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卫东 张河桥 俞家新
(清华大学附中 北京 100084)
2012年是北京市新课标实施的第6个年头,同时也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第3个年头.作为新课标高考第3次命题的物理试卷,给人以“总体稳定,稳中求进”的感觉.试题在命题思路、考查方式、能力立意、试题难度、试题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表现稳定.试卷突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中等难度的试题占全卷的大多数,整体易、中、难的试题比例合理.强调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考查,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总之体现了平稳过渡的主旨.与此同时,作为新课标命题的第3年,今年的试题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即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
2012年的高考物理试卷在题型的分配上基本保持稳定.
8道选择题中力学2道,电学3道(与前几年的3力2电稍有不同).其中力学的2道题是几乎历年必考的两个考点:万有引力和机械振动;电磁学的3道题分别分布于交流电、洛伦兹力、电磁感应中.其中第16题,虽以洛伦兹力的形式出现,实际上重点还是在考察力学中向心力的知识,因此这5道选择题形式上虽是力2电3,实质是力电各半,另外的3道选择题中有两道依然是跟往年相同的光学和原子物理,最后一道选择题跟去年的最后一题有点类似,都是考察量纲.而实验题以及3个计算题在形式上也是力电各半:实验题及24题考察电学知识点,22,23题考察力学知识点.
但是今年的物理试卷与前几年的相比也稍有变动,首先是实验题一改以往历年的力电结合或者电电结合的形式,而是以一个实验直接占据了整道实验题.其次以往历年的第23题都会是一个伴随着大阅读量的信息题(去年虽然第23题不是信息题,但是实验题的阅读量也不小),纵观今年的物理试题,阅读量大大降低了.
今年物理试题的最大特点是拿到试题后如果只是简单的扫一眼,会觉得这份试题很基础很普通,原因就在于它考察的几乎全部都是主干知识点及常见的模型:8道选择题分别考察了能级跃迁、折射定律、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洛伦兹力与向心力、简谐运动的图像、万有引力、电磁感应;实验题以平时最简单最普通的电学实验——“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形式出现;3道计算题的第1道计算题考察平抛和牛顿第二定律,第2道计算题考察加速度、速度及功能关系,最后一道计算题考察电场力、电场力的功、相互作用能、功能关系、动量.所有的知识点在平时的教学及复习中绝对都是重点与主干知识.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高一、高二以及高三的复习中,应该重视课本,重视主干知识,加强基本模型和基本物理方法的训练.把基础知识夯实,把基础面拓宽是保证高考轻松拿到大部分分数的一个首要条件,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太过于追求技巧及新奇的思维.
如果你仅凭简单地扫了一眼就断定今年的物理试题很普通很基础,那你就错了,今年的物理试题比以往的历年都更体现了对学生各个层次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第16题虽然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洛伦兹力与向心力关系的考察,但是这道题中出现了6个可能变化的量:质量m、电荷量q、磁场B、速度v、半径R、周期T,只有搞清楚了这6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顺利的得出答案,相信有部分学生在这第4道选择题上就开始晕头转向.第18题,虽然也是考察万有引力,可是它不同于以往历年万有引力的考察方式,它要求学生对卫星的运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第19题的电磁感应 “跳环”演示实验则对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探究层面上的度理解提出较高要求.
实验题虽然是以最简单的“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形式出现,可是它对学生在实验的理解上提出了一个超高层次的挑战.首先是第一小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绝对是绝大部分学生很头痛的一个知识点,就算考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考这个,相信还是会错倒一片.第二小问彻底摧毁了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机械记忆的教与学的方式,相信从此之后没有学生再敢去背诵“凡是‘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用限流,其余实验用分压”的口诀了.第三小问“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是电学实验的难点.再加上第六小问对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理解的考察笔者估计这次实验题的该小问得分率不高.
计算题的第23题的第一问比较常规.第二问中涉及方法迁移, “均匀变化的加速度”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各种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力-位移图像、电压-电流图像等)问题中深刻地理解图像中所蕴含的物理意义.第三问在第二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功能关系.计算题第24题的第一问台阶较低.第二问首先需要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两质点的相互作用能,能顺利地把引力势能从相互作用能中排除,其次是能建立起正确的模型及过程.第三问则在建模能力的考察之上对学生的运用数学能力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挑战.
从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在今后物理的教与学中,简单的重复性“刷题”战术已经不再适用了,在物理的学习和复习中,应注重思维上的碰撞,注重对现象、模型本质的理解、掌握与变迁.在一个基本实验、基本题型上深思熟虑、适当拓展远比重复性的“刷题”有效得多.
从近几年的北京物理高考试题的趋势来看,高考命题开始重视课堂演示实验: 2010年考察了“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因素”与“通、断电自感”;2011年又考察了“通、断电自感”;今年考察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跳环”实验.可以断定,在今后几年的北京高考物理试题中,课堂演示实验将会是一个常客,而且考查的都是对演示实验深层次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对待课堂演示实验要“不厌其烦”,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认真去做;要求学生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不能仅仅就是看一个热闹,看一个表象,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表象之下的本质.
简言之,2012年物理试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各个层次的考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教学导向明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今后北京市高中物理教学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搞好新课程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北京理综物理试题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模型,注重物理过程分析,灵活运用基本方法,才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切忌盲目追求难题、偏题、怪题.从模块上来看,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占考查内容的85%以上,这四个模块是高中物理力学和电磁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础,因此高一、高二年级的物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要坚持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点,确保不留知识盲区.要始终以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最大程度提升学力.这才是中学物理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
古语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时代赋予的使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要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留意身边物理事例,关注科技前沿,让学生养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理解、解释所见、所闻物理现象的习惯.在选用试题时,要多关注试题情景创新,物理模型多变,在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实验探究不仅学生要关注,教师更要先行.首先要从理论上确定探究的方向、探究的方法,然后才能在实验中探究.有了实验的第一手材料,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还能修正理论的不足.因此,培养探究能力,也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抛开理论凭空探究!
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对任意一个实验方案,都要引导学生分析,弄清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动手实验方面,要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创造条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比较、多反复,在思考设计方案、推敲设计思路、实施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去旧迎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