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军林
一.课堂上注重方法指导
1.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字词;(2)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了“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围绕单元、课时重点提,这样争取把学生的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联系。归纳、整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教师事先指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范围,学生的问题也就基本扣住单元、课文学习重点了。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的方法,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帮助、引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
拓展迁移。拓展迁移是在学生理解好所学课文后再读一篇或语言或写法或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阅读。目的在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对接。
二.课外阅读展示成果
1.开设阅读课。分自由读与集中读两种形式。
2.开展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每次一人推荐,几人谈感悟。
3.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进行展评,相互交流,评出阅读的积极分子。
4.开展手抄报、文史名著知识竞赛与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专项性实践与评比活动。
5.利用主题班会或专项阅读课开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为中心的小组知识竞赛。
6.动用测量杠杆,在试卷中更多地增添课外阅读材料,以充分体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死钻课本中走出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通联:331200江西省樟树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