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预设的特征和功能探究

2012-03-20 02:29陈意德
外国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言语预设话语

陈意德

(湖南科技大学 外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1.引言

言语交际是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之一,“人类几乎一切活动都寄生在言语活动之上”(钱冠连,2005:107)。

人类是怎样进行交际的,交际中复杂而纷繁的言语活动有些什么特征和奥秘一直是学者们历来怀着浓厚兴趣研究的问题。

从语言学的角度,言语交际是一种言语行为,它以话语为载体,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一个连续、连串的言语行为互动互应过程。在言语交际的互动互应过程中,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互相表达与理解是言语过程得以进行的基础,而预设是这种表达与理解的粘合剂。

何谓预设,它具有哪些特征,它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哪些功能,本文拟从语义、语用、认知等角度进行探析。

2.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前提,本是哲学家研究语言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命题。最早把预设引入语用学领域的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Frege,1892),他试图用预设来解释一些语义中的逻辑问题。莱考夫提出预设是关于语境的某种假定。他认为:“自然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来交流思想的,每当一个说话者用一句话来完成一个语言行为——不管是断定、询问或是应允——的时候,他总是作出关于语境的某种假定。”(Lakoff,1987:107)莱考夫强调了预设和语境的关系。从语言实践和研究来看,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对于预设这一概念,人们有不同的定义。诸如预设指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Lakoff,1987:107);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keenan,1998:8);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共有的背景(Grundy,2000:51)。最通俗明白的解释是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已知的共有知识,或至少是听到话语之后能够根据语境推动出来的信息(何自然、冉永平,2002,144)。因此,它往往包含在语句的意义之中,一般无需表现在语句的字面上。

例如:

A:昨天你怎么没有来上课?

B:我的妹妹又病了。

B在向A解释没有上课的原因中,可以推导如下预设:“他有一个妹妹”,“妹妹原来病过”,“妹妹经常病”。还有可能有:“没有别的大人在家”,或”没有他人能够照顾妹妹”等。这些包含在B语句的预设信息,B认为A是理解的。所以答案也在其中。

2.1 预设的特征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纷繁复杂多样的,预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多姿多彩的,笔者通过学习和多角度的考察,以为下列特征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突出的。

2.1.1 客观性

客观性指语句的语义预设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逻辑含义推导出来,是一种客观事实。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语义,是众所周知的,否则话语就毫无意义。如:

(a)他去了长沙烈士公园。

(b)长沙有个烈士公园。

(c)长沙没有烈士公园。

句a以句b为前提,语义成立。如果句b改成句c,话语就毫无意义,不合逻辑了。

2.1.2 主观单向性

主观单向性是指预设是发话者单方面作出的预设,是发话者对受话者认知状态的主观假设,一般总是倾向于发话者本人的经验和认知背景(陈意德,2005)。因此这种设定并不总是正确的,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会导致理解的错位。例如:

A:今天吃了“胖哥”,真解馋。

B:什么?“胖哥”怎么能吃呀?

A心中的预设是“胖哥”是一种品牌槟榔,经常可以在广告里听到或看到,应该是人所共知的。但B并没有这种认知背景,不能与A共享,导致交际阻滞。

2.1.3 共知性

共知性是预设的重要特征,是言语交际成功的基础。所谓共知性,是发话者和受话者对预设背景知识的共识。如:

A:去了吗?

B:还没有,明天去。

例句中,A的预设背景诸如,“某人要去”、“某人应该去”、“某人不得不去”,甚至还有“去何地”、“干何事”、“见何人”等,A认为B应知道这些信息。从B的回答来看,B也确实知道。这就是预设的共识性或共知性。

2.1.4 隐含性

隐含性指预设真意隐含于语句的字里行间,不在语言字面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它只是交际双方的一种心理认知状态,表现为“语言信息的空缺”。如:

Tell Geogy,I’m at lunch.

该句中,至少下列信息在此句中未表现出来:Geogy是谁,Geogy因何事与说话者有关联,受话者为什么能将信息告诉Geogy等。

这些信息虽隐含和空缺,但双方交际却能简洁地有效进行。

2.1.5 适切性

适切性指发话者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的恰当条件,即在言语交际中,该语句的语境是合适的、恰当的,“体现的是话语及其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何自然、冉永平,2002:165)。从语用的角度来看,预设也可称为“语用语境预设”,是一种言语结构以外的信息。

Mr.Wang,can I get your luggage?

发话者此“建议”这个言语行为是否合适,存在一系列的预设条件。如:听话人是个成年男子,双方不很熟悉,说话者应表示礼貌等。如果实际语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则发话者言语行为就不适切了。

2.1.6 动态性

自然言语交际本身是一个变数很多的动态过程。首先因为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状态是变化的,其次,随着交际进展,双方的认知域也会不断扩展变化,新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地被吸收,某个命题的陈述在下一个命题可能成为预设部分(何兆熊,2000:285)。这样双方都不断地为进一步的话题提供新的预设从而使交谈合理地发展。如:

A:Has Lily come back home from Shanghai?

B:Yes.We went shopping together yesterday.

A:What’s her dressing style now?

B:Very fashionable.

A在发话之初有这样一组预设:“B is a friend of Lily’s or familiar with her.B has got a chance to see Lily.”B knows that A is also a friend of Lily’s.B在回答了A的问题后把话题转移到went shopping with her yesterday。Lily从上海回来已成已知信息,于是A顺应B的话题调整预设,因B和Lily一起逛过商店,因此应了解Lily的穿衣风格,从而引出新的话题。

2.1.7 可取消性

可取消性指的是预设由于上下文和某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原话的预设不复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把一句带有预设的话置于一定的话语环境中,或者是该句的预设与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设想相矛盾,则话语原来具有的预设便会消失。如:

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

该句隐含的预设有“John tried to pass the exam”。但如果把该句置于以下这样的话语中:“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In fact he didn’t even try to”,此时原话的预设就消失,因为它在下文中被否定了。

2.1.8 多维性

多维性是指预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或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陈家旭、魏在江,2004),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其构成的层次性和认知多维性。如:“孩子,你十八了。”该句就有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预设:“你十八了,却像个小孩”,和“你十八了,像大人啦”。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如:“十八了还像个小孩”可能包含有“十八岁了个头还像个小孩”,有可能是“十八岁了,行为举止还是那么幼稚,像小孩”。该例充分说明了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受话人有时要面对预设的多维性特征。

3.预设的功能

预设由于具有以上特征,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言语交际顺利的有效手段。

3.1 经济功能

如前所述共知性是预设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可以把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省掉,凭借着共知预设使话语简单化,既减轻了发话者的表述负担,也使受话者理解话语时不用那么辛劳。这充分体现了预设的经济功能。如两个朋友见面,甲对乙说:“我女儿还不错。前年参加了高考,考上了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去年参加了湖南省的英语演讲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呢。”

如果该段话不依靠预设就会变得烦闷冗长,繁琐不堪了:“你知道,我有一个女儿。女儿前年读完高中参加了高考。每年学生考大学都要参加高考。湖南有所著名高校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有个外国语学院。我女儿考上了。你知道英语专业有个英语演讲比赛,我女儿参加了。比赛分一、二、三等奖,我女儿获得了二等奖,还不错呢。”

当然,大家都不会这样说话,之所以能“长话短说”,这就是借助预设的作用。

3.2 礼貌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正确发出言语行为,并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这个言语行为,他必须使他话语的预设与语境相协调,要考虑谈话双方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相互之间的亲密程度,以及交流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满足了这些条件,话语才会显得得体、礼貌。如一个雇员在办公场所对他的上司说:“Excuse me,sir,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发话人说这句话时,他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的语境,选择合适的预设:(1)听话人是成年男子;(2)听话人的地位和权势高于他本人;(3)他本人与听话人还未达到十分亲密熟悉的程度。发话者充分考虑了这些语境因素,然后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采取相应的言语行为方式传递给对方,使得话语礼貌得体,而不会采用“Mind if I smoke?”这样的句式。

3.3 自我保护功能

预设是依存于说话人得概念,是说话人自己的主观认知状态,“在受话人对发话人的设定没有认可之前,它只是相对发话人而言的”(陈家旭、魏在江,2004)。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把自己的话语建立在一个自己设想出来并对自己有利的预设基础上,使谈话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己预期的目的。如:一个公司的白领女士准备开生日Party,邀请了公司里很多同事,但有一个仰慕她的男士没有收到邀请。生日的前一天,他主动找她,说道:

男:明天你的生日Party,我们几点到呀?

女:生日 Party——六点吧!

男青年的问话中预设着“你邀请了公司的同事,我属他们其中一员,我明晚要来参加你的生日晚会”。男青年利用这一预设悄悄地把“我希望能参加你的生日晚会”的个人愿望变成共同的设想,致使女士不得不允诺。如果男青年的话语改为:“明晚我能参加你的生日晚会吗?”会显得突兀,无回旋余地。

3.4 强调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所说的语句一般分为预设部分和断言部分。预设作为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背景知识是已知信息,不是交际的终极目的,一般放在话语的前部;而断言却是新信息,是交际的目标,往往放在话语的后部。这样人们的思想交流总是以已知信息(预设)为起点,以新信息(断言)为归宿(潘珣祎,2008)。“预设—断言”,“已知信息—新信息”就成为人们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信息结构与预设密切相关。在动态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设想的预设,改变信息结构,已凸显强调某一信息。这时预设部分成为信息焦点——新信息。如:

a.It was on Sunday that his brother flew to Beijing.

b.t was to Beijing that his brother flew on Sunday.

c.It was by air that his brother went to Beijing last Sunday.

由于发话人设定的预设分别为:

a.1 His brother flew to Beijing at some time.

a.2 His brother flew to some place last Sunday.

a.3 His brother went by some means to Beijing last Sunday.

他的信息中心也随着预设的变化分别为:on Sunday、to Beijing、by air。

3.5 连贯功能

连贯在自然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会导致交际脱节。朱永生(2000)指出预设具有连贯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如果不能根据语境和当时场景设定恰当的预设,受话人也不能辨识了解其意图就很难建立起话语的连贯性,交际就难以顺畅进行。如下例:

A:If Mrs.Smith continues to be so nagging,she might wake up dead one day.

B:Yeah,he might.

该言语交际中,“he”是何人,无从知晓。但如果我们知道A,B是在谈论Smith夫妇二人,那么这个话语的连贯性就可建立起来了。由于妻子天天唠叨他喝酒的事,Smith先生说如果Mrs.Smith继续那样,他就会杀死她(he might kill her)。从该话语中,可见预设对语篇连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6 幽默诙谐功能

幽默来源于智慧,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可以利用预设的手段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正如Dolitsby(1992:35-43)所说“幽默效果来自于听者意识到自己已被引入一条花园小路并接受这一事实——”。在幽默中,听者被引导并接受那些预设,然而后来发现这些预设是不成立的。当然导致这些预设的不成立通常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两朋友之间的对话:

A:My uncle has 1000 men under him.

B:He is really somebody.What does he do?

A:A maintenance man in a cemetery.

发话者A的话里包含的预设可能有(1)A有个叔叔;(2)A的叔叔手下管辖着一千人。B作的评价是根据人们的常规社会知识背景中形成的固有的认知知识,认为手下领导着上千人就一定是个头,是个有本事的人。此时A把话锋一转,用“A maintenance man in a cemetery”来修正补充其信息,对先前的预设进行了否定,使受话人突然接受“叔叔只是个守墓人”的信息,与先前的认知框架形成了冲突,从而起到了诙谐幽默。令人失笑的效果。

3.7 讽刺的功能

由于预设有其隐含性和认知的多维性,人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诸如设置隐蔽预设、接用对方预设、有意误置预设或设定虚假预设等手段,达到讽刺、批评或劝诫、启发教育的作用。如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人通过的小路上遇到一位批评家,两人迎面越来越近。“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向歌德走过了。“我倒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边。歌德巧妙地接用对方的预设,使对方无言以对,苦笑不得。

4.结语

在言语交际中预设是信息的起点,它既是发话者话语行为的基础,同时又是受话者理解话语内涵的依据,影响着言语交际的质量和成败。因此充分认识预设在言语交际中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功能有助于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更加和谐和成功。

[1]钱冠连.语言是人类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Keenan,E.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s in Natural Language[C]//Asa Kasher.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Vol.IV.London;Routledge;1998.

[4] Grundy,P.Doing Pragmatics[M].(2nd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陈意德.认知、预设及预设推理[J].中国外语,2005(5).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陈家旭,魏在江.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理据性[J].外语教学,2004(5).

[9]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3).

[10]潘珣祎.预设与言语交际推进[J].山东大学学报,2008(4).

[11]Dolitsky,M.Aspects of the Unsaid in Hum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aearch,1992(5).

猜你喜欢
言语预设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