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wh-不定词”功能等值性的新构语义图研究

2012-03-13 04:14
东方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现实性代词界定

吕 公 礼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汉英“wh-不定词”功能等值性的新构语义图研究

吕 公 礼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汉语特殊疑问句、特别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再度成为热点。汉语和英语“wh-不定词”形态差异显著, 但却包含着最大功能等值性和跨语言共性。从“认知性”、“现实性”及“情态性”三维度对汉英语“wh-不定词”进行广义语气分析,使Ha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不定代词”的功能蕴含等级解释力得到更为充分扩展, 也有助于汉语“虚指”等描述性概念上升到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层面。

汉英“wh-不定词”; 语义图; 功能等值性; 广义语气; 非现实性

1. 引言

从历时演化来看,汉语和英语缺少谱系关系,跨语言研究具有特殊语言共性价值,汉语疑问代词 “非疑问用法”和英语 “不定代词”的跨语言比较是认识这种共性价值的重要方向。汉语疑问句的生成语法研究曾对语言共性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 (P136)。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汉语特殊疑问句、特别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再度成为热点。Hap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含汉语)“不定代词”功能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开辟了疑问系统跨语言共性研究的新路,其中确立的语义图[2](P59)对于汉语疑问代词 “非疑问用法”以至汉语疑问系统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认识契机。汉语界关于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早期研究表明,中外学者的认识其实多有相通之处,可谓殊途同归。汉英研究传统的殊途主要因中西语言形态差异形成,而人类语言功能的等值性却决定了不同研究传统背后的趋同,这恰恰是功能类型学语义图和概念空间的基本旨趣。汉英“wh-不定词”①的跨语言比较,在“认知性”、“现实性”及“情态性”三个维度上,使Haspelmath功能蕴含等级语义图上升到广义语气层面,其解释力得到更为充分扩展,汉语界广为接受的“虚指”等分类性描述也可借此融入国际认知功能思想的大流。

2. 功能类型学:英汉“wh-不定词”分类和界定的功能取向

在探索语言共性方面,功能类型学与生成语法具有相似的诉求,但其语言观念和研究思路却大为不同。功能类型学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并非独立于外在功能的自主系统,而以人类信息交流为动因演化形成,语言共性源自人类相同和相似的交流功能[3](P27),即“信息交流动因”[4](P197)。因此,功能类型学致力于从多种语言的跨语言比较中归纳和概括语言的普遍趋势,在语义、语用及语音等因素中寻找“比较的共同标准”[4]。在“wh-不定词”的跨语言研究中,Haspelmath的语义图研究集中体现了功能类型学的基本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Haspelmath认为,语言分析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语言单位的多义性和多功能性。[2](P59)由于学界关于“意义”(sense)(相当于conventional meanings)和“使用意义”(use)(相当于contextual meanings)用法松散,他主张用更一般的“功能”概念来概括。[5]这样,多义性实际上就是多功能性,可用语义图和概念空间来刻画。不过,“wh-不定词”的跨语言比较首先要解决可比性问题,涉及相关范畴的分类和界定标准,包括形式标准、功能标准及形式—功能混合标准。

Haspelmath对“不定代词”(indefinite pronouns)的类型学研究覆盖了包括汉语疑问代词在内的40种语言语料,他首先列出西方语法传统中的五种分类:①personal pronouns;②demonstrative pronouns;③relative pronouns;④interrogative pronouns; ⑤indefinite pronouns。[2](P11)按照Haspelmath的观点,“不定代词”的定义有三类标准:形式标准、功能标准及形式—功能混合标准。纯形式界定的问题在于,很多语言难以找到跨语言条件下的结构共性特征。纯功能界定的问题是(功能)内容过于杂乱。Haspelmath认为,没有一种标准是完美的,因而主张用形式—功能混合标准来界定“不定代词”。[2](P9)他认为,“不定代词”本身包含了形式和功能成分,在形式上为语法成分,“不定性”(indefiniteness)表达不确定指称(indefinite reference)的功能。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Haspelmath提出了“不定代词”的狭义界定,区分了三个英语“不定代词”系列:[2](P12)

(i) some-系列,包括someone,something,somewhere等;

(ii) any-系列,包括anyone,anything,anywhere等;

(iii) no-系列,包括no one,nothing,nowhere等。

回顾汉语界关于指代词和疑问代词的早期分类和界定,我们可以发现相似的问题和功能取向。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参照西方学者Curme的代词分类,提出汉语代词的七分法:①人称代词;②无定代词;③复指代词;④交互代词;⑤被饰代词;⑥指示代词;⑦疑问代词。在“无定代词”之下,王力又列举了叶斯帕森和Curme的分类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语里可认为无定代词的并不多,只有‘人’‘人家’‘别’‘别人’‘大家’‘某’等之类”。尽管如此,王力提出和讨论了“疑问代词的特别用途”[6](PP277-279),相关分类和界定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沿用下来。显然,王力首先参照西方语言进行形式分类和界定,然后作出形式和功能混合分类和界定。纯粹形式标准难以贯彻到底,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与西方语言形式差异较大。王力用“特殊用途”来概括,就在于汉语疑问代词与其“特别用途”共用相同的形式,所谓“用途”显然就是功能类型学所说的功能标准。从王力的讨论来看,他所说的“特别用途”实际上与Curme所说的英语的“无定代词”(包括somebody,something,anybody,nobody等)基本对等。

吕叔湘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工作是近代汉语指代词最为系统的研究。吕叔湘在“指代词”的大类下界定和描述疑问代词及用法。他认为,汉语的“指代词”可分为四个小类:①人称代词;②定指指代词(这、那等);③不定指指代词;④其他指别词。其中“不定指指代词”除“谁”、“什么”外,由“哪”、“多、怎么”单独或加其他成分构成,多用于疑问,也可以用于虚指或泛指。[7](P476)可以看出,吕叔湘的分类和界定有不同之处,但思路仍是从形式—功能混合标准出发,然后回归功能(即疑问、虚指和任指),其中的原因与王力的分类相同。

张尹琼认为,汉语界关于疑问代词和指代词的分类方法其实是“殊途同归”。[8]我们认为,“殊途同归”实质上是归于功能的相似性。Haspelmath的考察表明,世界多数语言中的“不定代词”源于疑问代词,而不是相反。[2](P25)汉语界关于疑问代词和不定代词分类的分歧,其根源在于没有注意到,多功能性表现在共时平面,却是历时演化的产物。王力曾认为,汉语中属于无定代词的不多,这似乎留下一个空白,即汉语是如何表达英语中“不定代词”表达的类似意义的。不过,他归纳出的四种“特别用途”,其实都参照了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对应形式。显然,王力用“特别用途”来填补汉语不定指代词的“空白”,其动因和依据便是两种语言相关范畴的功能等值性。

吕叔湘把汉语的疑问、虚指、泛指(任指)统归于“不定指指代词”,[7](P476)从另一角度说明,王力所说的“疑问代词的特别用途”与Haspelmath界定的“不定代词”意义是一致的。赵世开关于英汉疑问代词的比较提供了很多英汉对等语例验证。[9]虽然Haspelmath主张在形式—功能混合基础上界定“不定代词”,但由于汉语缺少英语等西方语言语法形式标记,功能自然成为主要界定标准。不过,同样基于功能标准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后来把反问和感叹等用法都包括进来,显然超出了“指代”范畴。这里我们把吕叔湘[7]和Haspelmath[2](P12)的相关界定和分类对应起来,得到表-1对等关系。

表-1 英汉“wh-不定词”形式和句法环境类型对比

图-2 英语不定代词语义图[2](P65)

图-3 汉语不定代词语义图[2](P75)

上述共时层面的比较表明,汉英语的谱系联系虽然较远,其不定代词在功能上却显示出很大等值性,这是两种语言疑问系统及其衍生形态的可比性所在。现代功能类型学语义图和概念空间理论从历时演化意义上为两种语言“wh-不定词”的跨语言共性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3. 英汉“wh-不定词”功能等值性的语义图分析

3.1 功能领域与语义图方法

按照功能类型学的基本观念,汉英语言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需求,这是两种语言中“wh-不定词”比较研究的前提。Haspelmath认为,多功能性是语法素(范畴)的基本特征,而这种特征源于他们之间的相似性。[5]Ha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不定代词”功能的基本假设是,在多样性背后存在相似的功能区别。在100种语言大取样和40种语言小取样基础上,Haspelmath确立了9中功能,它们按相似性联系构成以下蕴含图:[2](P64)

按照Haspelmath的观点,不同语言中“不定代词”的差别在于它们在上述蕴含图中覆盖的功能区域不同。Haspelmath绘制的英语和汉语“不定代词”语义图列举如下:

图-1 不定代词功能蕴含图[2](P4)

为了更好的理解语义图的意义和局限性,并为后面的改进做好准备,我们结合英汉语例对9种功能说明如下,其中的功能意义以Croft 解释[4]为参照。

① Specific known: 所指确定,为说话人所知;

(5)Masha met with someone near the university.[4]

(6) You ren da dianhua le. (有人打电话了。) (Haspelmath1997)[2](P308)

② Specific unknown: 所指确定,但不为说话人和听话人所知;

(7) I heard something,but I couldn’t tell what kind of sound it was.[2](P2)

(8)这支圆珠笔不是我的,一定是谁邋得这儿的。[9]

③ Irrealis non-specific: 无确定所指,所指存在于非现实之中;

(9) Please try somewhere else.[2](P2)

(10) 找个谁来帮帮你。(Find someone to help you.)[9]

④ (Polar)question: 所指不确定,处在极化问句的范围;

(11) Did anybody tell you anything about it?[2] (P2)

(12) 你听见什么话了吗?(加了“吗”,其中疑问词为无定指指称)[7](P98)

⑤ Conditional protasis: 所指不确定,处在条件句前件中;

(13)If you see anything,tell me immediately.[2] (P2)

(14)有什么难为你,有我呢。[6](P231)

⑥ Indirect negation: 所指不确定,处在否定句内含的小句中;

(15)I don’t think anybody knows the answer.[2] (P2)

⑦ Direct negation: 所指不确定,处在同一小句否定范围;

(16)Nobody knows the answer.[2] (P2)

(17)他谁的话都不信。[9] [10]

⑧ Comparative (standard of comparison): 所指不确定,处在比较结构参照标准中;

(18) In Freiburg the weather is nicer than anywhere in Germany.[2] (P2)

(19)他比谁都∕也跑得快。

⑨ Free choice: 所指不确定,处在可自由选定的语境下,选择不影响话语的真值。

(20)Anybody can solve the simple problem.[2] (P2)

(21)谁都懂得这个道理。[8]

以上语例说明显示,Haspelmath语义图中的功能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相应的功能分布,显示出较大的普遍意义。不过,Haspelmath也承认其研究涉及的汉语语料有限。[2] (P308)因此,他绘制的汉语“不定代词”的语义图难免存在疏漏。例如,他认为功能①在汉语中用类指名词来表现,他所用语句为“You ren da dianhua le ”(有人打电话了)。[2](P308)实际上,类指名词“人”的用法有更细微的句法条件。例如,在句首位置,“人”需要和“有”一起使用表达相应的功能。而且汉语中也有用疑问代词表达功能①的例子:

(22) 有谁来看你来着。(There was someone who came to see you.)[10] [9]不过,本文重点探讨两种语言“wh-不定词”的共性,具体的差异拟另外撰文详细分析。

3.2 语义图的局限性及三维度分析

语义图自提出以来备受功能类型学者的关注,在各种语法现象研究中日益显示出很强的解释力,并已成为功能类型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模式。[4](P133)不过,Haspelmath的“不定代词”语义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语言事实方面,语义图还没有完全覆盖和充分解释所有相关语料类型。例如,英语中的-ever系列(whoever,whatever等)和no matter (no matter who,no matter what等)系列等所谓边缘功能并不在语义图的覆盖之中[2](P65)。同样,汉语中的“不管…”、“无论…”及“任凭…”等也未得到解释。Haspelmath 基本结论是,世界语言中的“不定代词”普遍源于疑问代词,英语-ever系列中包含的wh-成分也说明了这种渊源关系。而Haspelmath为“不定代词”确定了四种源结构(其中<表示源于)[2](PP130-141):

(i) The “dunno” (who) type < some-系列;

(ii) The “want / please” (what) type < any- 系列;

(iii) The “it may be” (who) type < wh- ever 系列;

(iv) The “no matter” (who) type < no matter wh-系列。

其中,结构(iii) 和(iv)对应的就是上述两种系列。从这个角度看,Haspelmath的语义图和源结构并不一致。Leuschner[11]的研究表明,-ever和no matter系列是疑问句语法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被排除在语义图之外是没有道理的。按照Leuschner的观点,它们用来引导让步条件句(concessive conditionals)。例如:

(23) Whatever / no matter what I say to them,I can’t keep them quiet.

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自由选择意义,Haspelmath的语义图通过增加功能⑩ (让步条件)修正如下(相关的功能意义在下文讨论):

我们再来考察语义图关于功能特征的界定。功能①和②的核心特征是“特定性”(specificity),显示说话人关于指代对象(referent)的认知状态,而功能③在此基础上包含了另一特征“现实性”(realis或irrealis)。从名称来看,功能④到⑨实际上是“不定代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这与前3 种功能体现的特征并不一致。换言之,在Haspelmath语义图中,功能并没有按前后贯通的标准来界定。从3.1中的9种功能和语例说明来看,“指代性”为所有形式共有,不定代词的指代性质可能由此决定。说话人认知状态在Haspelmath蕴含图前3个功能中标明,而在其余功能中没有标明。不过,从相关的句法环境反推得知,它们同样具有“不知”特征。上表中最值得关注的是“wh-不定词”出现的环境。按照Haspelmath的界定,一个语法范畴的多种功能构成语义图,其前提是它们的相似性。[5]而问题在于,Haspelmath确定的相关环境条件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它们仅根据“指代性”显然难以充分解释。例如,在条件句和否定句中,所指为假设性或被否定的对象,指代其实并不存在。换言之,Haspelmath并没有充分说明相关环境条件呈现的多样性背后的相似性基础。再比如,祈使句、条件句及疑问句的相似性是什么,Haspelmath的语义图并没有解释。考虑到前三种功能出现的语句环境为陈述句(肯定)和祈使句,结合吕叔湘的有关分类,通过对3.1所列界定和阐释包含的特征的解析,我们提出以下概括(特征用±表示):

表-2 “wh-不定词”功能特征表

从该表可以看出,指代性是所有用法的共同特征,也是“wh-不定词”成为“指代词”的根本特征。它们的差异则表现在:所指(referent)相对于说话人的“认知性”(知、不知或一定程度的知,如测度);语句环境决定的所指的“现实性”(现实存在或非现实存在,即说话人虚拟或假设);说话人关于所指表现出来的态度或情感(相关、关切或无关紧要等);几种维度的综合功能意义。

3.3 “Wh-不定词”的广义语气及“非现实性”维度

从表-2来看,“wh-不定词”环境条件的共性实际上可用广义的语气[12](PP461-463)来概括。在过去数十年中,“非现实” (irrealis)范畴一直是功能类型学的热门话题,“现实性”(status of realis)也被视为是广义语气的核心特征。[13,14,15,16]但“现实性”与“wh-不定词”的内在联系仍是未知领域。本文认为,“wh-不定词”在一定句法环境中的出现,无疑会受到语气的制约,从而体现出“现实性”特征。换言之,“现实”(realis) —“非现实”(irrealis)是“wh-不定词”出现环境的核心特征。如果说“认知性”是“wh-不定词”功能的基础维度,那么“现实性” 显然是另一重要维度。根据Plungian的原型分析方法[16],表-2所列语气环境均具有“非现实性”(irrealis)特征,而“wh-不定词”蕴含图中的功能排列基本上体现了“现实性”从较现实到非现实(从左向右)变化的分布趋势:

图-5 不定代词功能蕴含图“现实性”语气分布

值得指出的是,吕叔湘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语气与“wh-不定词”的联系,他在“语意”(广义语气之一类)时就有“实说”与“虚说”的区别。[17](P258)在“语气”(狭义)中把疑问语气分为肯定性(测度)、中性(询问)和否定性(反诘)。他指出,测度和拟议的语气介于直陈和询问之间,表示将信将疑,句中往往有表示测度的词语,如大概、别是、只怕等。[17](P297-298)而他所举语例中就有“wh-不定词”用法:

(26)你大概没怎么推辞罢?

(27) 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他出去教训一场罢。

吕叔湘在论述指代词虚指用法时指出,肯定句里有虚指的“什么”往往兼有想必、一定、恐怕、也许等表示测度的词语,或者有像是、仿佛、只当,乃至听说、说是等等让话说得不太靠实的词语。以下为他所举语例:[7](P162)

(28)想必说我些什么。

(29) 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才这么个样。

(30) 东哄人,西骗人,就像我做下什么亏心事,单怕人知道。

(31)总仿佛缺了点什么。

如果说语气主要表现为句法形态(如陈述、疑问、祈使、否定、虚拟等),那么上述结构显然是有关语句“非现实性”意义的词汇化映照。“现实性”维度加深了我们对“wh-不定词”“不定性”的认识:即“不定性”除了认知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之外,还包含“现实性—非现实性”的分布。这对于认识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指代意义具有特殊价值。长期以来,汉语界一直用“虚指”来描述“非疑问用法”。由于“虚”与“实”相对,“虚指”之说显然有其道理。不过,这种“虚”仅靠“认知性”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需要在“认知性”和“现实性”两个维度上来认识。汉语界所说的“虚指”实际上包含两个维度的意义:说话人关于所指的“认知状态”(知还是不知)和所指的“现实性”(现实还是非现实)。吕叔湘在论述无定指代词时指出,无定指称的用途有二,表不论的可称为“任指”,表不知的可称为“虚指”。[17](P182)其他学者如丁声树[18] (P166)和朱德熙[19](P93)关于“虚指”的说法虽然都包含“不知”内容,但都比较模糊。 这可能是没有严格区别“认知性”与“现实性”范畴的缘故。显然,“认知”意义上的“虚指”可以概括前三种功能,但用来描述其他功能过于勉强。条件句前件本身带有明显的假设特征,而处在否定范围的指代的所指并不存在,显然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非现实状态。

图-6 “虚指”的二维描述

需要指出的是,认知语法的创始人Langacker[20](P295)在论述英语any的句法分布时提到了疑问、否定、条件等,而且用虚构性(fictivity)来加以描述,其更大的范畴是虚拟性(virtuality)。这从另一种角度表明,汉语界长期以来所说的“虚指”,其实质就是认知和功能,也许由于分类描写传统的惯性,这类概念一直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

至于功能⑩显然已超越了纯假设意义,而更靠近情感和意愿层面(如Haspelmath句法源型中的want 和please所示)。Trotta[21](P94)汇总了英语疑问句允准词,其中的“关切”词 (concern,care,mind等)从主句谓语词的角度也支持了上述层面,Leuschner (1998)甚至用“无关条件句”(irrelevance conditionals)和“冷漠条件句”(clause of indifference)[11]之类颇具情感色彩的词语来描述让步从句。实际上,汉语中的“不管”和“无论”显然是这种情感意义的词汇化映照。虽然它们为连词,但很可能是实词“管”和“论”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

[1] 程工.语言共性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Haspelmath,M. Definite Pronoun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7.

[3] Givón,Talmy. Bio-linguistics The Santa Barbara lectures[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4] Croft,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2nd 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 Haspelmath,M. “The Geometry of Grammatical Meaning: Semantic Maps and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A]In Tomasello,Michael (ed.).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vol.2. [C]. Mahwah,NJ: Erlbaum,2003.

[6]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7]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 张尹琼.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 上海:复旦大学,2005.

[9] 赵世开. 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M].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

[10]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节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

[11] Leuschner,T. At the bounda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What interrogatives are doing in concessive conditionals[A]. In AG Ramat & PJ Hopper (eds),The Limits of 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8.

[12] 叶斯柏森,奥托.语法哲学[M].何勇等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13] Bybee,L.“Irrealis”as a Grammatical Category[J].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998,4(2).

[14] Givón, Talmy. Irrealis and Subjuctive[J]. Studies in Language,1994,18.

[15] Palmer, F. R. Mood and Modality (2nd ed)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 Plugian, V. Irrealis and modality in Russian and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A]. In B Hansen and P. Karlik (eds) Modality in Slavic languages: new perspectives[C]. Müchun: Sagner Verlag, 2005.

[17]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9]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 Langacker, W. R.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8.

[21] Trotta, J. Wh-clauses in English: Aspects of Theory and Description[M[.Amsterdam: Rodopi B. V.,2000.

责任编辑:冯济平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f “wh- indefint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 Reconstructed Semantic Map Approach

LÜ Gong-li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The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wh-indefinites” in Chinese has provoked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noninterrogative use” of interrogative words,a very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research tradition of Chinese grammar. The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marcation by Chinese linguists in the earlier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functional-typological studies recently done by Haspelmath of indefinite pronouns in English are shown to exhibit maximal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crosslinguistic universality between “wh-indefinites” in the two genetically unrelated languages. In an attempt to resolve the inconsistence and inadequacy of Hapelmath’s semantic map in its explanations of “wh-indefinites” in the two languages,the paper proposes a reconstructed semantic map model,in which functions are defined in a broad sense of moods consisting of three dimensions: cognitive,realis,and attitudinal statuses. The reconstructed model is shown to be more adequate in incorporating ideas as fictive reference in the Chinese linguistic tradition,which is not covered in Haspelmath’s study of indefinite pronouns in languages of the world.

wh-indefinit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emantic map; functional equivalence; generalized mood; irrealis

H0

A

1005-7110(2012)01-0040-07

2011-10-2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英汉疑问系统的功能语言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9CWXZ27)阶段性成果。

吕公礼(1958-),男,陕西扶风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语言学、中西语言文化比较、认知语言学和功能类型学研究。

①汉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和西方语言中的“不定代词”内在关系和异同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鉴于两者都从疑问词演化而来,也为了讨论和行文方便,本文统一使用“wh-不定词”(wh-indefinites)。

猜你喜欢
现实性代词界定
代词(一)
代词(二)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