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方园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而在处理这些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又难免以异样的态度来教育他们,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或威胁。这种教育行为可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造成表面压力,让他们强制改变自己,然而过不了多久,这些学生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来,给老师造成教育的疲惫感,甚至认为这种孩子已无药可救,感到恢心,而放弃继续教育。
其实我们静下来仔细想想,不是这些学生不能教育好,而是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情况常常是不平等的。“在老师面前,不信任会让他们感觉不平等。在社会、在家庭他们更感觉不到平等。在他们的头脑里,不平等几乎成了生活中的常态”。所以,他们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也不懂得用敌对、暴力、威胁之外的态度来处理问题。针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要积极的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这种平等可以看作是一种示范,让这些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平等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处理问题,并且更有效地处理问题。所以教师在和“问题”学生谈话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平等对话。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的氛围,通过这个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和教师交流。这种平等对话,营造平等氛围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谈话过程中语气上要体现平等
“和学生说话的语气要柔和、亲切,而不是命令式的、指责式的”。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行为中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一旦某个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在处理中就会以一种高姿态面对学生,强制学生怎样做,带有明显的命令口吻。往往这种方式学生的抵触情绪会很大,不愿意接受,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一天早读课的时候,我站在教室门口,上课已经10分钟过去了,这时王同学急急忙忙的向教室冲来,我叫住他,没等他说话就一顿批评,严厉的责备了他,然后才让他进教室上课。在此后的几天里,他上课一直没有精神,我私下里找到和他要好的同学询问,原来那天他的自行车在半路坏了,所以上课迟到。我听完之后心里感觉很后悔,没有听他的解释就草率的批评,伤了学生的心,如果我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听他的解释也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所以,从那以后,不管什么事情,我都会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倾听学生的解释,不再随便责备。
二.在谈话过程中语言上要平等
注意不要用居高临下的语言、选择式的提问,如“你这样做对还是不对”;“你该不该这样做”。而要多问孩子自己的感受,如“对这件事你的感觉是……”;“你觉得这件事该怎样处理”等。通过这些开放式的交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批评自己,是在帮助自己,在和自己谈心。使相互的谈话变成一种交流,一种思想的相互交流,找出原因,解决问题,不要有依靠一次批评谈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而要从思想的源头找出问题,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曾经为学生不交作业和抄袭作业而感觉头痛不已,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后来我在一位长辈那里得到了启示,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且有意识的将不爱交作业的学生分在一起,选出小组长,定期检查小组长的作业收缴记录,并且明确的告诉他们,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没按时完成作业都将影响到小组的考评。同时在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存在没有按时完成或没有完成的学生时,我就找到小组长,问他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时的完成。通过这样一个手段,学生就会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去做其他同学的工作,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既省去了老师不少的心,又使不交作业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三.谈话过程中主题要体现平等
当遇到一些问题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比如,孩子说某件事不希望现在谈,教师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约定在他准备好的时候谈。很多时候我们找学生谈话时,都是教师要了解某件事情的原因,解决问题。而可能学生这个时候正处在思想的动荡期,学生本身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他没有想好的时候,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自己思考的时间。初二的时候,班上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比较快,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这个情况我打电话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原来这名同学因为要买一件学习用品,他父母考虑到经济关系,提出暂时不买,等过段时间再说,因此该同学和家长赌气,以消极学习的心态来“报复”。我了解情况后决定找这名同学谈谈,第一次我找他的时候并没有提出这件事,只是针对他学习下降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我试探性地问到“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如果有的话能不能和我谈谈,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他低着头说“没有”。我看得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由心的,我没有再继续问下去,只是说,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欢迎你来对我倾诉,如果你今天不想说,你可以改天找个时间单独来找我。就这样,过了两天他主动地找到了我。通过谈话消除了他的心理障碍,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了,现在他已经和我成为了好朋友,很多事情都会单独找到我和我一起讨论。
四.和谐的平等不等于讨好
这一点是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的,因为常有些教师将平等和讨好等同起来,起到的作用并不尽人意。平等要求教师也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孩子分享真实的自我。比如,当教师觉得孩子很难接近时,可以分享你的挫败感:“你这样一言不发,让我觉得很失败,我很想帮助你,但现在却不知道该怎样做。你愿意帮助我吗?通过一句简单的话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帮助自己,不是在批评自己、责备自己。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若老师不闻不问,或者一味的没有计划的让学生“自我反省”,这种行为其实是对学生的放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是有效的管理,也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综上所述,平等是可掌握的平等,是教师与学生脱离身份,以朋友的方式相互对待的一种行为状态。如果教师在处理学生过程中能多采用平等的谈话,“问题”学生的处理也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我们也会觉得轻松不少。通过经常性的营造平等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或受教育过程中享受平等,使这种平等贯穿到我们教育的始终,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通联:562413贵州省兴义市仓更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