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

2012-02-27 08:50陈禄凑
浙江实用医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陈禄凑

(天台县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7200)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将2009年1月以来的脑梗死患者及非梗塞患者各70例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粥样硬化斑块的图像改变及各血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脑梗死组,入选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本院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男48例,女22例,右侧脑梗死39例,左侧脑梗死31例,年龄44~82岁,平均 65岁,同时选择70例来本院健康体检者,无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史,且经CT或MRI检查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3例 ,女27例,年龄41~85岁 ,平均 67岁,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HP HDI500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11MHz。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颈部,从颈根部逐渐向上扫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颈外动脉起始段,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的性质、类型、数量、部位,管腔是否有狭窄,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充盈状况并测量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1.3 诊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内膜纤细光滑,管壁呈“三线征”,将中内膜厚约0.9~1.3mm视为内膜增厚,>1.3mm并突向管腔,为斑块形成[2],根据斑块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超声声像图特点,斑块分为(1)软斑:呈中低回声脂质性斑块(图1);(2)硬斑:强回声伴声影钙化状斑块(图2);(3)混合斑:回声强弱不等,呈“火山口”样溃疡性混合回声斑块(图3)[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图1 软斑

图2 硬斑

图3 混合斑

2 结 果

2.1 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情况及部位分布 脑梗死组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者60例(86.7%),斑块数量共136个,其中软斑25个,混合斑73个,硬斑38个,累及双侧颈动脉者55例,单侧者5例(其中右侧3例,左侧2例,与患者脑梗死部位符合),对照组检出斑块者22例(31.5%),斑块数量共31个,其中软斑1例,混合斑1例,硬斑29例,累及双侧颈动脉者3例,单侧者19例。脑梗死组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本次两组总计检出粥样斑块数167个(梗死组136个+对照组31个),在颈动脉各部位检出情况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共检出粥块数111个,占66.5%(111/167),颈内动脉颅外段35个,占20.9%(35/167),颈总动脉主干18个,占10.8%(18/167),颈外动脉起始段3个,占1.8%(3/167)。以各部位斑块检出数量与总斑块数相比,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数明显高其他部位,有显著性差异。

脑梗死组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硬斑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颈总动脉彩色多谱勒血流参数分析 脑梗死组梗塞侧颈总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均减低,PI及 RI值增高,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1 颈动脉粥样斑块各型检出情况比较(%)

表2__颈总动脉彩色多谱勒血流参数情况

表2__颈总动脉彩色多谱勒血流参数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P<0.05

?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不稳定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随发病年龄、病情和病程变化而逐渐演变。斑块通常由脂质核细胞、蛋白质复合体、胆固醇及胆固醇类脂组成。发展过程中血管壁中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然后逐渐形成斑块,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其明显特征。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由于其富含脂质,动脉壁应力大及受高速血流冲击,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动脉内血栓或发生出血、溃疡、斑块脱落等,造成脑梗死的发生。

本组观察显示,脑梗死组粥样斑块的检出例次60例(86.7%)、检出数量13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22例(31.5%)31个,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软斑及混合斑的检出率(17.1%,45.7%)明显高于对照组(2.9%,8.6%),而硬斑的检出率相差不多(分别为22.9%,22.0%),表明粥样斑块的类型和性质跟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联。硬斑为强回声钙化性斑块,较稳定,表面光滑,危险性小,常无症状;软斑发展快,稳定性差,易于脱落出血,患脑梗死危险性大;混合斑表面粗糙,血管壁肌层的暴露可触发管壁血栓形成,是脑栓子的重要产生地[4],故软斑及混合斑更易导致脑栓子的产生及脑梗死的发生。

脑梗死组粥样斑块累及双侧颈动脉者较多,而累及单侧者其累及部位均可与脑梗死患侧部位对应(因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检验),也表明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明显有关。另外,本组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硬化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段。这与血流动力学中的切应力有关,因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血流缓慢,脂质易于沉积,因此成为斑块好发部位,很多研究结果已证实这一点[5]。

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测,收缩期流速峰值可敏感地反映血管硬化程度,而舒张末期速度可反映远端组织(脑)的血流灌注。从表2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参数中显示,脑梗死组梗塞患侧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减慢(管腔明显狭窄者除外,管腔狭窄>50%者其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增快,本组仅1例),舒张末期流速减低,PI及RI增高,提示脑梗死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舒张末期流速减低说明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从而影响脑部血供,故颈动脉多谱勒血流参数对了解颅内血供有很大帮助。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且与颈动脉造影的符合率达90%[6],已成为一种简便、经济、无创、重复性好、快速安全的检测手段。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监测均有意义,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再发及脑梗死的治疗均有帮助,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6):379

[2] 张敬霞,王宏光,宋世宗,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1,7(4):547

[3] 郑字,华扬.血管超声学入门.4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97

[4] 陈道存,陈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6):618

[5] 张志宏,韩吕义.丁月星,等.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临昧超声医学杂志,2003,5(1):15

[6] 张莹,黄品同,杨琰,等.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16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