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突破
——曹俊峰先生《康德美学引论》新版读后
朱立元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曹俊峰教授是蒋孔阳先生的学生,我的大师兄。记得我们三个师兄弟的硕士论文就是在蒋先生《德国古典美学》的启迪下分别选择了康德(俊峰兄)、席勒(张玉能兄)和黑格尔(本人)。毕业30多年来,俊峰兄把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耗费了极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引论》)就是俊峰兄经过多年悉心钻研而完成的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的力作,达到了当时康德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以来,俊峰兄在国内的康德美学研究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最近,《引论》一书又出了新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笔者以为,这或许是国内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件幸事。这部书的初版问世已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此书在大陆和台湾已印行了三版,这个新的版本可以算是第四版了,虽然印数不多,但也说明国内读书界还是需要这样一部著作的。
很早就读过《引论》初版,当时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至今也仍然认为它是进入康德美学之堂奥的一个很有效、很便捷的梯阶,并且具有较为持久的学术价值。这首先是因为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不仅反映了康德美学的全貌,而且理出了康德美学思想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在此书出版之前,国内已有一些论及康德美学的著述,但所论都仅限于《判断力批判》一书所表述的美学思想,这虽然是康德美学的主干,但毕竟只是一部分,不能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康德美学。《引论》一书首先介绍了康德前批判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1764年),让读者初次了解了这部著作的结构、内容、特点及其作为康德美学之发端的价值和意义。接着作者发掘了《实用观点的人类学》一书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指出这部著作如何从人的本质、能力、不同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导入有关“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论述,并由此通向“美的情感”的讨论,鲜明地表现出人类学美学的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这种美学思想视为从前批判期美学向批判期美学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没有这一过渡,康德批判期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是此前无人提及的。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进而探讨批判期美学亦即《判断力批判》上卷的美学体系。如上所述,《引论》在阐述康德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同时,还交待了各个时期的承递关系和发展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康德美学如何一步步从审美现象的单纯描述发展到提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从经验美学发展到先验美学,从非批判的美学发展到批判的美学,这无疑是对康德美学研究的一种贡献,对推进美学理论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次是因为《引论》一书对康德美学著作的阐释较为精深。如他对审美表象的建构的阐释就相当深入,把参与建构的主体能力、建构的心理过程、建构的产物(审美表象)及其与认识表象的本质区别都交待得十分清楚,如不悉心钻研和思考,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
《引论》一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常常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对待康德学说。这里且举一例:《引论》第十四章论及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时,作者就指出鉴赏活动本身存在内在矛盾,康德的美学思想中也有许多矛盾,但他认为康德所构造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并没有抓住上述矛盾的要害,在解决这个二律背反时因无根据地增加了一个逻辑元而失去了说服力。笔者觉得俊峰兄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俊峰兄后来曾经跟我说起,他以为,康德在构造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时,应该像《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宇宙论的四个二律背反那样,也组成四个二律背反,因为二律背反是与范畴表相对应的,“美的分析”既然按范畴表从四个方面对美作了说明,而每一个方面又各有内在矛盾,那就该构成如下四组二律背反:其一,鉴赏判断既是无利害的,又是有利害的;其二,美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三,美既是无目的的,又是有目的的;其四,美既有必然性,又没有必然性(篇幅所限,只能这样简要地表述);并分别予以证明或解决之。可惜康德没有这样做,这也反映了康德美学思想的某些内在矛盾和局限。我认为,这个看法现在看来仍然是非常深刻而准确的。《引论》当时虽未想到和论及这一点,但作者对康德美学的上述不足的批评仍有卓异之处。
《引论》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所引用的康德著作均来自德文原版,有些地方参照了英译本和俄译本,只有某些旁证材料用的是中译本。对于一部学术著作而言,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郢书燕说。学术著作要对重要文献作出诠释、发挥、推论和判断,如涉及外国文献,则译文有毫厘之差,其结论就可能有千里之谬,除非万不得已,均应采用第一手资料。《引论》阐释的有效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其引用外文资料的严谨、扎实即可靠性上的。
此外,《引论》对所有理论问题的阐释,不管多么深奥都能深入浅出。这一点蒋孔阳先生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已指出过。这也是蒋先生著述的风格,俊峰兄很好地承继了这种文风。《引论》确实处处通顺流畅,明白易晓。平时交谈中,俊峰兄对故作艰深以文其浅陋的文风颇有微词。笔者深为赞同,总觉得知之深方能言之浅,甚或知之愈深而言之愈浅。记得托尔斯泰在什么地方说过,真正有学问的人能把最深奥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讲给最无知的人听(凭记忆引述,与原话有出入),信哉斯言!
《引论》这次再版时,作者因时间伧促,未能作全面修订。为弥补这一缺憾,他把他认为必须向读者交待的两个重要问题写成专论,作为“附录”刊于卷末。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对于理解康德美学思想确实意义重大,有必要在此略加述评。
第一个“附录”名为“《判断力批判》的真正由来”。关于《判断力批判》的产生,美学史界早有定论:康德写完《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论批判》之后,发现他已经论述过的认识和伦理两大领域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把哲学分成互相隔绝的两部分,难于统一起来。但康德认为哲学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裂的状态不能持续下去,必须找到一个中介把自然和自由、认识和伦理联系起来。当时西方大多数学者和康德本人都认为人的主体活动主要有知、情、意亦即认识、情感、道德三个领域,与之对应的主体能力是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知性和理性处于两端,判断力居中,自然能够充当中介和桥梁。现在已有第一个“批判”探讨了知性的本质、功能和活动方式,第二个“批判”澄清了理性的各个方面,那么如果对判断力进行一番同样的批判,就可以实际上把暂时分裂的哲学的两大领域统一起来,于是而有《判断力批判》之作。这是说,康德撰写第三个“批判”完全是由联结哲学体系的需要产生的,在此之前康德并未想到要有这个“批判”。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判断力批判》中所论述的美学和目的论思想似乎没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而是在“需要”之时对空一呼,便骤然从天而降,而且降生之初便鳞甲具全,不似第一个“批判”那样经过12年悠久岁月的沉思。这可能不可能?然而,这是中外学术界公认的,也是康德本人明确表述过的看法,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个铁案。可是俊峰兄却敢于挑战这一铁案,他认为,即使是康德本人认定的铁案也不一定真的不可动摇,事情还有讨论的余地。他以少有的学术勇气提出了与学术界公认的定论完全不同的看法:《判断力批判》一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并不是因体系的需要而产生,其上卷所阐述的美学思想来源于康德的人类学思想,其目的论来源于传统目的论、他自己独创的人种变异理论和对有机界的观察经验。俊峰兄并对于这一全新看法作了理由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证。他的主要根据就是康德在18世纪70至80年代留下的“人类学反思录”,这是康德在讲授人类学时随时记下的思考片断。俊峰兄从中引证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证明康德美学思想萌生、发展、演变、定型就在这里,证据可谓确凿有力。他最后的结论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美学和目的论思想产生于有关人类学、人种学、生物学的思考之中,与联结体系的需要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外在的形式、结构、体例才有意模仿前两个“批判”,具备了批判哲学的特征。康德以《判断力批判》来沟通不同哲学部门的想法是在其美学和目的论思想已经成熟定型之后才产生的,而不是在此前;而且真正起到联结作用的并不是《判断力批判》正文本身(它当然也有一定作用),而是先后为这个“批判”写出来的两篇“导论”(特别是“第一导论”)。俊峰兄上述带有颠覆性的看法是康德美学研究的一大突破,我是赞同的。但是这个全新观点究竟能否成立,还请读者仔细研究作者所提供的证据和所作的论证,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篇“附录”是“关于目的论问题”。这篇“附录”中说,目的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判断力批判》的先天原理,是支撑其理论大厦的龙骨或拱心石,如不弄清目的论问题,就不可能对这一“批判”有真正透彻的理解。作者在这篇“附录”中简要地回顾了目的论学说在西方所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清晰地勾勒出从亚里斯多德的本体论的目的论、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启蒙运动之后的有机目的论直到康德的先验目的论或者说批判的目的论的发展线索。这份“附录”的重心是诠释康德给目的与合目的性所下的定义,这是因为康德是在因果性范畴的层面上建立目的概念的,他首先设定在反思判断力的范围内概念与其对象有一种因果关系,概念是因,对象是果,当概念包含着对象的可能性或现实性的基础时,概念或对象就是目的(《判断力批判》“第二导论”第四节和正文第十节各有不同的说法)。这样的定义对于不熟悉批判哲学的读者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因此这篇“附录”以德文原文为根据,从五个层面不厌其详地对目的与合目的性的定义作了一番解释,又从几个方面指出了目的论原理的特殊性质和应用领域。就我所知,这是国内对康德的目的论学说最详尽最透彻的诠解,也是对康德美学的目的论原理的深刻阐发,它不但能帮助读者更深切、准确地理解康德美学,而且无疑也是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不言自明的是,《引论》一书不可能毫无瑕疵,最重要的就是有些本应予以解释的概念和命题(如《判断力批判》第十节所说的“结果的表象在这里是其原因的规定根据,并在原因之前出现”,第十二节所说的“从普遍的道德观念里先验地引申出敬重的情感”等)没有得到解释,康德遗稿(Nachlass)中的各种“反思录(Reflexion)”这份珍贵的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结构上把“康德遗著中的美学思想”放在靠后的位置亦属不当,凡此种种,都需进一步改进。另外,后加的“附录”与旧版之间的照应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愿俊峰兄在康德美学研究这块园地作出更多卓越的贡献,这也是学术界的期盼。
(责任编辑:刘英玲)
2012-09-10
朱立元,男,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