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泽 崔丽丽
随着人类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演进应显示出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阶段。从三大产业比重看,应呈现出第一产业份额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产品资源禀赋看,应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下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占有优势比重。这样的产业转型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直至今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产业产值现状——产值结构不合理
1.从一、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看,我国目前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创造产值最高的仍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产值低于第二产业,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比较单位:亿元
据统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明显高于其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0%。而我国2009年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4.5% (一产),52.5% (二产),42.9% (三产)。很明显,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从区域产业产值结构看,如下表2所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其产值占全国总产值一半以上,但是全国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第三产业在东部地区产值中占优势,高达57.8%,这种势头应该保持,其他地区则是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产业转型任重而道远。
表2 2009年各区域产值以及占全国比重比较单位:亿元
(二)产业成长方式现状——传统粗放型成长方式为主
我国目前产业成长方式依然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吸引投资、引进技术等方式,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仍在走高消耗、低价格的粗放型增长道路。我国传统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从上游国家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在我国完成组装,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因此从整个产业链上看,终端产品比重很小,研发、设计、创意、品牌等前端工作也不占优势。同时,这种粗放型的产业成长方式抑制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先入企业与后入企业往往以市场扩张战或者价格战的方式进行竞争,严重阻碍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以市场换技术”、 “以资源换技术”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跨国公司进行微观层面的企业升级,往往在我国设立相关科研机构,但是我们停留在加工环节的状况没有改变,这样从表面上看产业更 “科技化”了,实际上并非如此,阻碍我国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
(三)产业发展进程现状——距离现代产业体系尚有距离
农业是基础产业,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生产率低,还未走上现代化、科技化之路。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生产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机制不完善,而且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业传统形式依然是主导形式,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等与旅游和文化结合方面有待发展,例如秦皇岛北戴河区刘庄农业——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模式,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近几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例如技术研发与设计投入、法律会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我国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法律和审计、管理咨询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严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各地区工业结构严重趋同,地区之间产业互补性不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结构的演进严重滞后于产业演进,没有起到拉动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产业结构与当前国内消费结构不相适应。近30年,随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主导产业经历了由轻纺业到家电产品,再到汽车、旅游等先导性产业。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人性化、科技化、安全化,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使消费结构升级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以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产业转型战略规划很不成熟,体制问题仍然存在
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转型的理念、做法、进程分析,笔者发现,缺乏成熟的产业转型规划及一些体制因素是制约我国产业转型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缺乏可行的转型方向和路径,忽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房地产兴盛时期,很多地方将其作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然而并没有考虑到本地区的优势、劣势以及资源禀赋等是否适应房地产的发展,也没有作出长期的合理的规划,更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该地区就业、产业布局合理。其次,忽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干预过于明显,有的地区甚至是领导在会议上集体讨论决定地区的投资项目、金额等。再次,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转型进程。
(三)传统产业转型进展缓慢
首先,技术创新不足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瓶颈之一,由此导致产品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目前大多数企业仍靠引进技术维持增长,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技术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的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间主要进行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其次,忽视传统夕阳产业发展现象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在传统基础性产业的基础之上,否则极易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世界上从来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给夕阳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技术的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创新等——都是我们现在远远没有做好的环节。
(四)产业转型缺乏资本市场支持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尚未充分发挥其对产业转型的促进作用。第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我国收缩信贷政策,中小企业有资金需求,但无法从正常途径获得融资,近日曝光的温州地下钱庄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第二,企业之间的收购或重组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产权交易是产业转型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关键环节,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明确产权界定。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以来,一般依靠公募或者私募资本实现企业间的收购或兼并,这样既满足了融资的需要,又顺利地实现产权的交易与界定。第三,我国不成熟资本市场很难发挥出有效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见功能。成熟的资本市场会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状况发生变化之前预见出这种变化,引导资本在部门间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更优化配置。第四,技术创新缺乏资本市场支持。无论是企业之间进行产品研发,还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都会面临融资和资金风险规避问题。以企业为例,进行研发的前提是期望收益要大于研发成本,但是研发后的产品升级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未知的,因此研发且生产化是有风险的,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提供支持。
(一)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含量
目前,除了引进国际先进装备,提升技术再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商业化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10000项左右,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的只有10%~ 15%。美国6所一流大学所掌握的专利,其中排在前10%的专利所获得的专利权使用费占总专利权使用费的92%。可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实际上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有校办工厂、大学科技园、信息共享平台等模式,然而将高校、企业以及政府三方牵动起来的商业化链条还没有建立,这需要解决利益分享、风险转移、融资以及产权立法等问题。
(二)创新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积极转型
首先,要加强资本市场与产业转型的有效互动,通过产业转型带动金融发展,依靠金融支持推进产业转型。其次,要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投放重点放在产业转型的关键环节。再次,从风险防范来看,要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构建良好投资市场环境。
(三)以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推动产业转型
在我国,高储蓄低消费是很明显的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将消费、投资、出口列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大马车”,这是因为:第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出现下滑,过去我国发展模式一直是以投资为主,由于利率水平过低导致的投资停滞部分必须通过消费来弥补;第二,投资不可能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反的是拉动工业产值增加。服务业的基础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产出是用于居民消费,因此我们应注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居民产生更多样层次的消费需求,才能促进资源向服务业流动,从而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形成 “消费水平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地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转型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科学定位,即分析地区的资源禀赋及促成转型的关键问题。例如,资源型地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日益减少,主要依赖于资源开采等粗加工方式发展经济,造成产值低、能耗大,这样政府应该借鉴美国休斯顿的产业转型经验,提高技术水平,由资源型城市向集资本、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转型。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最主要的是营造配套的环境,在教育、金融、监管环境、法律执行力度等方面下功夫,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根据转型阶段性特点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三是给予产业转型以积极的政策支持。例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劳动就业培训制度;实施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可以以加速折旧、优惠税率等方式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蒋先玲.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路径分析[J].经济纵横,2010,(8).
2.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N].科技通报,2009,(11).
3.邓伟根.20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2006,(8).
4.南开大学课题组.后危机时期中国产业的成长方式和路径选择[J].学术研究,2011,(2).
5.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本市场:动力命题[J].浙江经济,2010,(5).
6.徐娜.服务滨海新区的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7.阎勤,童明荣.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必须互动创新[J].宁波经济,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