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转琴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渭南714000)
对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思考
梁转琴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渭南714000)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SIC)是信息共享空间(IC)的资源、空间、服务三要素与信息服务学科化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的有机集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顺应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图书馆建立SIC具有环境、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和一站式服务、学科专业化、方便灵活性、交流协作性的特点;而选择学科专业,制定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学科信息资源;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虚拟层、服务层、学科服务物理层;确定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是建设SIC的主要内容.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学科化服务;服务模式;资源共享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通过优化整合图书馆的资源、空间和服务,使其在学校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达到和谐、便利服务的目的,使馆舍空间实现大小适宜、装潢舒适、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在专业素质过硬图书馆工作者(包括电脑专家、学科馆员、多媒体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完成读者信息素养的培育,实现对读者的学习、研究、协作和交流不断促进.IC这种信息服务新模式,就高校图书馆来说,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最流行的服务模式.[1]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简称SIC)是IC的三要素(资源、空间、服务)与信息服务学科化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的无缝集成,为特定或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该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帮助并顺利进行某一方面的学术研究交流的信息服务模式.它具有为读者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素养和推动研究与学习等特点.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在IC建设上“大兴土木”,但真正实现IC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却很少,主要原因还是IC建设牵涉图书馆整体的资源整合和方方面面的重新调整,实施起来困难和难度可想而知.如果针对某一个特色学科或重点学科,相对来讲服务对象集中而且所需的物理空间、信息资源、设备和人力资源等要少得多,实施起来更为容易.何况我国高校多数是学术研究型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学,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重点,所以理所当然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中之重,而SIC就是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一种特殊的信息服务模式,它引领着大学图书馆目前发展的新动向,它使整个高校图书馆产生新一轮的服务创新.
我们知道,“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社会各界对之都充满了期望,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执政理念.这种价值取向,突出解放人、尊重人、为了人和依靠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契合了“以人为本”思想,它包含了“信息利用的平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服务的“一站式”等基本思想,其“信息资源的共享”突现将有限的资源尽最大可能发挥它的利用率.其“信息利用的平等”突现读者的平等,使用信息资源是每个读者的权利.其信息服务的“一站式”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典型表现,强化从读者出发,想方设法使读者可以便捷地享受SIC服务.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就是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到学校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内容丰富知识库资源的提供、便捷的互联网络及多功能的电脑软硬件设施的使用,配置环境优雅、布局合理的馆舍空间,在学科馆员、学科专家的协同努力下,完成读者信息素养的培育,实现对读者的学习、研究、协作和交流不断促进的目标.读者能够充分得到平等的“一站式”服务,而这也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管是空间的设计,还是“一站式”服务的提供,不管是对待读者以平等,还是提供馆藏信息以最大的限度,这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光芒.
SIC将信息共享空间与深层次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相结合——目前在国外图书馆中普遍推广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凭借学科分馆丰富的资源,以学科馆员为主要工作机制,并辅以相关技术人员,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平台,合力完成为读者提供的学科化信息服务——贯穿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科化信息服务融入了IC一站式核心服务理念,使用户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深层服务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所以它融合了IC与学科化服务的双重优势.相对传统的信息服务,它的优势有很多,主要有六个功能区:参考咨询服务区、学习和合作研究区、自习室和休闲区、多媒体服务区.一般服务分散在各个部门,往往要读者在几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是传统图书馆的特点,而将图书馆所有资源和服务集中在一个有机的平台上,用先进的技术支持用户从中获取所需的学科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学科化一站式服务,则是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显著特点.[2]
3.1.1 环境的优势
SIC的建设要求为读者创造一个合作的研究空间、安静的学习空间和各种软硬件资源方便使用的物理环境空间.高校图书馆具有建立SIC的独特优势,尤其在环境方面,都有阅览桌椅,有宽敞明亮、环境优雅的空间,具备设施先进的检索终端与网络接口,有比较系统的学科信息资源,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环境和学习空间;还有,与院系密切合作,挖掘利用院系的实验资源和各种学科信息资源,更易融入教学和科研需要是图书馆又一优势.
3.1.2 资源的优势
SIC在资源建设上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特点,信息资源整合不仅指纸质资源的整合,而且也要求数字资源的整合.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具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和重点学科资源的优势.在纸质文献资源建设中,采购可以围绕重点学科,可以采取专家、教授选书,保证藏书的学术质量,适应学科教学科研的需求,图书馆不断充实、更新、挖掘学科文献资源,吸引更多的专业读者,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资源开发与读者需求的互动.要有统一的检索平台,是SIC对数字资源建设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并将与学科相关的数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专业性的数据库和信息导航,提供学科介绍、学科动态、学科博客、学科咨询服务、学科知识挖掘服务等等,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找到与自己研究学科相关的资源,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
3.1.3 服务的优势
实现藏、借、阅、咨询一体化的服务,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目前的现状.首先,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项目,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主动了解院系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科研项目等信息,对学科信息需求的热点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科专业的各种需求,挖掘和整合专业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对实体馆藏及虚拟馆藏文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切实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科学的、权威的导航作用.另外,SIC的建立对图书馆原有的按业务流程划分部门的多层塔式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对其组织结构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构,整合参考咨询、借阅、数据研究、查新、定制定题、技术服务等功能,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多种分散服务,使读者不需要在各个部门来回奔波,达到了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的目的.
3.2.1 一站式服务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集成了某一学科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平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是IC的灵魂所在.
3.2.2 学科专业化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集中以服务高校某一重点学科为目标,重点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专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所提供的服务要突出知识化、个性化的特点.
3.2.3 方便灵活性
在布局上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灵活进行,不必局限于总馆—分馆一种模式;在服务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灵活多变的创新服务,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和技术的进步.
3.2.4 交流协作性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共同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鼓励各学科成员之间、学科与学科馆员之间、学科与学科成员之间进行不断的协作和交流,从而有利于明确需求、探讨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
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要着重体现学科资源的“资源共享、空间共享”的思想,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服务和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必须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和“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既满足读者“一站式”学习需要,又符合现代读者学习和科研的特点,既能便于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学科馆员之间、读者之间交流的共享空间,又能实现有学科专业的“教、学、研”信息资源的一体化服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学科重点,强化现有优势,突出服务特色.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总体目标和方案,依托本校的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和学科专家的作用,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学科信息服务,同时整合各种学科专业数据库、学科课件、学科视频、教学课件、学术报告课件及本校师生的学术论文等学科信息素材,保证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丰富资源的提供.
结合本校发展规划与学科特色的实际,选择实施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学科或专业.为了确保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特色和水平建设,要首先选择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来建设.代表高校特色的一般都是高校的重点学科,它是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多层次论证和平衡的产物,况且重点学科建设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从而使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有了经济基础[3].
设有院系资料室是现代大多数高校的实际,这些资料学科专业性强,而且有特色,资料不可或缺,所以,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中必须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结合图书馆学科资源进行充分优化、整合,从而拓宽学科信息资源的服务面,强化学科信息资源的服务力度.同时收集、整合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专业权威性论著、有影响论著、争鸣性论著、有地方特色的文献及中外文核心期刊,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报纸;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文献类型如图书、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百科全书、年鉴、影像资料、电影等等.而对图书馆而言,使一些教学用的计算机软件也被挖掘、整合进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虚拟层主要包括共享的信息资源和开发存取信息空间.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立一个集学科信息资源发布、学科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纸质与数字化学科资源、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学科信息门户等多功能的学科信息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它是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对外服务的前沿.不但使用在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中,而且可以在任何互联网的工作站中使用并提供服务.所以说,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依托Internet和校园网,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用户可以在家里或办公室建立与共享空间相链接的个人研究空间,发挥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远程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
物理层主要是由实体的空间场所构成,“以读者为中心”对图书馆实体空间进行重新布置和功能整合,“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实体空间进行多元化布局.主要设置学科信息服务台、群体学习空间、数据电脑服务区、休闲讨论研究空间、书刊文献阅读区、参考咨询服务区等,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空间要舒适、方便、优雅.力求做到个体与群体空间交错、独立与合作空间并存、安静与喧闹区域分离.[4]
建立SIC后,制定的学科服务内容必须以读者为中心(包括信息提供、信息交流、信息搜索、媒体制作等),服务流程必须规范,才能充分发挥SIC的功能,使SIC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服务层主要有各类训练有素的人员组成.在建设SIC过程中,学科馆员的建设必须重视,培养和挖掘一批不但精通文献信息业务工作,而且具有学科领域专业知识;不但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且能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学科服务人才.这是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成功建设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之一.[5]总之,信息资源丰富、空间环境舒适、技术设备先进、学科专家和馆员水平高的优势,是高校图书馆所独有的,为建立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所以说,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在高校图书馆的建立,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学科大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它必将使“师生的学习中心、教学科研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信息素养教育中心”在高校图书馆实至名归.
[1]梁转琴.面向重点学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新模式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85-87.
[2]夏慧平,柯树林.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与学科化服务[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8):70-72.
[3]胡振华.基于IC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5):64-66.
[4]张向华,樊会霞.基于用户需求的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情报,2008,(8):130-132.
[5]吴浪.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学习交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79-82.
【责任编辑 曹 静】
Thoughts on the New Service Model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Commons
LIANG Zhuan-qin
(Librar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SIC)is the resources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ns(IC),and together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space,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disciplines of organic,to achieve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organic integration,provide a new mod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college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discipline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conforms to a modern society“people-oriented”thinking;university library establishes SIC with the environment,resources,services and other advantages and one-stop service,subject specialization,convenience and flexibility,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borative;the choice of disciplines develops the construction plan;optimization,integrating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ould be made;virtual layer,service layer,the subject services and the physical layer of 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should be built;determining the contents of services and standardizing service processes is very essent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C contents.
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discipline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discipline services;service model;resource sharing
book=113,ebook=73
G258.6
A
1009—5128(2012)06—0100—04
2012—02—21
陕西省社科信息学会科研培育项目(shshx201101);渭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计划项目(11YKF003; 11YKF006)
梁转琴(1962—),女,陕西韩城人,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