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建
运动员是一种青春性职业,一般能够持续到30岁左右。在役运动员的生计资本基本上维系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上,其主要资产是竞技能力,主要活动是围绕着训练和比赛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经过巅峰期进入保持期后,身体能力逐渐衰退,运动员不得不退出竞技体育行业而面临重新就业问题。但是,运动员一旦退役,也就失去了劳动的对象、工作的场所,也必然失去职业劳动带来的收益,退役使运动员的生计问题变得困难。
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退役运动员安置受阻,运动员难就业的现实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首先,降低社会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态度,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其次,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给在役运动员造成了极大的负面阴影,影响队伍的稳定;再次,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使有限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经费雪上加霜,影响运动队的发展。
综上可见,再就业无疑成为退役运动员生计的核心问题,也成为制约体育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而运动员能否成功再就业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再就业资本、再就业资本的存量有多大、获得的再就业资本是否具备资本功能,本研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状入手,通过对运动员再就业资本的获得与资本功能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运动员再就业风险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资本为研究对象,并以辽宁、江苏、广东、四川、河北和吉林等6省的1 048名退役优秀运动员和部分在编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本研究查阅了有关风险投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运动训练理论等方面相关的文献、著作。主要文献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超星数字图书馆(www.Ssreader.com)、互联网相关权威网站、中国体育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
2.2.2 问卷调查
2.2.2.1 调查对象
运动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是现行体制的必然产物。由于不同省份的运动员都是在同一体制下开始和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其经历和境遇有一定的共性。因此,通过选取6省1 048名省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别隶属于体能类、表现类、球类和格斗类4个项群,20个项目(表1)。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现状、再就业资本获得情况和再就业资本功能等方面。2.2.2.2 问卷的实施与统计
问卷是在查阅文献、两轮专家审议、试验性填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正而成的,发放问卷前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进行了检验(表2)。结果表明,内容和结构均有效,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者的情况。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通过相关项目的教练员来协助实施,共发放1 200份问卷,回收1 1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1 048份。问卷的信度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两次问卷正确重复率达89.4%,表明问卷具有可信度。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相关题目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的过程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操作。
表1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项目分布情况一览表
表2 本研究专家问卷效度检验结果一览表
2.2.3 个案研究
本研究的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竞技体育领域内比较典型的风险事件的描述和解释,试图揭示运动员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形成过程,个案素材的获取主要通过作者访谈和官方媒体对一些典型事件的报道获得。
3.1 运动员再就业的必要性
在短暂的职业生涯中,运动员凭借竞技能力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竞技能力的逐渐衰退,他们不得不退出竞技舞台,重新面临就业。本研究从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变化和生命周期消费两方面论证运动员再就业的必要性。
3.1.1 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与再就业
运动员多年的职业生涯大部分发生在青年时代。依据竞技能力的形成规律,相对短暂的职业生涯可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10]。从产品生产的角度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寿命周期也像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具有开发期、成长期、颠峰期和衰退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的价值也差异显著(图1)[6]。
图1 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变化示意图
图1显示,从A点开始,运动员的人力资本价值是随着生命周期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当到达巅峰期C~D阶段后,运动员完全进入竞技体育市场,在比赛中不断创造优异成绩,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E点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临界点,到达该点时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即将丧失,运动员此后只能凭借自身在前一阶段获得的资本(运动成绩及无形资产)创造社会价值。此时对于运动员来说,失去了竞技体育这个支点,必须选择退役,要想实现做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于社会的价值,就必须进行再就业。
3.1.2 运动员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再就业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为追求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用的最大化,通过在工作期间进行正储蓄和退休后负储蓄(提取储蓄)来实现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平滑消费。运动员在短暂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凭借竞技能力资本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正储蓄过程。对于不就业或就不了业的退役运动员而言,退役后是一个负储蓄过程。正储蓄和负储蓄过程构成了运动员生命周期消费的全过程。
图2显示,从开发期、成长期到巅峰期运动员财富积累不断增加,其中,巅峰期阶段财富增长速度最快,进入衰退期后财富积累缓慢,这样往往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再加上运动员是青春性职业,工作时间很短,导致正储蓄较少;退役后无收入,较早进入负储蓄状态。这样,运动员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水平就会非常低。为尽量增加正储蓄,运动员有必要在退役后寻求新的工作。事实上,绝大多数运动员从业过程中没有多大的经济储蓄,运动员如果不就业就无法生存。
图2 职业运动员生命周期及终身收入、消费、储蓄示意图
3.2 运动员再就业的现状
3.2.1 再就业的数量不高
近年来,我国运动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2005—2008年我国6省省队运动员待安置情况看,待安置运动员占在队人数的比例平均为42.7%(表3)。数据显示,全国在训运动员33 294名,正式在编的仅17 444名,而以试训、集训等名义在训的运动员达15 850人。截至2009年7月,全国累计已停训待就业退役运动员4 343人,而2010年预计新增退役人数2 193名,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未及时就业[15]。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如不尽快解决,运动员的自身生计和优秀运动队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表3 2005—2008年本研究6省省队运动员待就业基本情况统计一览表
3.2.2 再就业的行业单调
本研究对2005—2008年6省1 048名省队退役运动员去向的调查结果如下(表4)。
表4显示,除了上大学读书的496人占总就业人数近50%以外,从事与体育相关工作的人数排在第2位,占总就业人数的21.88%,主要的职业包括教练、体育管理者、体育教师和群众体育工作人员;排在第3位的是从商,占总就业人数的17.46%,其中,从商群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经营的是与体育关系十分密切的项目;从事非体育类工作的人数只有46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39%;另外,部分运动员凭借自己的竞技能力资本选择出国继续从事运动职业或教练员职业,占总人数的5.34%。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运动员就业的领域基本上是与体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表现为就业的领域不够宽,从接纳退役运动员的数量来看,接纳能力也十分有限。
表4 2005—2008年本研究6省省队退役运动员去向统计一览表 (n=1 048)
3.2.3 再就业的形式单一
我国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形式分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两种,直接就业又通过组织分配、自谋职业及其他渠道等途径来实现,而间接就业主要是指先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就业。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间接就业的比重明显增加,间接就业人数为49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7.33%。直接就业中,自主就业的人数明显超过了组织安排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8.02%和14.65%(表5)。数据显示,我国优秀退役运动员通过上大学深造这种间接就业形式成为主流形式,这种上大学深造的目的就是获得自主就业的专业性文化知识资本,从而增加自主就业的资本存量,是为成功实现自主就业所做的铺垫。
表5 2005—2008年本研究6省省队运动员退役再就业形式统计一览表 (n=1 048)
3.2.4 再就业的质量低下
3.2.4.1 直接就业质量低下
竞技能力作为运动员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核心,只能在训练和比赛这个独特的劳动力市场上才具有经济价值,一般品级的运动员人力资本(部分项目的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除外)离开了这个市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随之消失。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行业界限越来越清晰的今天,运动员想凭借以竞技能力为核心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融入社会,其难度不言而喻。退役运动员要想成功再就业必须拥有一定文化知识资本,以及除专用性人力资本以外的技能资本。
3.2.4.2 就业准备的质量低下
教育本身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和不可逆性,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前一层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后一层次的教育成本和产出。受教育者在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前必须接受该层次教育的适应性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多通过政策的保护。众所周知,运动员的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教育几乎是一种非正规教育,运动员无论是对基础性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没有达到正规教育在该阶段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走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其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组数据来证实:
表6对32名任课教师对运动员学习能力与本科学习要求的适应性评价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6.7%的教师认为,运动员无论从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还是学习行为方面都表现出不适应或很不适应。
表6 授课教师对沈阳体育学院在读优秀运动员学习能力与本科学习要求的适应性评价结果统计一览表(n=32)
表7是对沈阳体育学院在读优秀运动员学习效果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8门必修课程的考试成绩。结果表明,8门课程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比例为2.79%,成绩在75~84分之间的学生比例为5.85%,成绩在60~74分之间的学生比例为32.64%,不及格的学生比例高达58.72%,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表7 沈阳体育学院在读优秀运动员学习效果统计一览表 (n=263)
3.3 运动员再就业所需资本及功能性分析
3.3.1 运动员再就业所需要的资本
就业是一种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包括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就业行为的形式合理性表现在就业资本的计算及计算程度上,就业行为的实质合理性是一种理性原则[8],这种理性原则是一种个人理性。在制度变迁框架中,个人行为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个人成本最小,收益最大。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理性,经济理性会引导人们首先对自己拥有的就业资本进行估算,然后选择就业机会,经济理性还引导人们不断对就业资本进行投资,提高就业资本的占有率,因为资本掌握越多,控制力越强,就业自主权利越大。就运动员群体而言,再就业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技能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群体形象资本。
3.3.1.1 人力资本
按照人力资本发挥作用范围的不同,通常将人力资本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本可以在提供培训以外的行业或领域发挥同样的作用,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则只能在提供培训的行业或领域发挥作用。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个人都是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综合体,个人人力资本的存量是影响个人就业与收入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的通用性和专用性是相对的,极端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是极少的。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基本都是二者的结合,只是专用性的程度不同。但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非常强,可以说是几乎具有完全的专用性。一旦退役,除极少数人可以经过学习从事本专项教练职业及与专项相关的管理工作外,其他绝大多数运动员的体育技能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场所,不能再给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因此,对于运动员群体的再就业而言,专用性人力资本和通用性人力资本同等重要,二者的存量和质量以及二者在再就业过程中的作用都直接影响再就业的质量。
3.3.1.2 技能资本
技能资本是指投资者经过某种培训获得的能够为后续生活带来收益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质上,运动员人力资本也是通过培训形成的,但是这种资本的形成和显效是发生在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选择到退役前阶段。由于运动员人力资本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极强的专用性,运动员在结束自己职业生涯后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作用也会逐渐消失(除了极少数奥运冠军凭借竞技能力资本带来的无形资产继续获得收益外),运动员必须重新获得生存的技能。因此,本研究所指的运动员技能资本是指运动员在退役与择业的过渡期获得的技能。
技能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技能成为稀缺性,而技能成为稀缺性要具备3个必备条件:首先,要求有一种特殊天赋,在人群中是自然稀缺;其次,进入这种技能所需的培训必须通过严格考核,创造一种人为稀缺;再次,必须建立一种资格体系,禁止未取得资格的人受雇使用这种技能[7]。其中,第2条途径是从业资格,第3条是执业资格,这两者构成了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技能成为稀缺性的主要途径[3]。
技能资本作为运动员专用性人力资本即将失效的一种续接资本,对运动员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1.3 社会资本
詹姆斯·科尔曼则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资本,他指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15]”,包括信任、规范、网络等。普特南将社会关系资本定义为: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5]。在普特南看来,社会资本是作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形式。目前,学者们都比较认同普特南的定义。
从以上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本质之一就是它首先是一种资源。通过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可以为使用者,即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带来利益。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关系总是以一种带着某种降低风险的功能出现,有时甚至可以替代某些可识别的就业资本,具有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可识别性,因为,一些客观的可识别性特征由于市场不规范以及短时间无法鉴别其真实性而无法得到保障和强化。社会资本在运动员再就业过程中主要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提供辅助和支撑。
3.3.1.4 群体形象
群体形象作为一种就业资本,来源于就业者所属群体。符号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受到周围环境(包括所属群体)的影响,周围人也同样通过一个人所属群体来认识他,群体形象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同时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9]。通俗地说,个人所在的各种群体不断地培育自我,群体造就了自我,自我也同样影响群体,群体形象最终会影响就业资本的实际利润。
运动员群体形象是竞技体育向社会展示的窗口,是竞技体育博得社会对自身支持与参与的根本性要素。运动员群体形象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社会印象,就是社会公众对运动员群体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认知后形成的关于运动员群体特征的总体印象、普遍看法或评价。运动员群体形象是在训练、竞赛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塑造和凝炼出来的,具有形成过程漫长、一旦形成较难改变等特点。群体形象在再就业过程中以“标签功能”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3.2 运动员再就业资本的获得及资本功能分析
3.3.2.1 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获得及资本功能分析
1.专用性人力资本获取不足。运动员的成才情况能够间接反映竞技能力资本获得现状。有研究对770名曾获得全国和国际青少年比赛前3名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之后最终能够进入全国前10名的仅有109人,成才率仅为14.1%,淘汰率高达85%以上;能够进入亚运会、奥运会前10名的分别只有17人和2人,成才率分别为2.2%和0.26%[2];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业体校在校生人数为38 571人,输送到一线人数为1 193人,成才率为3.09%;业余体校在校生人数为305 937人,输送到一线的人数为3 307人,成才率为5.05%[11]。上述两组数据证明,我国运动员竞技能力资本获得十分困难。
另外,只有在运动员凭借竞技能力通过市场获取收益的前提下,竞技能力才能成为竞技能力资本。由于运动员凭借竞技能力生产的体育服务产品在市场中的稀缺程度、喜好程度不同,竞技能力向竞技能力资本转化过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稀缺程度和喜好程度越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有可能成为竞技能力资本,资本性功能也就越强,运动员凭借竞技能力资本获取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也越丰厚。运动员竞技能力能否转化为竞技能力资本同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专用性人力资本功能现状。和劳动力一样,运动员凭借自己的竞技能力生产着具有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因此,运动员所具有的劳动力就是竞技能力,如果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竞技能力和劳动力一样也可以成为特殊商品。而衡量竞技能力的质量标准,归根结蒂反映在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上。运动成绩可以代表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是运动员原有能力以及未来生产率的重要信号。因此,运动成绩是持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求职的通行证。
对于运动员来说,每个运动员在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成绩,不同的运动成绩决定了该资本在社会上的稀缺程度。对于拥有高品级成绩的运动员来说,自身所拥有的竞技能力转变成为竞技能力资本。竞技能力资本的出现,造成某些非运动员向运动员的转变,也形成了普通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的差别。就个人的就业而言,个人对就业资本的占有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劳动力市场是有层次的,每一层次的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就业资本不同,因而,就业资本也是有层次的、有等级的,有些就业资本甚至具有某种优先权[13]。
本研究针对运动员就业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8),认为运动成绩在就业中起关键作用的占60.56%,充分证明了竞技能力资本是运动员就业资本中具有优先权的资本。运动等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种量化表现,与运动成绩之间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如果将二者合并分析可以发现,运动成绩在就业中起关键作用的认可度将达到76.76%。我们也可以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找到佐证:《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3名、亚洲体育比赛前6名、世界体育比赛前8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或经体育部门推荐,高等学校考察,可安排到高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等工作。
表8 本研究在运动员就业中起关键作用因素调查一览表(n=1 048)
3.3.2.2 基础性文化知识资本的获得及资本功能分析
训练和学习既是矛盾的统一体,也是利益的统一体。矛盾的统一表现在学习和训练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之间的冲突;利益的统一表现在良好的文化知识储备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成绩的提高也为运动员接受更好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资本。然而,绝大多数运动员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清晰地分辨和处理学训矛盾。在“运动成绩就是一切”思想指导下,会义无反顾地重视训练而轻视学习。本研究针对运动员参加义务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表明(表9):80%以上的运动员对基础性文化知识的重视不足,学习行为表现为被动应付,有75%以上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只占其他同龄人的1/4到1/5,导致运动员基础性文化知识获取严重不足。
表9 本研究运动员对参加义务教育的自我评价统计一览表(n=1 048)
教育本身具有层次性、连续性和不可逆性。对于正规教育而言,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作为升入更高层次教育的资本,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着该运动员能进入什么性质的学校。因此,运动员基础性文化知识水平将影响下一层次教育的过程和质量。
赖德胜教授从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与生育行为两方面来阐述教育与配置能力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来看,一个人要在竞争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必须依靠自己后天的主观努力,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一个人后天的主观努力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教育的质量越好,他就越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职业和地位,就越有可能进入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比较高的阶层[4]。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已经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运动员和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单靠微薄的文化知识在竞争中取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运动员必须借助专用性人力资本来获得就业岗位,基础性文化知识在直接就业的运动员群体当中也同样不具备资本的功能。
3.3.2.3 专业性文化知识资本获得及资本功能分析
在长期面对就业压力的过程中,运动员在思想上也逐渐认识到了学历对于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适龄的、成绩突出的现役运动员也挂名在部分高校,通过竞技能力换取文凭。从不同层次学历获得比例看,优秀运动员群体的学历层次尚可,有近38%的运动员拥有本科学历,有19%的运动员拥有大专学历。
从不同项目运动员学历获得情况看,体能类项目、表现类项目、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依次为:54.93%、70.21%、75.23%和40.51%,学历最高的是球类项目,最低的是格斗类项目。上述4个项群运动员获得大专学历的比例依次是:44.96%、29.79%、24.77%和73.42%(表10),其中,格斗类项目和体能类项目大专学历的比例远远高于表现类和球类项目,表现出明显的项目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一些本科院校像自行车、举重、柔道、摔跤等项目开展的较差,呈现出不同项目运动员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现象。这些运动员的学历问题只能通过体育系统内部的高职办学来解决。
表10 本研究不同项群运动员学历获得情况统计一览表(n=594)
随着众多优秀运动员凭借竞技能力资本堂而皇之地迈进了高等院校的大门,但当他们成为院校的正式学生时,能不能真正享受到万千学子仰望的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不是真的能学到东西,也就是专业性文化知识获取的质量能不能与获得的文凭相匹配,这些专业性文化知识能否真正成为一种就业资本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于专业性文化知识资本获取的质量问题本研究已经在前面“间接就业质量”中有详细论述。《中国青年报》刊登的罗雪娟老师的一段话也许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她说:“奥运选手们为国争光,如果他们愿意来我们这里学习,肯定是好事。但我们也有难处,因为运动员在我们这里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确实要比一般的学生困难得多,而效果也不见得就好”[1]。本研究就“退役上大学运动员的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运动员上大学惟一目的就是拿文凭,行动上也没有表现出一个求知者应有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大学教育对于运动员而言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经历,运动员没有真正享受和体验教育本身的内涵。
3.3.2.4 社会资本的获得及资本性功能分析
1.社会关系单一,同质性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本质之一就是它首先是一种资源,通过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可以为使用者(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带来利益。社会资本首先表现为社会关系,并以基本血缘关系和职业为原点向外扩散,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交往群体,也就形成了社会资本的第2种表现形式——交往圈。在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中,越靠近网络中心位置,这种网络的张力越大,获得的稀缺资源越多。离网络中心位置越远,这种网络的张力越小,通过网络获得的稀缺资源也就越少。同时,这种网络是开放的和不固定的。
为了了解运动员群体的社会关系,本研究对运动员平常接触最为密切的人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运动员表示队友、教练、父母及家人和直系亲属是自己接触最为密切的人(表11)。家人和直系亲属属于血缘关系,队友和教练属于职业关系,这两方面群体自然就构成了运动员社会关系的原点,并以这个原点向外扩散形成比较固定的交往圈,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训练工作,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极其有限,所以,运动员的交往圈也比较狭窄,同质性非常强。
2.社会关系的支持作用不强。运动员社会关系资本的利用过程也就是从社会关系中获得支持与帮助的过程。本研究对运动员就业过程支持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练员(体育教师)、父母及家人、运动队领导、亲戚朋友等群体对运动员的就业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从数据看,教练员、父母及家人是运动员就业的关键支持群体。总体看,运动员就业的支持系统比较单薄。
表11 本研究调查运动员接触最为密切人的身份排序一览表 (n=1 021)
3.3.2.5 技能资本缺乏及资本功能缺失
职业资格是技能成为稀缺性的主要途径。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种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较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从事某种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12]。从技能资本成为稀缺性的条件看: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将出现许多与体育直接相关的就业岗位。对于这些新增岗位,运动员群体凭借职业经历和对体育的了解可以在众多的社会人群中成为一种自然稀缺;同时,随着从业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实施,使运动员具备了获得技能资本的天赋和获得技能资本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的专业技能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资格的实行也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竞争性行业所运用的专业技术中,只有较小比例是通过正规培训获得的,绝大多数传统技术仍沿用“学徒制”方式;其次,专业技术培训手段落后,缺乏严格考核标准。
就运动员群体的职业技能资本的获得现状而言,由于体育系统内部培训的资源有限,具有劳动部门正式批准的职业鉴定资格的单位和专业少,同时,与其他资源丰富、有鉴定资格的系统横向联合不够等原因,导致运动员群体的技能资本的获得十分困难。运动员职业技能资本的存量基本为零,因此,也就谈不上利用问题。
3.3.2.6 群体形象的消极作用
良好的个体形象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教育、高雅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与氛围。由于运动员工作与生活的特殊性导致了运动员交往圈具有非常强的同质性,文化底蕴欠缺,在运动员日常生活中各种低俗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对社会公众的刺激信息直接作用于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过程,影响了交际性传播的效果;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表现出“勇于拼搏、顽强竞争、永不言败”的高尚品质的同时,也有诸如“比赛中骂人、赛场打架、辱骂裁判、服用兴奋剂”等违反道德与法规的事件发生。运动员群体作为社会公众性群体,其群体成员好的表现和坏的言行无不是媒体宣传炒作以吸引受众眼球的素材。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社会公众往往对负面信息的接受比正面信息要更每感,有时媒体也积极地迎合公众的心理,最终影响社会公众对运动员群体印象的形成。
4.1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施体教结合,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
提高基础文化知识水平是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基础。教育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和不可逆性,基础性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过程参与的质量、退役后职业转换的适应范围和转换进程、专业教育的质量等等。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对运动员成长和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阶段要真正实施体教结合,必须改变基层教育部门和基层体育部门完全独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寻找中小学和业余体校联姻的最佳结合点,让运动员实实在在地接受基础性文化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最终形成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并重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
扩大高等教育的受众面和提高专业性知识掌握程度是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高等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合某一社会岗位专门人才的教育平台,对退役运动员成功再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中规定的符合免试上大学条件的运动员比重较低,需要进一步放宽入学条件,让更多的运动员享受该项政策。在让更多运动员享受该项政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强化过程监管,建立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严格控制出口,让运动员真正享受到高等教育,从而提高运动员专业性文化知识资本的含量。
4.2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和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增加职业技能资本的存量
运动员再就业必须掌握必要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谋生技能,尤其是即将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运动员再就业培训机制。再就业前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运动员开设各种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培训班,鼓励他们习得一技之长,以增强求职竞争力。体育系统在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与社会其他系统的横向联合,通过多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来提高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供给。保证运动员群体职业技能呈现多样化。当然,体育行业的职业技能对于运动员群体来说永远是首选,随着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逐渐认可,会创造许多新型的工作岗位,例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体育导游等等。在国家对各行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大背景下,体育系统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提高体育行业的技能培训能力,争取做到能培训、能鉴定、能发证。
4.3 建立再就业服务机构,对就业实施指导、支持和救助
由于运动员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单薄,对运动员再就业过程实施指导、支持和救助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构,国外在此方面积攒了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运动员退役救助中心,来发展切实可行的职业救助服务项目,对运动员退役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实施救助,为运动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运动员发展自身的教育,提高个人素质;帮助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帮助运动员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提供个人职业过渡处理技术的培训;提供再就业技术的辅导(如学习怎样准备简历、面试技术等),学习职业市场的知识,发展社会商业网络和职业咨询;提供有关退役方面的咨询等。
4.4 组织更多的公益性社会活动,为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换搭建平台
社会大众通过交际性传播(日常生活)、效用性传播
(竞技比赛)和媒体性传播(媒体报道)3种途径了解运动员,并最终形成群体形象,其中,效用性传播和媒体性传播是群体形象形成的主要途径。运动员一旦退役,由于效用性传播途径丧失,媒体性传播也就会随之消弱,运动员群体从万千瞩目骤然变成无人问津,心理落差巨大,很难短时间做好调整。因此,运动员群体与社会大众之间需要一个进一步了解和沟通的平台。公益性社会活动以其公益性、深入性、广泛性、集体性等特点能够在运动员和各地域、各行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运动员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社会也更深层次地了解运动员。公益性社会活动平台需要政府部门组织搭建,社会各行业参与,媒体的积极配合,以及运动员群体的积极参与。活动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
4.5 加强学习,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应对再就业
绝大多数运动员在退役前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会面临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在此期间,运动员自身要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和群体的帮助,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公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获得尽可能多的就业资本,为成功再就业打好基础。
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政策、社会、行业以及运动员自身等方方面面,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另外,退役后再就业难是运动员培养过程多种因素的综合累积效应,需要从头抓起,从细节做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次,退役后再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不仅是运动员本人的事情,还需要国家、社会、行业等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从根本上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问题。
[1]慈鑫.优秀运动员上学不难学成难――罗雪娟老师为其担忧[N].中国青年报,2005-09-07.
[2]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3):6-10.
[3]劳动部,人事部.关于<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Z].劳部发[1994]98号.
[4]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0.
[5]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8.
[6]李万来.从人力资本理论看运动员的经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3):37-38.
[7]厉以宁.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1981,12(2):19-23.
[8]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29.
[9]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248-300.
[10]田麦久主编.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98.
[11]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2(2):74-76.
[12]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调研组.我国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改革与实践[R].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2002.
[13]赵履宽.劳动科学:中国劳动经济与人力开发[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246.
[14]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77-281.
[15]朱彦.中国运动员现状:近半数无编45%退役后失业[N].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2010-01-20.
[16]赵艳玲.文化欠缺无法就业[N].新文化报(综合版),200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