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历史演变和趋势展望

2012-03-22 04:0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200041赵才欣
地理教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课程学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200041) 赵才欣

新中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历史演变和趋势展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200041) 赵才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国家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1952年3月,颁布《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都含“教学计划”;1953年始,均以《教学计划》为文件规定课程的开设及要求1。同时,各学科也相应地编制计划,称“教学大纲”,地理学科亦然(除1950年有《小学地理课程暂行标准》)。1956年,国家颁布《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是受苏联影响的具体表现。“教学大纲”成为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文件的基本形式,一直到2000年2。期间,1995年,对原来的“教学计划”改称“课程计划”或“课程(教学)计划”,标志又开始从“教学”回到“课程”这一称谓上来了。教育部在进入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中,也将原来的学科“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为此,我们可以勾画学校课程文件称谓演变的概况如图1所示。

中小学地理学科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和其他学

图1 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文件称谓的演变示意

科一样,在课程文件的称谓上所经历的演变,其实是对课程本身认识变化的反映。

一、课程目标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大体呈现了三种观念、四个时期。

地理课程目标的“二元观”,大体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及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中间有中断,前后有两个时期;

地理课程目标的“一元观”,是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文革”;

地理课程目标的“三维观”,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确立起来的新目标观。

所谓“二元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的目标,一是接受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提高思想觉悟。

所谓“一元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目标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要突出政治态度培养和思想觉悟提高,这是在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年代中产生的。这段时期,基本没有教学大纲可言,但各地都有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从教材的选材与表述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或判断,当时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为无产阶级政治和国际斗争服务的。

所谓“三维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生的“学力”,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全球化时代和终身学习时代后,教育教学的“结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实际,学生对这些结论的获得不一定需要通过教育教学的渠道,只要在网络平台上搜索,顷刻之间就能获得。作为素质或学力的根本,是获得这些结论的过程,以及这些结论的应用意义,这是需求通过学习经历才能获得的。当然,对后一种“获得”需求有相应的欲望或动力,而“获得”又必须借助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所以,课程目标乃至教学目标的“三维观”就成为当前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理念。

二、科目设置的演化

表1 新中国若干代表时期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变化(课时多为周课时数)

由表1可见,中小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呈现了科目趋少、整合趋多,学段覆盖、年级中断等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地理课程新价值、新功能的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三、课程内容的流变

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地理课程的设置,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基本均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区域地理为重点来设计的。

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中小学地理课程在原来的内容体系基础上,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我国地理方面的基本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等内容。其中高中地理由于内容体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关于这个方面的要求更为强调。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地理课程,无论分科地理还是综合课程中的地理内容,都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并十分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理念来统领。主要是注重课程内容中的“人地协调”、“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新思想。

所以,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在主线设计方面,大体从认识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到开发利用资源的地理、保护环境和人地协调的地理,再到“可持续”与“科学发展”的地理,基本与地理科学思想的流变一致,正在走向新的成熟。与其同时,曾经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过程与方法”内容,也在重新得到重视,成为新的地理内容标准要求。

四、发展趋势的展望

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发展与地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地理学的发展又与社会环境问题的挑战是直接相关的。据此,我们可以展望中学地理课程主要的发展变化。

1.基于“统一地理学”新理念的地理课程重构

上述分析中的许多社会环境问题其实都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传统的部门地理能够对付和解决的问题,地理研究对象的视野拓展,一个新的视点就是应该打破原有的部门地理围城,直面现实存在的综合地理问题。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地理即学科地理的时代,可能面临新挑战。因为一般而言,基础教育的地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未来的普通公民为主,而非地理精英。但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地理学的基础部分,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构。美国的中小学地理课程纳入“核心课程”,是针对一个现实的“核心问题”,往往协同其他学科共同组织教学来实施;德国高中的地理课程,一般重视了对一个地理范例,以个体或群体形式的参与者,化做一个课题来开展探究。学科发生变化,是针对问题的解决、范例的研究来组织学习,学科本身的体系已经打乱,“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乃至“社会中心”有了融合,这可能意味着一种“后学科主义”的建构时代的到来。

2.回归地理科学重视实践环节的地理课程建设

地理课程重视实践性环节,是对地理科学本身特性的一种回归。在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新的探索中,诸如“乡土调查”、“地理测量”、“野外观测”等传统地理实践活动要求都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得到强化,上海还在颁发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专列了“地理专用教室”的配备要求。不少学校已经重视地理实验室、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创新实验室、地理园等建设,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上海市格致中学创建了“地理创新实验室”,包括天文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环境教育实验室以及多媒体区昂立化地理专用教室,都有相关地理课程的整合实施要求。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创建了“海洋科学创新实验室”,包括海洋科普展示厅、科普讲坛、海洋地理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等,同样有相应的地理实践类课程的支持。上海市七宝中学的校园中,也创建了包括天文工作室、地质博物馆等在内的创新实验室。通过多种现代地理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展现了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有了新的生长点。

3.注重开放性背景下实施改革的地理课程架构

开放性涉及地理课程的整个体系,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资源等3夏志芳主编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杭州。这是一个对地理课程体系带有质性变革的新问题。

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对学生基于社会资源和真实情景下建构知识概念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如法国巴黎“科学城”的中小学生“博物馆课程”、德国汉堡的“公园课程”、英国伦敦的“户外教育课程”等,都是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其中不乏地理的基本内容。上海2002年建成了“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营地(东方绿舟)”,2006年始逐年推出一批以科普场馆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基地,由教委发文的形式,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课程化的形式,包括项目活动和作业单。其中涉及天文、地质、地震、气象、交通、海洋、生态、环保等,与地理学科相关者占多数。北京从2008年开始,由市政府推出“社会大课堂”项目,影响更大。杭州、长沙等市也在省相关部门领导下,尝试开放性的学生探究学习活动,都以课程为载体进行,同样是地理课程发展的一个新探索。

我们知道,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地理新课程,是实践“拓展学习时空,完善学习方式”整个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抓手,为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增强了更坚实的操作力,引导学校和教师改革课程实施形态,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空间的延伸,对教师提高学习情景的创设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地理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多样化学习环境、对学习的资源和内容进行“问题化”、“结构化”的处理与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有学科改革意义的项目。而要有效实施好这一项目,当前还必须重点改革教育观念、完善各种的社会教育资源。

4.适应“云计算”时代地理课程形态与功能的塑造

现代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中小学地理课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条件。信息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给地理课程新体系建构带来诸多便利和新课题。有一个在美国的调查:2010年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普及率:98% 的学生使用计算机;99% 的学生有移动电话;66% 的学生有iPod播放器;64% 的学生有数码相机;40% 的学生有游戏机。中学生的知识获取:67%首先上网研究他们的主题,10%到图书馆查阅书,9%从教师那得到帮助,5%查阅课本。每天大约有3亿人向Google提问20亿次。每天有3000多本新书出版,可以装在一个电子书(e-Book)里阅读。电子书2007年为9万种,到2010年国际版就达到45万种。2010年的“云中图书馆”有500亿字图书,囊括300万部小说,1亿活跃用户。估计201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新信息量大约有40个exabytes(百万万亿),超过了人类过去五千年信息的总和。Alan November说,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地理课程将面临形态与功能的革命,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地理除了传统形态外,一个“虚拟地理”将出现,包括虚拟地理学、赛博地理学、虚拟地理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技术、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应用实践(数字城市、数字流域、数字地域、知识发现等)。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地理的课程学习,将可以创设“沉浸式虚拟环境、分布式虚拟环境、混合现实环境”,从中开展地理计算和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学习、地学多维图解学习、地理视觉认知等活动,了解与研究“赛博空间”、“虚拟社区”。现在许多地区(包括上海),正策划学生书包的电子化,来应对这种时代的挑战。这对时空尺度宏大的地理科学研究是有利的,对以地理科学为学习对象的地理课程更是值得提前筹划的。

1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卷】P213,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22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地理卷】P107、490,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2

猜你喜欢
课程学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