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2012-03-01 08:29郭彬彬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蒋介石笔者

郭彬彬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生本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我们教师始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模式。在“生本教育”中,通过我们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我们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如何进行“生本教育”呢?笔者试做以下的初探。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教学能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因此,我们教师上课时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注意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相互配合。例如在探究“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战败”时,笔者不是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先播放一段《鸦片战争》视频,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如武器落后、指挥失当、皇帝昏庸、换帅频繁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笔者每节课都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当中若有不同认识,允许他们自由争辩,不搞“一言堂”。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及质疑。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創造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笔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抓住了蒋介石,共产党为什么最后又把他给放了呢?学生很有兴趣,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有的甚至争论了起来,认为共产党搞错了,根本就不该“放虎归山”。基于此,笔者一步步地设问引导: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抓蒋介石?2.杀了蒋介石确实能解一时之恨,但能解决根本问题吗?3.杀了蒋介石,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对我们的抗日大义有什么影响?4.中国共产党放走蒋介石是从什么目的出发?最后达到这一目的了吗?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释疑,学生茅塞顿开,终于从一团雾水中理清了头绪,透彻地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善“导”,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和理解历史。如我们博罗县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博罗古国,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物出土,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参观博罗县历史博物馆,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又如,罗浮山是我国的道教胜地,通过参观罗浮山的黄龙观等地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道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东莞的虎门有鸦片战争的硝烟,南海的西樵山有康有为、陈启沅的故居等等,都是我们实地考察的好去处。

笔者还经常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中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的了解,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模具,经过整理后在学校展出,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还经常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去做,如:调查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这样的课题,学生会不断地搜集、查阅、整理、分析材料,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显然,探究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究过程。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在“生本教育”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蒋介石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性能相差达32%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