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说课设计

2012-03-19 22:23徐明丽田卫东李志成赵小芳张正晶刘爱萍刘兴国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

徐明丽,田卫东,李志成,赵小芳,张正晶,刘爱萍,刘兴国

(甘肃省卫生学校药学教研室,甘肃 兰州 73000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说课设计

徐明丽,田卫东,李志成,赵小芳,张正晶,刘爱萍,刘兴国

(甘肃省卫生学校药学教研室,甘肃 兰州 730000)

说课是将备课思想外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通过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从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和授课过程等方面阐述对说课过程的见解,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说课;设计

说课就是教师在制订教案后运用口头语言阐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将备课思想外化,以便让同行了解如何把握目标、用何手段、达到何目的的思路,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1]。说课要求过程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干脆,整体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现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说课设计与大家分享如下。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说课内容选自姚宏主编的《药物应用护理》第二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的应用开辟了人类用药史上的抗生素时代,是药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到目前为止,青霉素仍然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其历史地位与临床地位举足轻重。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正好位于第一章总论的学习之后,是学习将抽象的药动学、药效学理论化为具体实践应用中的第一个药物,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

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职教育的生源特点,联系“必需、够用”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以下3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熟悉青霉素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和用药护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临床护理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1.3 确立重点与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即青霉素的理化性质、抗菌作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教学难点是青霉素的抗菌机制及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

1.4 教材的处理

依据药理学学科特点及认知规律,调整讲解顺序,先归纳总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再依次讲解青霉素的体内过程、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构建由共性到个性,由药动学到药效学的药理学学习方法。

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专业课学习跨度大,对学习缺乏自信;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做铺垫。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法设计

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借助教材、青霉素实物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具,选择使用的主要教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由于青霉素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药物,大多数学生有过用药的经历,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和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2)讲授法。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而且便于及时补充、调整、吸收新知识、新进展。

(3)演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相关图片、情景与授课内容相衔接,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与学生理解和记忆。

4 学法指导

依据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使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横向比较、歌诀记忆、笔记辅助及习题巩固等方法。

5 教学过程

5.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问题“什么叫抗生素”来温故知新,然后再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二战期间的三大发明吗?”然后教师自答是原子弹、雷达、青霉素,抛砖引玉,拓展知识。通过问题“青霉素为何有这样高的历史地位,你用过青霉素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再结合课件,讲述青霉素的研发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体现“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2]的教学理念。接着教师展示二战期间的一张关于青霉素的宣传画:“感谢青霉素,他们可以安然回家了!”最后教师再引出:“青霉素为何如此神奇呢?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讲授新课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5.2 讲授新课(30分钟)

5.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念、分类及共性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处理后的化学结构式进行讲授,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明确此类药物命名和分类的依据——β-内酰胺环。接着展示细菌细胞壁结构示意图,启发学生思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什么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小从而引出其共性。了解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接下来重点讲解其代表药物——天然青霉素。

5.2.2 天然青霉素(1)理化性质:①展示化学结构式,解释别名“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的含义,拓展知识;②展示青霉素实物,让学生观察剂型,思考为何不能制成水溶液,引出青霉素的理化性质;③引申,如配后久置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等,强调现用现配,培养学生的护理责任意识,升华情感目标。

(2)体内过程:①过渡提问:“青霉素可以口服吗?”引出体内过程;②结合药动学相关概念讲授青霉素在吸收、分布及排泄方面的特点;③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青霉素的缺点,引出长效办法及长效制剂。

(3)抗菌谱与临床应用:从“青霉素对所有感染都有效吗?”这个问题入手由药动学过渡到药效学的学习。①从学生熟悉的病例着手,讲解这类药物的抗菌谱,如咽炎、扁桃体炎→化脓性链球菌→G+球菌,抽象变具体,突破重点;②总结抗菌谱并引导学生由抗菌谱推出临床应用,形成正确的药理学学习方法;③给出记忆歌诀并进行解释:“三菌一体一放,窄谱,阳盛阴衰”,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容易记忆。

(4)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从问题“青霉素高效、低毒、价廉,但为什么在临床中有些医生不愿意使用呢?医生使用青霉素最担心什么呢?”答案是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从而过渡到不良反应的讲解。①设置青霉素的用药情境,让学生回忆用药经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及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该怎么救治,笔者主要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抢救时首选肾上腺素的原因;②笔者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主要不良反应,给出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3]和记忆歌诀:“一问、二试、三避免、四观察、五抢救”,突破重点与难点;③小结天然青霉素的主要缺点及弥补措施,课件展示常用药阿莫西林、青霉素V钾片等,说明现在青霉素的使用方便了,再展示两个加入了他唑巴坦和舒巴坦的药物,告诉学生它们不怕β-内酰胺酶了,再提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5.3 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再现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5.4 效果评价(3分钟)

围绕本节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相应的题目,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时查漏补缺。

5.5 作业预习(1分钟)

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做好下节课的预习工作。

6 板书设计

分主板、副板两部分。主板提纲式,层次分明,便于学生做好笔记;副板演示课件,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7 教学特色

教法上,采用情境引导、问题驱动的PBL教学方式,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内容趣味化、易记化;教学手段上,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件制作严谨、简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体现了专业课课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1]运怀英,王兴家.议说课是高职院校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教研活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44-46.

[2]李颖.高职说课的关键点要落在哪[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7):94.

[3]庄严.注射用青霉素药理及副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18):227.

G420

B

1671-1246(2012)16-0060-02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猪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