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研究

2012-03-02 08:27王一定
世纪桥·理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柔性管理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于 茝 王一定

摘要:

当今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要把实现人的崇高信念和价值理想作为院校的最大目标,所以原先的单纯的刚性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及其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就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突出了柔性管理的必要性,必须寻找新的管理模式,给陈旧的学生管理模式融入新的血液。本文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义,理论基础,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入手,谈了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柔性管理

收稿日期:2011-12-10

作者简介:于茝(1987-),女,山东青岛人,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研究;王一定(1971-),男,湖南衡南人,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当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其思想还不够成熟,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自制力差,逆反心理严重,从高考结束之后,内心深处,自愧不如别人。[1](P.92-93)加之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管理比较死板,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严重缺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能动性,积极性,单纯依靠“刚性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推进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在社会、学校与学生的不断变化中谋求平衡并促进学生管理良性发展显得异常重要。

二、概念的界定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人们相对于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即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20世纪末有丰田公司率先提出的,即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式。[2](P.58-59)

(二)柔性管理的特点

1.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是在肯定个人尊严与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在提高人们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分权化的管理。柔性强调的就是人性与和谐的管理模式。

2.管理过程模糊。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敏感又微妙,充满了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突发性。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使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对之进行管理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只能强调管理过程实施模糊操作。[3](P.130-133)

3.管理评价多样。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上看,柔性管理更加注重多元、开放、动态的评价体系。

4.以文化背景为支撑。柔性管理就是人格化管理,把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形成一种整体力量,使组织中所有人受到文化的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自觉向每个细节延伸,发挥刚性管理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5.柔性管理具有长期性。柔性管理要求学生把高职院校的各类规定转化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化为自觉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学生个体差异、高等职业院校历史文化的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整个磨合协调的时间比较长,此为一长期性;但是一旦协调一致,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此为另一长┢谛浴*

三、研究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广泛采取刚性管理模式,监督、约束、强制与惩罚等方式,忽视学生的感情及尊严,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及效果。[4](P.78-79)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须构建出较为人性化的,利于师生关系发展的柔性管理模式。

(二)满足社会对高技术、高情商人才的需要

现如今经济发展飞速,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培养,怎么培养高质量的高职学生,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应该是培育出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灵活性的新一代的大学生。会融会贯通、有责任感、懂礼貌、有团队协作精神等,很显然,单纯依靠刚性的管理方法,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引入柔性管理势在必行。[6](P.15-17)

(三)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分散化、多元化,思想有隐蔽倾向,此外,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未成熟,需要面对学习、生活、交友、感情与职业等人生考验。柔性管理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了文化关怀,并且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及内心需求,符合了学生身心特点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困惑及难题的破解,进而促进其成长成才。

四、高职院校引入柔性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

(三)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是人在历史中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意识领域与实践活动领域中对对象的不尽探索和对意义崇高的不懈追求。[5](P.62-63)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能够不断促进主体自身发展,主体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6](P.15-17)

五、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刚性管理过多,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体现甚少

刚性管理容易压抑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对制度的不满,最终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7](P.69-71)现行高职院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过于刻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够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规章制度。其次是制度过多,大事小事都用制度解决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方面涉及的柔性管理很少。┆

(二)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实属从属,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张,学管的工作也越来越繁琐,重复性、琐细性、复杂性是当前他们工作性质的特点。但是评职晋级与奖励待遇等方面皆不及专任教师,社会上对其“学历低、无特长、能力差”存在很大偏见。[8](P.49-50)

(三)管理与自我管理不和谐

一般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学生很少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与自我管理比例失调的现象。

(四)校园文化匮乏,学生管理缺少内在文化约束

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沉淀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借鉴的学生管理模式少,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不够丰富多彩,这也使得在学生管理上过于死板。

六、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实践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

在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应当紧紧围绕着“培养人才、服务学生”,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及成长规律的研究,关心学生、沟通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诚待学生、实行民主管理,为学生个性成长营造更大的空间。

(二)柔性管理应与刚性管理相辅相成

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因为两种管理模式虽然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9](P.47-49)“刚柔相推,崇德广业”才是现代学校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加大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将德才兼备、工作能力强及业务素质好的教师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去。同时,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合理地调整分配校内奖酬,并努力创造条件给政工干部以相应的专业职称。

(四)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提高学生骨干管理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管理者在班级会议中做学生思想工作,但不是一味的灌输,那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把管理的方法教给他们,使他们很好地完成班级的管理工作。最后,要重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10](P.21)

(五)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氛围或整体精神,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良好的校园文化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提高组织协调,全面实施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很广,必须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协调、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及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对柔性管理实施的机制与对策的研究。[11](P.32-33)必须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中的高职院校学生、后勤人员、政工人员与专业教师间是密切相关的,哪方面做得不好,抑或偏褒哪方,皆会影响到柔性管理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阚双余.高校学生柔性管理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2]李春明.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18).

[3]唐圣华.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防灾科技学院报,2008,(10).

[4]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5).

[5]江雪芳.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J].教育与职业,2008,(29).

[6]韩伟平.柔性化与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评论, 2009,(4).

[7]李志峰.以人为本与柔性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9).

[8]戴新利.高校教师柔性管理新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1).

[9]严云鸿.高校柔性管理的本质及其体现[J].社科纵横,2008,(23).

[10]姜焰凌,姜润生,马华.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研究探讨[J].管理观察,2009,(2).

[11]叶晓勤.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沧桑,2009,(5).

[责任编辑:杜红艳]

猜你喜欢
柔性管理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柔性管理及其应用
试论柔性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