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斌,段海峰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在冷冲压生产过程中,在冲模或冲压设备上采用各种机械装置,代替人工完成冲压生产,称为冲压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
在一个冲压作业循环中,从送料、起动、压力机行程作业、卸件这4个环节中,压力机滑块一个行程的时间,只占一个作业循环时间的10%~25%,压力机空运转时间占90%~75%,与冲压作业类别、模具结构、冲压材料状况、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冲压过程的自动化,是提高冲压生产率,保证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其意义在于:改善了劳动条件,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冲床的利用率,从而节约了电力,降低了成本;保证了生产安全,用机械代替了人工,使操作者双手脱离开冲床工作危险区;降低了工时的消耗,延长了冲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坯件堆放面积。
目前,冲压自动送料机构有很多种方式进行实现。其中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数控送料机构。此送料机构通过数控的控制,可以实现多方位的送料,可以实现多种送料形式以及复杂的送料行程。
(2)电气送料机构。此送料机构,是通过额外的动力源来进行送料功能的实现。
(3)机械送料机构。是通过压力机本身的动力,可以通过上模的上下运动的动力,也可以通过转轴的动力,来实现送料的功能。
数控送料和电气送料,虽然其送料精度高,送料平稳、快捷,但其控制系统设计复杂,成本高,不适合本设计。所以选用机械送料机构。
冲压成品为条形元件,材料为不锈钢,如图1所示。因为零件未有标注公差,查手册,按IT10精度,标准公差带为160 μm。
图1 冲压成品图
零件属于大批生产,工艺性较好。考虑节省材料,排样图如图2所示。
图2 排样图
冲压过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冲压过程
自动送料装置,按送进材料的形式,分为送料装置与上件装置两类。本设计属于送料装置。
常见送料机构形式有5种:一为钩式送料机构,二为凸轮钳式送料机构,三为杠杆送料机构,四为夹持送料机构,五为辊轴送料机构。
由于本设计所用的毛坯件厚度比较薄,不在前三种送料方案所适用的材料厚度范围内,第四种和第五种方案适用。
将第四种与第五种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前者需要采用斜楔带动加料爪和滑板运动,在送料过程中振动会比较大,从而影响到送料精度;而后者是使用辊轴送料,过程更为平稳,因而,送料精度也较有保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后决定采用双辊送料机构。
图4 工作原理图
工作原理:辊轴1和2固定在压力机工作台上,通过偏心轮7,连杆8和单向机构5等驱动下辊轴2作周期性的转动,按照一定速度间歇地把条料送进。上辊轴1除转动外,可以竖向移动,送料时,弹簧6的力量紧紧压在条料和下辊轴上。当插入条料时,用特备的手柄将上辊抬起。值得注意的是,在冲压开始之前,借助于装在冲头支臂上的调节螺钉4和杠杆3把上辊抬起,使压在两辊轴之间的条料松开,这样,可以避免在条料上张力的影响下损坏模具。同时,也有利于用定位销将条料精确定位和有利于对条料进行拉紧。
单面滚轴式送料机构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图5 单面滚轴式送料机构结构图
需要说明的是,自动送料机构与压力机之间所用的曲柄摇杆机构,杆的长度均为可调,另外,曲柄联接处有偏心调剂盘可调偏心距。
综合各个零件的设计,装配上箱体,箱底,材料皆用Q235。
总装配如图6所示。
图6 冲压送料送料机构总装配图
由于此机构的辊子长度为100 mm,因此,适用于条料宽度为80 mm以下的条料。辊子直径为100 mm。由于与离合器相接的摇杆的摆动角度最大为90°,因此,通过计算得知,此送料机构的步距最大为78 mm。
综上所述,此送料机构的适用范围为条料宽度不超过80 mm,步距不超过78 mm的任何薄料冲压送料。
(1)润滑。润滑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改善摩擦副的摩擦状态,以降低摩擦阻力,减缓磨损的技术措施,一般通过润滑剂来达到润滑的目的。本设计中的齿轮采用脂润滑,每隔10个工作日手工加一次脂,从而经常保持齿面的清洁。润滑脂采用钙基润滑脂中的2号,它具有抗水性好等优点,环境适用性强。
轴承润滑采用黄油润滑,每隔8个工作日,用手工机枪加一次油,保持轴承良好的工作特性。
(2)密封。密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和管道连接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在不同压力、温度、工作介质等条件下,使各个空间隔开,防止外来介质侵入和工作介质流出。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设备往往达不到密封要求,造成泄漏。
本设计中的密封,主要是轴承的密封,主要使用毡圈密封的形式密封,防止灰尘进入轴承内部,使轴承保持清洁。
毡圈密封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而广泛使用在轴承密封领域内,其密封效果是靠矩形毡圈安装于梯形槽所产生的径向压力来实现的。
本次设计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完成冲压送料机构的设计。对本送料机构中的压紧机构、杠杆抬辊机构等重要机构的用途及功能,进行了介绍,并且进行了设计,可以实现在冲压过程中自动送料功能。
[1]何庭蕙,黄小清,陆丽芳.工程力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1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2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吴昌林,汪建晓.机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姜奎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