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大量阅读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普遍原则非从书中得到不可,不过还得拿到实际生活中检验。人们对于某个话题的说法,都是从许多人那儿收集来的。于是人只抓到真相的局部,而彼此之间差距之大,会使他永远不能获得全面的观点。
——约翰逊(Samuel Johnson)
过去我们的教育,大都是听到老师或父母不断地跟我们说,阅读有哪些哪些好处,或是传统上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比喻。可是,对于那些没有进入阅读世界的人来说,这样的比喻他们是无法体会的。也许我们要转换一下说法,先从反面来看,也就是从缺少阅读时会产生什么问题来谈一谈,因为这些感受会比较直接、常见,可以让大家从中体会问题所在。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我读过哪些哪些书”,或是“我读过什么文学著作”、“我读过哪些历史”,但这样的说法,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阅读永远都不会足够。一方面,书是永远都读不完的;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阶段,即使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这跟学习数学有点不太一样。比如说学习数学,在学完四则运算之后,可以再往上进一步学习代数,但这样大概就差不多了,因为这是一种算术的法则,有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基本方法学会了,在一般生活上使用也就差不多了。
可是书却永远都读不完,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永远都会有新知识出现,也永远都会有新发掘和考证出来的历史、新出版的文学小说、新发明的科学技术、新诠释的观点和理论,或是世界各地新发生的新闻。当这些各种各样的信息普及之后,就成了一般人生活中的普通常识,我们若不能随时通过看书、看报来补充这些信息,增长见闻,那么很容易就与这个世界脱节。
这些生活中的常识,不可能全部依靠课本而获得,因为教科书的内容是属于最精华和基础的知识,学校的教材也无法编写这么庞大的内容进去,我们更无法只依靠学校的老师或父母,来一一学习这么庞大的信息内容。
这也是我希望大家多读课外书的原因,那些平时不看报、不看书的孩子,一般的常识自然会不够。就如前面所说,现在各级考试的内容都越来越活泼,因为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死背知识、死用考试内容,所以在出题上,会广泛地从生活中下手,所以孩子若不晓得一些很简单的常识,自然无法做题目,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这里不妨说一说普通常识不足的例子,这样大家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当我们的常识不足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和误会,或者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
第一个例子:“伊朗国王的白宫国宴”
有一次,伊朗国王受邀去参加美国白宫的国宴。不过要先说明一下,伊朗早在1979年已废除君主立宪制,现在已没有国王,这件事是发生在比较久之前。那次在国宴上,美国安排了国宴奏乐,奏出的乐曲是《阿拉伯之夜》。伊朗的国王听到后,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侮辱他。
为何会如此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伊朗的人民是波斯人,而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是有世仇的,并不是同一个民族。波斯人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经和很多国家的人打过仗,其中包括希腊人,但连希腊人也没有打赢波斯人,所以波斯人是非常强悍的。可是他们也有仇人,其中之一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伊朗国王面前演奏《阿拉伯之夜》,对伊朗国王而言,是一件非常不尊重、很不礼貌的事。
从这个例子可以得知,当我们缺乏某些常识时,身处不同的场合,一不小心就会讲错话、做错事,也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或影响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往来,还可能造成外交事务上的误会,甚至影响国家利益,或可能挑起国家间的争端。因此,千万不可小看普通常识的重要性。
缺少阅读,就如同缺乏了大量来自外界的刺激,我们整体的视野和观念就很容易被局限,像是井底之蛙一样,井中观天,所见的那片天空,必定被井壁遮挡,无法观看整片天空的宽广与辽阔。从中国近代史的例子来看,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非但不晓得西方的坚船利炮已进展到什么地步,还依旧骄傲地以“天朝”自居,最后不堪一击,落得割地赔款的悲惨命运。
闭门造车,很容易原地打转。外来的刺激和交互流通,反而能冲撞出新的想法和概念,所以万不可关起门来自满得意。
大人物当然应该靠大量阅读来汲取知识,一般人也是如此。我们进入社会,必须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应付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绝不是只靠专业的知识,而需要倚靠大量的常识。很多弱势群体,常常就因为普通常识不够而吃了大亏,最常见而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弱势者往往不懂法律,因而被懂法律的人所欺侮,所以千万不可小看普通常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