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勇,刘麦霞,尹全娇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商洛726000)
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郭英勇,刘麦霞,尹全娇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商洛726000)
青少年犯罪被认为是继毒品、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在犯罪数量、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表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增强、团伙犯罪增加、犯罪动机突发性强等新的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
青少年犯罪;社会环境;预防对策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应导源于社会的需要,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客观存在犯罪,研究犯罪的学说更是与社会迫切需要紧密相联、息息相关。”[1]9
青少年犯罪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为了从根源上预防、控制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刻不容缓。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青少年犯罪异常突出,且其犯罪率急剧上升,最高占到了整个犯罪的70%。[2]67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也相当严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且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3]近几年,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违法犯罪行为而受到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而是犯罪性质问题。从犯罪性质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很大。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绑架、盗窃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易于冲动,不考虑犯罪行为导致的危害后果,而且犯罪手段极其恶劣。
1.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前几年,青少年犯罪平均年龄还在17岁以上,而今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7岁。校园暴力事件在初中学校频发,在2001-2003年犯罪构成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20岁以下犯罪总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001年 22.4%,2002年 26.2%,2003年 23.7%,存在逐年增加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16-18岁的占61.1%,16岁以下的占38.9% 。[4]
2.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好动、精力充沛、体能好,但同时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冲动,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之现在家庭教育中使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缺陷性格,与他人发生口角、摩擦时,动辄使用粗暴、残忍的手段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钢管、砖块、双截棍、军刀等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常用工具,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残忍,情节恶劣。2007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二学生徐力因嫌母亲给其太大的学习压力,而用铁榔头将其母杀害;2004年陕西省商洛技校2004级新生徐琳买刀杀害舍友郭某和余某的案件一度震惊社会各界。
3.以团伙犯罪为主要形式
团伙犯罪形式具有预谋性,一般是经过周密的策划布置后才着手实施。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分工合作”使犯罪易于得逞。青少年在学校形成“小团体”,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其他同学就易受影响,为了“哥们儿义气”而逞英雄,继而形成帮派,在校园里常有“斧头帮、钢管帮”之类的团体,易造成团伙共同犯罪。
4.具有极强的随意性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作案前动机并不明确,往往是由于一些偶然的或突发的事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有些青少年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在听从了别人的怂恿后而作案;也有人因“凑热闹”被卷入案件当中,见双方斗殴,就有了逞强好胜的冲动,不顾后果上前加入打斗当中。
5.以物质享受为目的
作为青少年在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下学历占93%,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占7%,[4]他们易形成与人攀比的心理,比吃比穿,却又好吃懒做。因此在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十分宽裕的条件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铤而走险、误入歧途。他们通过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获得钱财并大肆挥霍,多用于大吃大喝、打游戏、KTV唱歌等。
6.城市闲散和流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新焦点
据公安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分子中,流动人口占据了较大比例。在这些流动青少年犯中,有一部分是随其打工的成年亲友流入城市的,还有一些城镇青少年由于厌学、失学无所事事,受到不法分子诱骗而走上犯罪道路。
在社会转型中,人们首先对传统权威产生怀疑、诘难、批判、反叛,从而导致传统权威资源的流失,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寄托,从而造成了青少年信仰缺失的现象。其次,由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流向的改变以及社会成员能力和机遇的不同,使得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对社会资源的拥有和职业安排的差异加大,社会贫富进一步加剧。再次,传统的信仰体系处于危机之中,而新的信仰价值体系尚未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同,社会价值系统处于多元价值的交互作用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的中国社会转型,是由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发的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是中国社会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从单一制社会向多样性社会,从伦理型社会向法制型社会转变,社会处于多种变化交织当中。[5]因而,在整个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利益导向、价值观念、以及对事物的判断都趋于多元化。青少年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当中,是非曲直的判断很容易受到影响,犯罪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1.家庭教育
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趋于快餐化。[6]家庭教育方式呈现出两种不同特征:一种是把孩子视为“小皇帝”,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中心都围绕着孩子,一切以为孩子服务为宗旨,这样一来造成了青少年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畸形心理状态,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为所欲为,走上犯罪道路;第二种方式是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对青少年任意打骂,期望通过强行管制的手段实现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这种方式表面上看“驯服”了孩子,实质上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隔阂,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不愿与父母沟通,这样的青少年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此外,还有一些家长整天忙于赚钱,对孩子的关爱只是经济上的,缺少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导致孩子产生孤独落寞的心理,长此以往使这类青少年为寻求安慰和刺激而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7]1-2目前,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为了达到考试升学的目的,很多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对于青少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投入的时间却很少。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青少年对于是非判断形成模棱两可的“自成”观念;二是目前有很多学校依然以考试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追求升学率,以成绩排名确定学生的优劣。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和管理,甚至采取劝退的措施,最终“边缘化”了所谓的“差生”,使其心灵孤独、自暴自弃;三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注意方法,仅仅把学生视为自己管教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打骂学生甚至羞辱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进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
处在中国高速发展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在适应性较弱者身上则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荡”现象。[8]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善于观察社会的意识,意志品质薄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养成“哥们义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种种不良习惯和不正确思想,并具有强烈的冲动性,极易走上犯罪道路。[9]
(一)建立健全社会奖惩机制,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由于他们在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尚有欠缺。因此,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很多青少年由于在学校里面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影响,往往导致青少年产生迷惘、彷徨、不知所措,甚至信仰缺失的现象。为了使青少年不至于在家庭、学校、社会这座“立交桥”上迷失方向,就必须形成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达成一致,扭转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严格的社会奖惩体制,真正做到奖善惩恶,让赞扬真善美,惩治假恶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只有在这样的机制中,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
(二)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无形“杀手”。“认知的阻碍、病态人格、侥幸心理、意志偏弱”等已经成为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现状。针对青少年这些不成熟的心理特点,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他们对学习、生活、就业、感情、两性、婚姻等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要特别的留意、要特殊鼓励与照顾。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青少年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热爱生活,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中小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完善学校考核考评工作的指标体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育者和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三)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青少年在家庭中能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被广泛关注,隔代抚养成为普遍现象,而这些年纪较大的祖辈只能对孩子的生活勉强照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明显表现出力不从心。鉴于这种状况,广大家长应积极创建“文明家庭”,尽量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便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多与孩子谈心,注重言传身教,对待孩子出现的不爱讲话、不愿与人交往等状况时,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充满爱意的关系,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四)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使青少年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神圣使命。学校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这些团体中,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奋进的鼓舞,也能寻找到自我调节与减压的合理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
[1]严励.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晓明.中国犯罪学论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5.
[3]罗德宏.中国青少年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N].北京晨报,2007-01-11.
[4]王俊秀.警惕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四个前兆[N].中国青年报,2010-03-02(4).
[5]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6):134-135.
[6]廖秀健,毛祥成,张晓妮.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83-84.
[7][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谢更巧,陈沙麦.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67-68..
[9]张静,余阳,张卓琦.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38-39.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hinese Juvenile Delinquency
GUO Ying-yong,LIU Mai-xia,YIN Quan-jiao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third big social problems following the drug,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 is featured increasingly with younger age,gangs,violence and others.At present,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the big concern in China,and the numbers,forms and means are embodied with the features to be younger,more violent,more gang crimes,crime motive being more sudden and other new features.After study,we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juveniles commit crimes,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delinquency;social environment;countermeasure
D917
A
1009—5128(2012)03—0076—03
2011—11—14
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9sky021)
郭英勇(1962—),男,陕西商州人,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犯罪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