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君
(北京大学,北京 100000)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道路绿地的景观质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形象和环境,是反映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道路绿地现状,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的设计原则和手法,旨在为今后的景观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框架和设计依据。
建国之初,我国即有一些大中型城市或是城市中心区开始有计划的进行道路树种的种植,形成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并且开始在道路绿化中使用绿篱作为隔离。20世纪70年代末,部分城市初次尝试在道路隔离带里建设花坛式绿带以增加绿地的观赏性和层次感。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各大城市都把道路绿化作为实现建设城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主要城市道路开始更换树种,追求树形、树姿。90年代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出现强调俯视效果以构图为主的设计,即高大的乔木作为绿地背景或中心点,草坪为底色,配合以整形修剪的花灌木和绿篱组成绿化图案,城市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中心绿地布置由绿篱和花灌木组成的图案。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开始强调季相变化和生态效应。
近些年,随着“城市热岛效应”概念的深入人心和PM2.5的监测系统的试点运行,全国各城市已逐步将道路绿地建设的重点由单纯美化、绿化转向道路的绿荫覆盖率、植物的配置比例,种植的厚度和层次等功能性、生态性的综合需求。
笔者通过日常的工作调研以及平时的观察,发现目前北京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的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的园林景观形象。
2.1.1 八达岭高速
此路段调查范围是西三旗桥至小营桥的主辅路隔离带,宽度20 m~30 m;小营桥至上清桥段主要是桥帮绿化,宽度较窄,在2 m~5 m。作为北京市城区至八达岭的重要连接线,绿化景观效果不佳,绿量不足,没有特色。隔离带中仅种植了稀疏的常绿树,缺乏立体效果和层次,没有发挥道路隔离带相应的功能和景观(见图1)。
2.1.2 中关村大街
中关村大街北起北京大学东门北侧,南至白石桥,道路总长度6 500 m。
随着中关村核心区的建设,中关村大街周边建筑和道路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道路两侧的绿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绿化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景观需求,这种不足的具体表现为:
1)因新建筑、公共设施增多,原有道路的扩建和新道路的修建,建筑和道路的开口增多,使得原有道路两侧绿地破坏严重,失去了完整性,绿量不足(见图2)。
图1 八达岭高速隔离带
图2 中关村大街(一)
2)前期绿化种植的落叶乔木经过10年的生长,已经具有一定的冠幅,形成了遮荫效果,而前期的绿化中大量不具有耐荫性的常绿树、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种植在落叶乔木下,从而致使下层植物出现了长势不佳或死亡的状况,致使沿线绿化景观缺乏一定的层次,尤其是下层植物缺少(见图3)。
3)部分绿地内现状植物已经到达生长年限,生长状况不佳。4)局部地块绿量不足,草坪大,树木规格小。
2.1.3 西四环
1)沙窝桥。桥区绿化厚度不足,没有特色。常绿乔木零散,缺乏色彩、立体效果和层次。局部护坡以及桥底极荫处黄土裸露,整体桥区绿化效果不佳(见图4)。
图3 中关村大街(二)
图4 沙窝桥区绿化现状
2)定慧桥。桥区绿量不足,部分地块过于空旷。绿地景观过于单一,缺乏立体效果和层次。地块特色不明显。局部地块黄土裸露或土壤质量达不到种植要求(见图5)。
3)四季青桥。桥区绿地局部单薄、绿化种植品种单一,缺乏特色。
4)四海桥。四海桥东侧地块目前绿化效果良好。而北侧和西侧绿化景观效果不佳,缺少桥区绿化的整体风格。植株稀疏、绿量不足,缺乏特色。桥区植物层次单薄,组团尺度与桥区尺度不协调,四季植物景观不突出(见图6)。
图5 定慧桥区绿化现状
图6 四海桥区绿化现状
从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城市道路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宽度、面积、周边环境等立地条件的限制,以及设计施工、后期养护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城市道路绿化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绿量不足、植物层次不够丰富,碳汇量低;
2)重点地区绿化、节点特色不突出,缺乏标示性;
3)设计形式单调,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4)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缺少新优植物品种的应用;
5)缺少常绿树,冬季效果不佳;边角绿地绿化不到位;
6)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
通过调查分析及多年的景观设计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以下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原则应是设计之重,同时推荐部分适宜道路立地条件的高景观价值的植物品种以供参考。
2.3.1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功能优先。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兼顾考虑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感及舒适性。针对驾驶员的需求,主要是保证安全,既要考虑快速行车时的视距要求,又要确保道路路口视线的通透性。行人主要考虑道路遮荫和降噪除尘所带来舒适性的同时,也要避免使用易产生污染物或对人体有害的植物品种。
2)丰富层次,加大绿量。过分强调形式和美感而不注重绿地质量的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对生态和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应多运用乔、灌、草、地被复层种植形式,增加道路绿量,注重配置比例和品种的选择,以增加绿地的生态效益。一些绿地面积较为局促的道路或是立交桥要做到见缝插绿、垂直增绿。
3)突出地域,表现特色。要突出地域特征以及立地特点,多种植可以体现当地环境、历史的特色树种。
4)强调节点,精细配置。在一些重要的路口节点可以采用软硬结合的手法进行植物配置,体现绿化效果,形成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增强路口的标示性。
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城市道路绿地依附于道路结构,因此植物在栽植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的地上、地下物,将原有建筑,市政管线、地形地貌、植物等各因素都纳入考量范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以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2.3.2 道路绿化植被选择原则
1)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绿地中主要作为行道树、背景树和点景树(孤植、丛植等)运用,主要功能为构成绿地林冠线、增加绿荫的覆盖率,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株形优美整齐,观赏价值高,有浓荫,叶色随季节变化,冬季可观树形、枝干等,如银红槭、千头椿等;b.树木寿命较长,生长迅速,花、果、枝无毒无害无飞毛,如白蜡、西府海棠、桧柏等;c.繁殖容易,在本地区已通过试点实地栽植,大树移植后易成活及恢复,如银白槭等;d.植株强健,病虫害少,有抗污染、烟尘的能力,养护管理费用低廉,如暴马丁香等。
2)灌木的选择。
灌木主要应用于乔木下层种植或大面积绿地边缘,可以丰富植物层次、遮挡视线、丰富植物群落的观赏效果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株形优美,树形饱满、花期较长,花多且显著,如榆叶梅、碧桃等;b.植株无刺无毒,萌蘖能力强,耐修剪,可人工控制树形和高矮,如锦带、棣棠等;c.繁殖容易,便于管理,能耐干旱瘠薄,如大叶黄杨、丁香、金银木等;d.在立地条件较荫的情况下,选择耐荫树种如棣棠、天目琼花等。
3)地被植物的选择。
地被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常绿和落叶木本地被、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宿根花卉、藤本植物、草坪。选择时应注重植株的生长速度、覆盖面积、繁殖能力等;易于管理,抗性强,耐践踏。主要有华北鳞毛蕨、沙地柏、平枝枸子、二月兰、玉簪、萱草类、五叶地锦、凌霄、蛇莓、白三叶草、丹麦草、野牛草等。
城市环境和道路景观直接影响城市的第一印象。道路因其较高的使用频次而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简·雅各布(Jane Jacobs)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到:“街道有生机,城市也就有生机;反之,如果街道沉闷,城市也显得沉闷”。因此合理设计、建造道路绿地景观,并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1] 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66-304.
[2] [日]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陆 伟,雷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李嘉乐.李嘉乐风景园林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 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1):43-45.
[5] 王毅娟,郭燕萍.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与生态环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0(4):75-78.
[6] 陈晓彤,倪兵华.街道景观的“绿色”革命[J].中国园林,2009,25(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