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鹏,刘 莉,牟 艳
(安徽大学 商学院,合肥 230039)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核心而不断运转的高度竞争时代。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需不断的进行技术研发方能保证其创新的新鲜“血液”的来源,维持其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存在着明显的技术落差,伴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种差距将进一步加大[1]。为了摆脱这种落后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采取各种方式从发达国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通过消化、吸收、模仿和创新等来实现技术跨越,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技术跨越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陈德智和陈香堂曾从技术跨越影响因素入手,对技术跨越的难度与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直接路径的技术跨越难度最大,沿着领先者经过的路径难度最小,但不能实现跨越,而以具有一定夹角的螺旋路径实施跨越,则难度相对较小[2]。但他未就任意技术跨越给出具体的技术跨越的路径模型,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认为在对技术跨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数学和物理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出技术跨越路径的多个理论模型。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模型建立与描述分析的方法。
技术跨越的主体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笔者从技术跨越的概念着手,将技术跨越的主体区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学者们对技术跨越主体的研究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剖析的。国家战略角度的技术跨越是相对于亦步亦趋或技术追随战略而言的,强调技术跨越的宏观性与整体性[3]。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通过政府宏观上对技术层面的规划和谋略,进行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等实现了技术跨越。微观层面则是相对宏观层面而言,就是具体研究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技术跨越。国家层面的跨越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跨越,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技术跨越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本国国情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技术跨越会促进国家层面的跨越。
技术跨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追上甚至超过被跨越对象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时间的积累,有时候跨越主体需要通过多次技术跨越才能追上或超过领先者。所以在技术跨越的过程中,虽然对于被跨越对象来讲,并没有进行技术跨越,但是跨越主体的技术水平却从旧一代提升到更高层级的技术水平,故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此时技术跨越的主体也实施了技术跨越,因为与跨越主体自身的原有技术水平相比确实得到了提升。此外也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同一时间内技术跨越主体的技术水平与被跨越对象的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如论文中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代表技术水平,如果在同一时期内,技术跨越主体投影到纵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被跨越对象投影的距离,那么我们就认为技术跨越主体追上或超过了领先者,从而标志着技术跨越得以顺利实施。
笔者先用技术跨越理论知识对每一个模型进行定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坐标建出技术跨越的五种路径模型。前三种路径模型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分别令X轴代表时间,Y轴表示技术水平,在直角坐标系下对技术跨越路径模型给出定量的分析。第四种和第五种路径模型则是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建立的,分别令X轴表示制约技术跨越主体跨越的因素之一,Y轴则表示另外一种制约因素,Z轴则代表目标主轴。而对于第五种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创新式路径模型,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的基础上,又构建出一个螺旋方程,并通过计算,给出定量分析,提出旋进周期T这一新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一种技术跨越路径模型,笔者同时研究了与技术跨越相关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来佐证每个路径模型。
跟从式路径模型就是落后者沿着领先者走过的路径,在每一阶段加速慢跑,直至追上甚至超越领先者的一种路径模型。跟从式技术跨越路径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技术跨越,即从落后者自身的角度去分析,落后者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再将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从而模仿领先者的技术,通过模仿创新,实现自身技术的进步,从旧一代的技术水平跨越到新的一代,追上甚至超越领先者。如图1所示,在刚开始的时刻落后者与领先者有一定的技术落差,如在t1时刻,领先者的技术水平为T1,而落后者的是T0,与领先者的技术落差为T1-T0。而落后者通过沿着领先者走过的路径,每一阶段加速发展,如t1-t2阶段、t2-t3阶段,从而在t3时刻追上领先者,实现了技术跨越。
图1 跟从式路径模型图
海信集团的电视技术正是采用跟从式路径模型得以实现技术跨越的。海信成立之初,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差,但是海信一直坚持“技术立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于1970年8月,即图1所示的t1时刻,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填补了山东省的空白。1976年9月,即图1所示的t2时刻,海信生产出的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随后海信不断引进国外一流的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模仿,逐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004年2月,即图1所提到的t3时刻,海信国内首家推出自行研制的1080P高清电视,1080P高清电视的上市速度比国内同行快了3个多月的时间,比洋品牌领先了半年以上,标志着海信技术跨越的成功实施。见表1。
跳跃式路径模型即是落后者沿着领先者的技术发展的轨道,当落后者引进新的技术,并对新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如此循环这一过程,使落后者在一段时间内,不断的进行技术积累,实现创新,越过原来发展路径的某一阶段直接跳跃到技术发展路径的下一阶段,从而追上技术领先者甚至超越领先者,实现技术跨越的模型。如图2所示,在t1时刻,技术领先者的技术水平为T2,而技术落后者的技术水平为T1,此时落后者与领先者的技术落差为T2-T1。如果按正常轨迹发展下去,在t2时刻领先者的技术水平为T3,落后者的技术水平则达到T2。而在t1到t2阶段由于落后者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从而在t2时刻其技术水平越过T2阶段直接达到T3的技术水平,追上领先者,甚至是在t2时刻达到高于T3的技术水平即T4,超越领先者。
表1 海信与美日电视技术差距的变化表
图2 跳跃式路径模型图
北大方正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的成功研制,就是典型的跳跃式跨越路径模型。方正创始人王选教授从1975年开始,主持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其当时的技术水平处于落后地位,对应图2中的T1技术水平。经过王选团队的研发,其技术水平没有经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机式照排即图2中的T2技术水平,与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即图2中的T3技术水平,而是直接从第一代铅字排版,跨越到最先进第四代的激光照排[4],即图2中的T4技术水平,实现了它的告别铅与火的一次技术跨越。
技术轨道变更式路径的技术跨越即是落后者不按技术领先者走过的路径发展,而是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与发展优势,另择一条新的技术轨道开发产品,于一段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技术领先者技术水平的一种跨越,新旧技术轨道的更替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轨道的更替图
技术轨道变更式技术跨越路径模型如图4所示,在t1时刻领先者技术水平为T1而落后者的则为T0,两者技术水平的落差为T1-T0。落后者另辟捷径,从而在t2时刻赶上领先者,在t2到t3阶段继续研发、创新,最终在t3时刻超过领先者T3的技术水平达到T4,其落差为T4-T3。
图4 技术轨道变更式路径模型图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成功跨越就是典型的技术轨道变更式路径。早在1957年10月即图4所示的t0时刻,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送入地球轨道,而中国则是在1970年4月即图4所示的t1时刻,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时间跨越与技术水平上差距都很大。但是经过四十余年的创新发展,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航天控制中心。其先后攻克了轨道维持、多星组网、多星共位、返回轨道精密控制和返回落点精确预报等核心技术,使我国同步和近地卫星的轨道控制计算精度实现了量级上的突破。该中心通过大力开展深空测控、多星精密定轨等关键技术攻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之路,推动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成功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五大跨越。2010年(即图4所示的t2时刻)中国卫星发射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航天技术超越了美俄等航天技术发达国家,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国内学者陈德智将技术跨越的路径可以分为直进路径和螺旋推进路径。他利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对直进和旋进两种技术跨越的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技术跨越选择直进路径难度较大,所以企业在进行技术跨越时往往采取螺旋推进的方式进行技术跨越,并且提出了技术—管理双螺旋跨越模式。螺旋推进模型如图5所示。螺旋推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实施技术跨越的时候,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并对新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由于要遵守科学的原理和市场需求的规律,所以企业引进新的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会提高其技术水平,而是围绕着目标主轴螺旋推进。同时技术跨越离不开管理跨越,为了能够迅速提升技术能力,使技术跨越能够得以顺利实施,企业既需要通过管理技术,通过对技术的管理开辟新的路径,又要组织与合理支配资源从而推动技术跨越的发展。总之,企业技术跨越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会一蹴而就[5]。
图5 螺旋推进式路径模型图
海尔集团的发展正是用螺旋推进式的路径来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的。海尔在1984年开始创建,当时是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企业,只有600多人,销售收人300多万元、亏损147万元[6]。后来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高技术水平的电冰箱生产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于1985年推出了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青岛利勃海尔”。在海尔的成长期,海尔不仅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同时也注重自主创新,认为只有不断的坚持创新,才不会很快的被市场埋没。在这一时期海尔也非常注重产品质量的管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海尔对技术和管理的重视,使得其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后来的进军海外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此模型,我们构建了一个螺旋方程:
其中X和Y分别表示在技术跨越系统中影响技术跨越的制约因素,而Z则表示技术跨越的目标主轴,V0是技术跨越主体跨越前进的速度,α是半径,ω为旋转角速度,t则表示跨越所需时间。通过计算得知当t=2nπ/ω(n为正整数)时,X=α,Y=0,此时旋进速度突变,其方向为α=,大小由变至V0,此时开始直进。所以,我们将t=2π/ω作为一个引进、消化、吸收螺旋推进周期,经过n个螺旋推进周期(n为正整数),2nπ/ω开始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如此周期循环。见图6。
图6 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创新式路径模型图
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是中英工业化道路的对比。18世纪英国由原始资本积累、产业技术革命、资本垄断等历经二百余年实现工业化,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自新中国成立才开始。与英国工业化不同,中国借鉴苏联经济模式及自主制度创新,利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完成以及国家统筹的“一五计划”模式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在几十年内缩小了与英国工业规模和水平的差距。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经济与国家统筹相结合,产业核心不断升级,最终于2005年GDP超过英国,完成了工业化的跨越。
本文对技术跨越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相关案例的认真研究,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和图示着重分析了跟从式、跳跃式、技术轨道变更式、螺旋推进式和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自主创新式等五种具体的技术跨越的路径的模型,并就每一种路径模型用案例佐证。
虽然技术跨越概念的提出,为落后国家或企业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或领先企业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技术跨越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除开各影响因素外,更多地取决于技术跨越路径的选择。技术跨越路径模型的研究则为落后者顺利实施技术跨越提供了理论依据。落后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合理的定位,对其技术跨越的路径做出合适的选择。由于技术跨越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必须和环境动态演化特征相吻合,技术跨越目标才能实现[7],而且技术跨越受众多因素影响,对于可控因素,企业可采取主动创新、引导的方式去降低其对技术跨越的影响;而对于不可控因素,则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躲避。鉴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限以及实际跨越过程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我们前面提出的五种技术跨越路径模型并不是适应于所有的情况,对于技术轨道变迁等特殊情况并没有考虑。所以,关于技术跨越路径的相关问题还需要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1]陈德智.技术跨越研究进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
[2]陈德智,陈香堂.技术跨越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7).
[3]张晶.不同角度的“技术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
[4]张明玉,邬文兵,李曙光.技术跨越战略与案例分析[Z].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北京,2000.
[5]朱国军等.市场与技术耦合视角下企业技术跨越内涵及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
[6]窦伟,吴晓波,孙佳.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国际化与技术跨越—对海尔集团案例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7]吴晓波,陈宗年,曹体杰.技术跨越的环境分析与模式选择—以中国视频监控行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