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蓓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因此,基于心理学研究人们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如幸福感是有着其必然性的。学校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指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精神饱满、感觉生活有意义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等情感体验。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
本项调查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已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与分析,能为主观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现实资料;在女性研究方面,为从各个角度探询女性的心理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以弥补女性研究只注重理论探讨的不足。希望能为大众更深入了解高等院校女教师的生活状况提供现实资料,让社会关注高校女教师这一群体,关注她们的生命质量,正如叶澜老师说的:“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1]。”
根据《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的整套“生活满意度量表”,从中截取两个生活满意度自评分量表,即“生活满意度指数”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B(Life Satisfaction Index B),简称 LSIA 和LSIB,以及“情感量表”等三个量表组成一份问卷[2]。
LSIA由20项同意-不同意式条目组成;LSIB是由12项开放式、清单式条目组成;情感量表也称情感平衡量表,包含的内容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感平衡。
研究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分别在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等院校一共发放问卷450份,总共回收369份,回收率为82%,有效问卷315份,回收有效率为85%。将回收的问卷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从业学科、健康、婚姻状况、是否专任教师等方面进行整理。
调查所得总体样本的分布情况:从性别看,在所有的调查对象315人中,女性171人,男性144人;年龄上分组,35岁以下的有123人,35~45岁的119人,45岁以上的有73人;从婚姻状况看,已婚269人,未婚46人;职称分组上,中级及以下的有212人,高级职称的有103人。
从表1看,女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上高于男教师,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正性情感的体验上女教师略高于男教师;在负性情感的体验上二者差异甚微。
表1 女教师与男教师主观幸福感T检验
从表2可见,已婚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未婚女教师;在正性情感体验上,已婚女教师较未婚女教师体验更多的正性情感;在负性情感的体验上,已婚女教师比未婚女教师也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感。但经T检验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2 已婚女教师与未婚女教师主观幸福感T检验
在表3中,经F检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组的女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三个维度上是有差异的。在生活满意度上,45岁以上女教师高于35-45岁女教师,后者高于35岁以下女教师;正性情感体验上相差不大;但在负性情感体验上,45岁以上女教师依次大于35-45岁以及35岁以下女教师,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表3 不同年龄组女教师主观幸福感F检验
表4 不同职称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F检验
从表4可见,高级职称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中级及以下女教师,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正性情感的体验和负性情感的体验上二者差异不大。
Lee seccombe和Shehan(1991)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承认自己幸福。在女教师与男教师主观幸福感的T检验中,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性,且在正性情感的体验上,女性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有人发现女性报告具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3]。
一般认为,女性由于承担更多的是家庭照料之类的义务,使得女性更愿意体验和表达情感,因此比男性在情感体验上更为敏感。Fujiatetal(1991)认为当感觉生活美好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幸福,也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高校女教师相对来说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比较单纯,受外界影响较少,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与生活方式让女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平衡家庭与事业二者的关系,生活相对是安定的。同时,她们作为女性具有的一般特质,如情感体验比较敏锐、深刻,也让女教师在生活中更易体验丰富而满足的情绪。
从已婚女教师与未婚女教师的主观幸福感T检验中得知,在生活满意度上,已婚者高于未婚者,且在正性情感体验上,已婚女教师比未婚女教师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
一些大范围的观察显示,结婚的人比未婚、离婚、分居、独居的人幸福感要大一些[4]。Brown等人的研究表明,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同时,婚姻能减缓生活的困境和得到情感与经济支持,因而婚姻能产生积极的幸福感。在访谈中,离异、分居的女教师谈及了个人生活上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未婚的女教师谈到她们在事业上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事业与婚恋、生育焦虑的双重冲击让她们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已婚的女教师。
在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主观幸福感以及负性情绪上存在着差异,同时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在表3中我们也看到,45岁以上女教师生活满意度虽然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女教师,但其负性情感也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女教师,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年龄组的女教师一方面正处于生理上的转换期,心理常常处在起伏不定的状态之中,因而会时常产生沮丧、失落等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即将面临工作上的退休期,她们在事业的追求上渐趋平缓,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开始在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因而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安定因素。
在描述性统计表中,我们发现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在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体验、负性情感体验上有差异,但经F检验,发现只有在生活满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高级职称的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女教师,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项调查研究中发现,高级职称女教师对事业预期目标的达成满意度最高。需求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研究发现,高校生活预期目标达成程度与主观幸福感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女性对生活预期目标达成程度的自评满意度高[5],因此高级职称女教师会体验到更多的对生活的满意。
本研究以高等院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观幸福感进行较大样本的探索性研究。在对其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女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上显著高于男教师,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第二,高校女教师已婚者在生活满意度上高于未婚者,但不具备统计学差异。
第三,在年龄方面,高校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45岁以上﹥35-45岁﹥35岁以下,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45岁以上女教师在负性情感体验上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教师,具有统计学差异。
第四,高级职称女教师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女教师,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高等院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长期性,相关的调查方法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细化。比如,在问卷设计上,可以细化到幸福感的具体方面,如自评幸福感等;在问卷对象的选择上可以更加有的放矢。通过科学地评价高校女老师的幸福感,更好地指导与促进高校女教师生活幸福与职业提升的双重发展。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7-80.
[3]李成儒等.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783.
[4]Wood J V.What is social comparison and how should we study i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22:520 -537.
[5]张向葵等.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