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凡
摘要:中国传统戏台的建筑构成是戲曲这种活动空间的载体,戏曲的演出空间环境与人文因素相互交叠,构成了古代民间文化生活的主流,这种广泛的民间文化伴随着各种庆会活动渗透到中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正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域的传统戏台在名称,形制,装饰,社会根源等等因素的制约下不尽相同,才造就了现如今栩栩如生的戏台百态,这才是地域文化带个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古戏台;地域性;建筑;对比
古戏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重要的祭祀与娱乐文化场所,它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建筑的外观形象装饰华丽,二是依附于祠庙等宗教建筑或礼制建筑,基于这两种基本特征下,戏台分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而每个地区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古戏台在以下的对比研究中就闪耀出不同的地域色彩。
以南北方对比做研究,在依附于祠庙等宗教建筑建筑成长起来的古戏台有着明显的区别:北方古戏台主要以神庙戏台为代表,神庙戏台也是中国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类戏台,在我国历史上,宋金元时期的戏台建筑主要分布于北方,而山西地区最多;南方古戏台主要以祠堂戏台为代表,祠堂戏台也一度是戏台文化的主流,但在南方,已经没有存留的明代以前的戏台建筑,而徽州地区也成为祠堂戏台建筑的典型。
由于传统古戏台分布这种明显的地域色彩,这里谨北方以山西地区而南方则以徽州地区为例:自古以来山西与徽州的自然环境都不理想,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祭祀成为人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仪与习俗,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民众祭祀的心理,而戏台的基本功能正是是献戏酬神,所以山西与徽州的戏曲与戏台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经商风气浓厚,晋商与徽商的繁极一时又更加有力的推动了戏台由娱神转向娱人。作为以神庙戏台代表的山西地区,戏台的功能逐渐改变为酬神献戏的同时教化并娱乐大众,而以祠庙戏台为代表的徽州地区,戏台的功能则改变为祠祭祖先的同时教化并娱乐大众,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徽州祠堂的传统古戏台中,最区别于山西神庙戏台的建筑构成就是藻井。藻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顶棚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倒置喇叭状,因其等级较高,就带有一定的限制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多用于宫殿,寺庙的宝座及佛坛的上方,加之周围装饰繁复的雕刻、彩绘等,就愈发显得华美深邃。徽州祠堂古戏台的藻井大都设置在明间演出区天花的正上方,极尽华美,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例如安徽省祁门县珠林村余庆堂戏台藻井,是典型的轩棚式结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均匀分布的24根木筋汇集于中间的镜,镜上绘有八卦图,下面则分布着32根木筋舒展开来,装饰性极强。当然这种华美繁复的装饰手法在普通民居中是很鲜见的,但在南方古戏台的构筑中却比比皆是,即使是规模较很小的民间乡村戏台:这起因于藻井对于戏台的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作为戏台本身的建筑外结构来说,藻井中心多置镜,外围利用小斗拱一层层排列组合,或堆叠,或盘旋,周身再饰以花纹、木雕及彩绘便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向心感,装饰趣味浓郁,成为整个戏台的外在精华所在;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戏台的功能性构筑来说,藻井在自身形态堆叠错落的同时,在天花的空间构成上形成一个半圆形空间,对于戏台上百转千回的唱腔有着一定聚拢和回旋的作用,使得声音更加圆润饱满。且不论这种形式的效果是否显著,这也是古人试图在建筑中把音效和空间构成大胆的联系运用的一种尝试。
而山西传统神庙戏台的天花则极少使用藻井,而是采用大多数古建使用的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在建筑的立柱上架梁,梁上再架梁,这种层层架梁并把建筑结构暴露于外的形式是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同时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比于南方古戏台藻井的繁复华美,北方古戏台的抬梁式结构则更显北方人直爽率真的品性。
当然这种区别仅仅体现于传统戏台建筑的某一些构件上,但就戏台大的建筑空间布局而言,山西神庙戏台与徽州祠堂戏台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二者皆为祭祀所用,一是祀之于神明保佑,一是祀之于祖先宗法,所以祭祀对象所在地均为整个平面布局中的主要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建筑均采用严苛的坐北朝南走向,以显示传统礼制的严格划分,除非有特别地理环境的约束限制,否则不会改变,这在北方的传统建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些人文因素造就了戏台这座娱神娱祖先的建筑物必然与寺庙中的正殿或祠堂中的享堂面面而居,只能坐南朝北,均与主建筑物朝向相反,在建筑空间构成上也处于仅次于主建筑物的从属建筑部分。发展到后来,戏台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单体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施工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为戏台建筑的愈加华丽添砖加瓦,它复杂的装饰技艺、华丽的造型及屋顶的形制甚至超越了正对的神殿,这也奠定了古戏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
另外,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建筑工艺各不相同,古戏台有多种形态及名称,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关于古戏台结构的建筑形制区分,主要有两个方向,三面观与一面观戏台:三面观就是平面呈方形的戏台三面开敞,一面设有上下场门,观众立于开敞的三面观戏,是绝大多数戏台的形制,一面观只有少数分布于山西、陕西等地;南方戏台基本都是三面观的建筑形制,这源于南方本身温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建筑大多数采用开敞式结构,便于通风散湿,也存在一些一面观戏台的特例,但较于北方而言,数量很少。同时也是由于古代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拥有常年经验积累的建筑师们相互影响,甚至相互抄袭,从而在戏台建筑上呈现更为明显的建筑风格,北方戏台建筑呈现一种建筑体量的厚重感,而南方戏台建筑则在繁复的装饰下更加轻盈,尤其是徽州有名的三雕技术,将戏台打造的更加空灵美。同时这种风格的体现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例如在宋金元时期比较流行的山花向前的建筑形式,在山西一些地区的戏台建筑中仍有遗存,再比如江浙及徽州地区的南方戏台,常常采用月梁的形制,也是吸取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戏台的建筑构成是戏曲这种活动空间的载体,戏曲的演出空间环境与人文因素相互交叠,构成了古代民间文化生活的主流,这种广泛的民间文化伴随着各种庆会活动渗透到中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正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域的传统戏台在名称,形制,装饰,社会根源等等因素的制约下不尽相同,才造就了现如今栩栩如生的戏台百态,这才是地域文化带个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薛林平.中国传统剧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11.
[4]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喻学才.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戏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6]陈琪,张小平,章望南.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