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平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①
曾毅平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对外汉语;中级教材;阅读;语体
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语体具有多样性特点,科学、艺术、报道、事务、广告、法律、政论等主要领域语体都有分布,但各体分布很不均衡,数量上存在3个梯级;阅读材料的主题、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1.1 语体与阅读
语体是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它是适应特定类型语境需要,追求得体产生的言语变体。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李泉,2003),以培养言语得体能力为教学的总目标,在听说读写各分项能力培养中,从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诸环节的实施,都应以语体的观念贯穿始终。“阅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相当分量的课程模块,阅读教材的语体类型分布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语体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
1.2 研究对象
留学生在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中级阶段是发展阅读能力、形成语体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学习者已学过汉语的基本语法,掌握了2000左右的词汇量,是发展汉语能力的“起飞”阶段。因而本文选取中级阶段较有代表性的3套阅读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体属性。3套教材为:
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陈纯贤编著的“中级汉语阅读教材”——《这样阅读》。该教材共6册,供两学期使用,“适合已学完基本语法、掌握2000常用词的学习者”。(陈纯贤,2007:1)
2)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杨寄洲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的二年级《汉语阅读教程》上、下册。该系列教材的“阅读”专项语言技能课在一、二年级开设,其中一年级教材3册,二年级2册。二年级相当于中级水平。
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周小兵、张世涛主编的《中级汉语阅读教程》,共2册。适合“在全日制学校学过1年(大约800课时)汉语的学生,基本学过《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甲、乙级词,汉语水平达到3级的学习者。”(周小兵、张世涛,1999:1)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类型;2)各类型语体在教材中的分布数量;3)阅读材料的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的关联。
2.1 语体视角下的文体教学材料
语体是比文体后起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视角教学理念的提出,只是近20来年的事(金路,1988)。传统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其选篇和分布多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学作品的下位体裁为纲展开。3套教材也是以文体而非语体概念选材并结构教学材料的,因而需要将文体阅读材料作语体归类。
多位学者论述过语体和文体的关系(李熙宗,1994:161-170;祝克懿,2000;郭杏芳,2000),本文不对此展开探讨。鉴于考察教材语体分布,在寻求两者之间的对应时,主要强调以下两点:1)语体作为语言体式,其特征由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话语结构呈现;而文体是文章体裁,除语言特点外,表现手法、内容、题材、主题、章法等都是其构成要素。2)以文体为纲选编教材,可以通过对体裁的感知,侧重发展文体写作能力。以语体为纲,则可以更多地感知因语境类型的不同,语言形式所发生的变异,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语体分化(曾毅平,2008),以及如何得体地运用汉语上。
2.2 中级阅读教材选文的语体类属
语体的分类,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3种分类体系(曾毅平,2009),本文以“领域语体多分体系”为描写框架。领域语体是开放的体系,带有列举性质,如:日常谈话语体、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报道语体、事务语体、广告语体、法律语体等等,其内部也有层次关系。
教材各领域语体内部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以科学和艺术语体尤为明显。科学语体有三个次范畴:科普体、大众知识小品、专门科学体。科普体具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是准科学体;知识小品平实,属中性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包括科研论著和专业教科书,最为典型。艺术语体也可观察到3个次范畴:准艺术体(如记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中性艺术体(如通讯、报告文学等)、典型艺术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据上,本文将3套阅读教材中所涉及文体的教学材料,按以下对应关系归入相应的领域语体:
表1:教材各文体选材的领域语体归属
需要指出的是,文体和语体毕竟各有其质的规定性,一种文体可能在多种社会语境中使用,对应多种领域语体;一种社会语境中的语体也可能归入多种文体。文体主要属文章学范畴,也不是所有语篇都能算作文章。本文正是基于其错综对应关系,逐一定性教材语篇,作语体归类后再行统计分析的。
3.1 统计对象
3套教材领域语体以单篇课文为统计对象,包含阅读技能讲解和训练、细读、通读、略读、查阅、“阅读知识”短文等。各套教材的阅读材料形式有所差异,北语版《这样阅读》课文形式有:细读、通读、略读、查阅4种;北语版《汉语阅读教程》分通读、略读、查阅、阅读知识、阅读技能5种;北大版《中级汉语阅读教程》每课第一部分介绍一种阅读“技能”,第二部分“阅读训练”配2~5篇阅读材料。
3.2 领域语体分布
本文对阅读材料采主观定性的方法确定其语体类属,逐篇标注,得各册教材领域语体分布数据如下:
表2:领域语体分布统计
3.3 数据分析
上表数据显示,中级阅读教材领域语体的分布呈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1)教材照顾到了语体的多样性,常见的领域语体,如科学、艺术、报道、广告、事务、法律、政论语体都有出现,但各体分布很不均衡。从折线图上可看到,各套教材各领域语体总的走向都是“W”型,表现出语体分布基本态势上的一致性。如图1:
图1:3套教材第一层次语体分布比较
2)教材选文以科学语体和艺术语体为主体,其中科学语体占42%强,艺术语体占32%强。科学语体高于艺术语体10个百分点,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无一例外,都注重安排阅读技能和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这两大板块的阅读材料占了相当比重。柱状图(图2)清晰地显示了科学和艺术两种语体的优势分布:
3)柱状图第二梯级上的是报道和事务语体。这两种语体都属实用语体,报道语体多从当代报刊或广播电视中选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有助于留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体会中国国情。事务语体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书,有通知、启事、列车时刻表、航班信息、便条、产品说明书、图书目录、路牌等等。这两种语体都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语料,语言平实,很有实用性。
4)广告、法律、政论语体有少量分布,但3种教材情况各异:《这样阅读》无广告语体;《汉语阅读教程》无法律语体,而《这样阅读》法律文本有6篇;《中级汉语阅读教程》、《这样阅读》未收政论语体,《汉语阅读教程》也仅见2篇。这几种语体的有无显示了教材选材上的些许特色。或广告、或法律、或政论,体现了编者选材的独特视角。
5)科学语体的下位分体依语体特征的典型程度分3类统计。“典型科学语体”,主体部分是语言文字知识、阅读知识、文体知识、阅读技能的介绍,纯粹的专业论文仅选有1篇社会语言学论文,且作者语言个人风格还比较口语化。自然科学的专门科学体未收。居中的“一般科学体”主要是一些面向大众的知识小品文,内容以百科知识为主,其语言比一般教科书也要通俗。科普选文有一些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它实际上具有文学和科学交融的性质,作为“准科学体”,是最低位的科学语体。三部分份额如图3所示:
图3:科学语体第二层次分布情况(3套教材合计)
6)艺术语体的下位分体类似于科学语体,依其典型程度也可分选文为3类:占首位的典型艺术体占艺术体总数的40%,这里有描写性、情感性强的记实文学,也有最具典型艺术色彩的诗歌和美文。居第二位的是准艺术体,主要是一些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语篇,多是写人写事的叙述体语篇,占33%。一般艺术体的文学色彩比准艺术体强,但不像纯文学作品充满文学辞藻,且纪实性是其主调。
图4:三类艺术语体分布图
4.1 教材选篇的题材和内容
4.1.1 3套教材的单元主题分布
《汉语阅读教程》和《这样阅读》两套教材为单元式结构,每个单元均有主题名。《中级汉语阅读教程》未以“单元”命名,但其以阅读技能为纲,“技能+阅读训练”的组块方式显示,每一课也就是一个单元。
表3:单元主题
4.1.2 3套教材的专业语篇
表4:专业板块语篇
4.1.3 教材的实用文书语篇
表5:实用文书语篇
4.2 教材选篇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的关联
语体是在类型化语境中因语言社会功能需要产生的变异,主题、题材、内容是决定语体类别重要的外部因素,与语体典型性有着内在的关联:
1)就表3所显示的单元主题看,以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婚姻家庭、风俗民情、趣闻逸事、文化体育为内容的篇章,主要是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面貌,写实性是教材编写者的有意追求,因而这类篇章都以本色的叙述和朴素的描写为基本表现手法,其语言手段多出自日常生活,而有别于纯文学以审美为追求,以超出生活的语言手段为基本构篇手段的文本。3套教材的文学语篇因而多是低位的艺术体。可划入典型艺术体的只有朱自清(《春》)、汪曾祺、王安忆等为数不多的若干作家的作品,以及数量很少的若干诗词。因而中级阅读教材的艺术语体以非典型性为特征。
2)表4“专业板块”汇总了该板块篇名,内容有3部分:一是介绍阅读知识与技能、汉语言文字知识的篇章。这部分目的是向留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内容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语言力求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不仅大异于专业论著,比面向母语使用者的一般教科书也更为浅白。可划入典型科学语体的,也只有汪平的1篇社会语言学论文及其他若干篇什。第二是语言学之外的百科知识小品,内容涉及面广,但其大众化知识介绍以及科普手法的定位,消解了它的科学语体的典型性。第三是法律法规,这部分以原版法律入书,是典型的专业语体。三部分内容占大比重的是大众知识体和通俗专业体,典型科学体很有限,可见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的科学语体也是以非典型性为特色。
3)表3和表4中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新人新事、新科技、新产品、新事物等内容的篇章,多来自报刊消息、深度报道,属于报道语体。这类语篇针对教学需要,作了一些篇章和语言手段上的改写,但与普通报刊语篇并无性质差异,其语体属性是典型的。
4)表5“实用文书”板块,教学目的是让留学生接触并熟悉生活中真实、实用的日常应用文书,应付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能理解和使用汉语实用文书。这部分选材有书信、通知、产品说明书、各类广告、时刻表、影视节目单、收费单、价目表、图书目录、地图及旅游图、示意图、电话簿、各类指南、各类启事、注意事项等。这些实用文书原汁原味编入教材,形成事务语体、广告语体,其语体属性也是典型的。
5)由于艺术语体、科学语体占了教材将近75%的篇目,且其绝大部分是非典型语体语篇,而具有典型语体色彩的报道、事务、法律、广告、政论等语体仅有25%左右的份额,说明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的语体属性总体上是消解了它的典型性的。这与教材编写者追求“实用性”“可读性”“交际性”“当代性”以及“语料及词语、句式、结构、文章风格等在当代交际生活中通用”的编写指导思想不无关系。(周小兵、张世涛,1999)
就领域语体范畴论,中级汉语阅读教材在语体类型上具有广泛性特点,涵盖社会生活主要交际领域的语体语篇,在教材中都有分布。各种领域语体在分布比例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其数量依科学、艺术、报道、事务、广告、法律、政论的顺序递减,其中居第一梯级的是科学和艺术语体,第二梯级的是报道和事务语体,第三梯级的是广告、法律、政论语体。3个梯级级差很大,其中第一梯级占绝对优势,语篇份额约为75%。
语体的典型性与语篇的主题、题材、内容有密切的关联,科学语体和艺术语体以非典型性语体语篇占优势,而报道、事务、广告、法律、政论都是典型性语体语篇。中级阶段的阅读,以增强语言知识、培养阅读技能、发展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选材注重实用性、可读性,因而科学和艺术语体具有非典型性特点,预计进入高级阶段的学习,阅读朝专业知识获取和艺术鉴赏转向之后,科学和艺术语体语篇的典型性将加强。报道、事务、广告、法律、政论等5种语体的选材多是生活中的真实语料,交际性和实用性强,其语篇呈现出语体属性的典型性。
陈纯贤2007《这样阅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郭杏芳2000《文体与文体的关系类比》,《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
金路198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问题》,《修辞学习》第1期。
李泉2003《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第6期。
李熙宗1994《文体与语体分类的关系》,载程祥徽、黎运汉主编《语体风格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曾毅平2008《语言材料语体分化论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2009《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习》第5期。
周小兵张世涛1999《中级汉语阅读教程Ⅰ》,北京大学出版社。
祝克懿2000《文体与语体关系的思考》,《修辞学习》第3期。
On the Genre Distribution in TCFL Intermediate Reading Textbooks
Zeng Yip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CFL);Intermediate textbook;Reading course;Genre
Diversity is on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nre distribution in TCFL intermediate reading textbooks.The major genres of materials presented in those textbooks include science,art,reportage,business,advertisement,law and political comment;however,their distribution is uneven and can be graded into thre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ir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in the textbooks.This research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typicality of gen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s,themes,and content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s.
H195.4
A
1674-8174(2012)02-0015-08
【责任编辑 匡小荣】
2011-09-01
曾毅平(1963-),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修辞学、方言学、语体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6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词汇更替研究”(10YJA740009)
①本文初稿曾在台湾中央大学“第四届以中/英文为第二语言之阅读与写作教学研讨会”(2009)宣读。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