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应敏
摘 要:“激情引趣”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定方法或手段,通过一些情景或活动来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情景”设计,在授课中要善于“激情引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情引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5-01
“激情引趣”是教师运用一定方法或手段,通过一些情景或活动来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探索问题兴趣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和谐、民主、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好“激情引趣”这一方法呢?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设置“情景”, “情景”是“引趣”的前提和基础。在备课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授课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现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轶闻趣事、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或故事,要把这些与知识点相关的“情景”精心编排,巧妙设置,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教学初中语文《散步》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三代之间的亲情,利用课件播放“妈妈洗脚”这一公益广告,让学生感悟一下亲情,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激发探索兴趣。
其次,教师在授课中要善于“激情引趣”,这是关键环节。这里的“情”,不仅仅是“情景”,更多是“情感和态度”。
一是要结合情景,运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表情、饱满的情感、激情。在教学中教师那美妙和谐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且富有情趣的讲解,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可以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如在教学《眼睛与仿生学》这一科普性的说明文时,直接阐述显然学生无兴趣,若变换一下问学生:“眼睛的功能是什么?是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还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还是……”在学生开心的笑声中进入新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兴趣,把枯燥乏味的说明课变成生动的探索课,让学生在愉悦中就接受了知识。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真情,要动真情,要怀情而教,以自身的情感表现激情。教师的情感表现往往会引起学生共鸣,进而增强学习兴趣,表现出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有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既有追求,亦有批判;既有向往,亦有针砭,既有礼赞,亦有鞭挞。讲授这些内容,教师首先要动情于衷,乃至引发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变化。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兴趣,共同感受。
三是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来激情。设疑多为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而准备。质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高潮时,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得到激发而发现难点问题,进而提出并共同解决。在此设疑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铺路石,教学中可随处设疑。而质疑为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后的升华,这时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学意盎然,何愁学不好。
四是利用活动、游戏激情引趣。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满足学习需求。而安排学生实践活动、课堂小游戏、课堂表演等活动,既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兴趣。如在教学《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时,就网络的利弊这一教学内容很多,且不易说明白。这时让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赛,辩论网络的利弊,学生情趣高涨,争先发言,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学到更多知识。
五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多媒体课件运用要精,出示时机要恰当。多媒体课件主要起辅助作用,课件内容过多就容易泛滥,不仅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过多占用课堂有效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课件所选内容要紧贴授课内容,抓好关键点,既要精炼,又要明了,选择适当时机出示才能起到激情的作用。
总之,“激情引趣”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方法有很多,但要注意过程中的“放”与“收”,既不要放得过多,也不要收的过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