂型因素而言,与总体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而文献报道多以某一地区或医疗机构在某一时段发生ADR的总数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对于中药制剂,由于通报品种仅13个,其剂型占比的计算也很难代表总体。事实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ADR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ADR报告的剂型分布仍以注射剂为主,占59.5%(化学药、中成药报告中,注射剂占比分别为61.0%和50.9%),口服剂型占37.0%,其他剂型占3.5%[8]。

表4 《通报》发布的ADR涉及剂型构成比Tab 4 Constituent ratio of dosage form involved in ADR issued by Bulletin

2.5 ADR的临床主要表现

《通报》中出现频度较高的前10位ADR临床表现及涉及药品数量见表5。由表5可见,皮肤及其附件受损或过敏反应频度最高,与文献报道一致[1~4]。而《通报》涉及的过敏性休克比例则明显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国家中心通报的多为典型且严重的ADR有一定关系。

表5 排序列前10位的ADR临床表现及涉及药品数量Tab 5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op 10 ADR and involved drugs

2.6 引发ADR的主要原因

虽然ADR是药品的内在属性,但导致ADR的原因却不仅限于此,除药品本身的内在因素外,患者的个体差异、联合用药等其他因素均可导致药品发生ADR[9,10]。国家中心通报的ADR除上述因素外,还与临床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静脉滴注超浓度、超滴注速度、不合理药物配伍等不合理用药因素有关。

3 讨论

3.1 ADR定义

人们通常将ADR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11~13]。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难以此来界定ADR。文献报道的一些ADR并非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在国家中心通报的ADR中有相当数量是因为不合理用药导致。《通报》列举的一些ADR典型病例,也是因超剂量用药、超适应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因素所致,如国家中心通报的阿昔洛韦相关ADR显示,在928份报告中共涉及27种用药原因,其中24种属于超适应证使用,占88.89%;其他还有超浓度、超滴注速度及同种药物不同剂型的联合应用等不合理用药因素(第11期《通报》)。新出版的《新编药物学》将ADR定义为“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作用,给患者带来痛楚不适的反应”[14]则更为客观和实用。

3.2 关于二次通报

在《通报》发布的97种/次药品(化学药80种/次,中成药17种/次)中,共有9个品种被二次通报,在二次通报的5个化学药品种中,毫无例外地都再次出现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引发的ADR,这些不合理用药情形在初次通报中已作警示,其中以超适应证、超剂量最为显著,提示部分医务人员对国家中心发布的《通报》重视不够,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注意,以更好地发挥《通报》的警示作用。

3.3 关于通报品种

在国家中心发布的37期《通报》中,多以具体品种进行发布,但也有以药品类别进行通报的,如第15期《通报》的“警惕抗癫痫药可能存在的自杀风险”和“警惕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第28期的“警惕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异常睡眠行为”。由于通报的同一类别品种较多,情况相近,且均为国外信息版,因此在表1中以类别列出,统计时分别以1个品种处理。而第35期《通报》中,“关注喹诺酮类药品的ADR”,虽然也是以类别通报,但通报的是国内信息,具体品种明确,加之抗菌药不合理用药情况较为突出,故在表1中列出了具体品种;第6期《通报》“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由于具体品种不明确,故仅以1个品种计入表中。

[1]陆丛笑,郗 眉,孙永旭.349例ADR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0,7(1):57.

[2]肖 律,钟 强,谢 娇,等.38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27(2):181.

[3]裴小红,杨良芹,彭官良.我市1 390例ADR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1):30.

[4]李苏清.我院332例ADR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18):1 711.

[5]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

[6]梁进权,邹元平,王宁生,等.中药不良反应特点与发生规律的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74.

[7]马长卿,陈惠军.223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8):79.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国家ADR监测报告[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051/60952.html.2010.

[9]WHO.WHO policy perspectives on medicines-pharmacovigilance:ensuring the safe use of medicines[Z].2004.

[10]尤 聘.论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4):1 076.

[11]赵汉臣.药师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90.

[12]金有豫,高润霖.中国国家处方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

[13]卫生部.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2011.

[14]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

猜你喜欢
剂型不合理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WTO/TBT 通报
两种剂型龟鹿二仙胶对于腺嘌呤诱导肾阳虚型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干预作用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农药剂型选择及注意事项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