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12000)李金国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本条标准,教学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干湿性质,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形成的影响。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知识迁移,还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及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前提与基础。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具有丰富的探索性内容,教师应创设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支架式教学原理,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我校高一学生在不同的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预料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困难较大。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形成的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培养和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进行探究,推导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培养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进行探究,推导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究地理现象的过程,了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引导归纳和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掌握根据分布规律进行科学记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严密性,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情境导入】讲述小故事“马纬度”:自从哥伦布首航美洲以后,各国商人用帆船(风为动力)装载大量的货物和马匹前往美洲,当帆船进入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停下来等待顺风的到来,一等就是几个星期,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地带叫做“马纬度”。
【情境问题导学】那么,这一地区为什么常常出现无风、闷热的天气?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感受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
【学习活动一】假设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探究北半球单圈环流的形成。
1.复习引入、互动交流: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迁移学习新知提供铺垫和支撑。)
2.迁移探究: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近地面的赤道和极地气压分布将会怎样?(分别形成低压带和高压带,分别叫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绘图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6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4.活动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产生的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承转设问】实际上这种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不能,因为实际上地球是在不断运动)
【学习活动二】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探究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
1.旧知迁移,引导探究:
导学问题①:根据前面所学大气水平运动规律,考虑地球自转,从赤道受热上升的大气在高空北进过程中,多受一个什么力?最终如何运动?
导学问题②: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不断在30°N附近高空堆积,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如何运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变化?(变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导学问题③:在近地面,赤道与30°N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流将如何运动?(由30°N流向赤道,右偏成东北风,叫东北信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地理原理。)
2.绘图活动:请一个同学到前面边画板图边讲述和小结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注意看、听,如发现问题则帮助他(她)纠正。之后,各人在自己学案图上添画箭头完成低纬环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培养学生绘制地理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让他们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表述地理原理形成过程的能力。)
3.问题导学,分析探究:
导学问题①: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气压值相对低的地方,那么两者之间的大气将如何运动?
导学问题②: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气流将如何运动?(暖气团在冷气团之上被迫抬升)
导学问题③:60°N附近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变化?(变低,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导学问题④:60°N高空气压状况如何变化?根据高空气压分布情况,30°N、60°N、90°N的高空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导学问题⑤:根据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30°N与60°N之间大气如何运动?(由30°N流向60°N并右偏成西南风,形成西风带);60°N与90°N之间呢? (由90°N流向60°N并右偏成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支架”,分解、降低学习难度,多角度、多层面、高频率地让学生灵活迁移、运用前面所学的“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等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4.绘图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边画板图边讲述和小结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注意看、听,如发现问题则帮助他(她)纠正。之后,所有同学在自己学案图上添画箭头完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培养学生绘制地理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让他们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表述地理原理形成过程的能力。)
【学习活动三】类比迁移,要求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图,类推并在学案图上绘出南半球三圈环流图。
【学习活动四】绘制全球气压带分布图并说出气压带分布规律。
1.提出绘图要求:在学案图上南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填写各气压带的名称。
2.观察和归纳规律:说出全球气压带分布有什么规律?(高压、低压相间分布;纬度每隔30°分布有一个气压带,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
3.归纳、总结填表:根据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以上绘制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分布图”,思考填写下表。
纬度位置 垂直气流方向(上升/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高压/低压)气压带名称 成因北极附近60°N附近30°N附近赤道附近
【学习活动五】推导、绘制全球风带分布图,并说出风带分布规律。
1.迁移运用:根据以上所绘全球气压带分布图,各气压带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差异,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推导,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如何?
2.绘图并归纳:①请绘出全球近地面风向,写出名称,并说明理由;②归纳并说出全球风带的分布规律。
【学习活动六】点评绘图作业: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绘图作业,点评学生所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并总结分布规律。
【学习活动七】拓展探究:气压带成因、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1.设置悬念,激发问题探究动机:南北纬30°与南北纬60°之间冷热不均,前者受热明显多于后者,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南北纬30°大气应受热上升,近地面应形成低压,而南北纬60°大气应冷却下沉,近地面应形成高压,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正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利用新知与旧知矛盾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2.拓展探究学习一:小组讨论全球各气压带的成因、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分析填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气流 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压带
3.拓展探究学习二:小组讨论各风带的干湿状况及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分析填表: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 南半球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信风带
(设计意图: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推理,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
【学习活动八】假设地表均一,既考虑地球自转又考虑地球公转,以上大气环流会有什么变化呢?
1.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问题引导探究:
导学问题①:根据你的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可能会随什么移动?移动幅度大约有多少度?
导学问题②:概括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引导小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季节性的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学以致用】现在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解释“马纬度”小故事中,30°N附近常常出现闷热、无风天气的原因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认知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获得持续学习地理的动力。)
【总结全课】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有不全面等问题,再请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设置新的问题悬念】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我们探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等问题时,一直都在假设地表均一,而实际上地表是不均一的,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又会有什么变化?下节课来学习,请大家课后先结合学案进行预习。
(设计意图: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还在延续,让学生“欲罢不能”,带着问题自主进行有效预习,并形成对下节课的强烈的期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注重“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二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顺向迁移”;通过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支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组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上,突出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不求面面俱到。在课堂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读图、用图、记图、绘图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