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向警予的早期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

2012-02-18 05:02李惠康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溆浦女校救国

■李惠康 朱 海

“缠足畸形除鄙陋,兴邦异域取真经。洁身耻做将军妇,执意欣钟豆腐工。女委员尊居首位,旧习俗破立头功。临终吻像亲双子,就义高歌为大同。”[1](P36)这是诗人戴樾对向警予一生的简要概括。家庭环境给了向警予入学读书的机会,学校诸多良师的教导和指引给了向警予开阔的眼界和求新的思维,时局和社会背景督促她承启新的教育理念,而自身的刻苦努力和爱国思想铸就了她以教育拯救国家的早期思想,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对湖南及江西等邻近省份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向警予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众观念渐渐开化,救亡图存的思想更加活跃。怀揣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向警予逐渐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但向警予走上教育救国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其家庭背景、新学教育、时局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自身努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向警予的启蒙教育得益于父亲向瑞龄和大哥向仙钺。向瑞龄虽以经商为主,但对“社会公益尤能挺身以当大难,个人利害素不计及”[2](P3)。他不愿子女再委身商界,而是希望他们求学深造,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毫不吝惜,“有破产弗惜之慨”。因此向家的孩子基本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向警予大哥向仙钺学习成绩优异,东渡日本并参加了同盟会,他提倡新学,经常给向警予讲解新知识和新思想,因此,向警予从小就受到了当时一般女子无法实现的早期教育,对她日后提倡教育救国甚至是重视女子教育、研究女子问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师们的影响是向警予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直接源泉。著名教育家杨昌济曾任职于湖南省立高等师范、湖南第一师范等多所学校。他“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不仅向学生介绍西方各种流派的学说思想、当前时事政治,还鼓励青年努力克服旧思维、积极吸取新思想。他在《达化斋日记》中写道:“本学年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先儒如孔孟轴承之学说亦间取之……又可取报章杂志中新思潮而批评之。如斯变更教授之方法,想教与学生有益。”[3](P22)此外,杨昌济还提倡“德、智、体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炼就强健的体魄”[3](P22)。向警予将这些铭记在心,在她日后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也都有所体现。对向警予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在1914年5月20日,杨昌济在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绩展览会上表扬了向警予,说她“可谓女教育界中之人才”[4](P20)。杨昌济的赞许,被定位成将来教育界栋梁之才的美誉,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坚定了向警予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就职于稻田和周南两校的“教育救国论者”徐特立一直决心用教育来改革人心,指出:“我国教育,重知识而轻技能。”[5](P22)因此,他提倡教育改革,主张:“实践第一,书本第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本,可以不要,但能解决实际的书本越多越好。”[5](P302)他积极向广大学生灌输新思想和新文化,向警予深为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所触动。这在她的日记中有较多的记述:“余闻徐先生言及平日诸先生之言,并古昔贤哲之论,与余自己之经验,益有省。……益以想见先生胸襟之磊落光明,可照日月,因联想及各位先生,盖无一而不可供小子之则效。”[3](P42)向警予在后来的教育救国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徐特立的教育救国主张非常相似,不得不说老师们的思想行为对向警予影响之大。如向警予总结的那样:“我生何幸,得此多数之良师,宜如何勉力以步趋诸先生之万一耶?”[6](P259)

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内有杨度、严复、刘师培等筹安会之流的聒噪,袁世凯不惜卖国求荣,希图复辟帝制。在向警予的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社会环境始终相随,面对国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局面,向警予早已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袁世凯卖国求荣的消息传到湖南后,还在长沙周南女子学校学习的向警予走出课堂,运用所受教育四处宣传,揭露反动政府的卖国罪行,唤起群众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她先后写下多篇文章,尖锐地指出袁世凯之流“乘机徼利,忘其国恤”,致使“国家陵夷,学绝道丧”。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大量涌现,在周南女校读书的向警予在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对这些刊物认真琢磨,并开始在女校学生自治组织“南学会”会刊上发表激情洋溢的教育救国文章。经过这个时期新思想的洗礼,向警予的眼界大开,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把教育与救国结合起来,唤醒民众,提高人们的素质,才是中国的出路。

湖南的学堂 (会)背景对向警予的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时务学堂是维新派人士于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新式学堂,其办学宗旨是求真务实,它注重实践,倡导讨论,活跃思维,并积极宣扬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学堂的建制促进了湖南各地学校的设立,增进了开放学风的形成,开阔了湖南人的眼界,尤其是对后来一批优秀青年影响深远。向警予就是受其影响的青年之一,她后来回家乡办学的理念无不与时务学堂相似。成立于1918年的新民学会,是毛泽东等青年在长沙组织的进步团体,学会关注时局,探求改造中国途径,将教育、爱国与宣传相结合,办报刊、创书社,传播新思想。向警予是学会第一批会员,她倡导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深深打上了新民学会的烙印。

此外,向警予从小就喜欢读书,爱读“《三字经》、《孝经》、《幼学》、《增广贤文》等宣扬封建思想的读本,更爱读屈原的《离骚》,对《木兰辞》则爱不释手”[7](P2)。这为她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她的刻苦,她的奋发,她的诚恳,为一般同学所敬爱”[8](P32)。还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救亡的群众运动。1916年毕业之后,向警予主动回到故乡创办了溆浦女校,在她任校长的三年内,“尽其‘上说下教’之能事,忘寝忘食是她生活中的经常状况”[8](P33),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救国梦想努力实践着。

二、向警予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向警予相信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她怀抱着独身主义,想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来改造中国。向警予早期教育救国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取重于自动”以创未来之社会

向警予受苏格拉底“欲动天下,必先自动”思想的影响,结合自己的知识认为:要想创未来之社会、铸造左右现世社会之人,教育“必须取重自动”。她引用轮机转停和地球公转的例子,说:“轮之浮水也,行也;地球之绕日也,亦行也。”但是二者之“行”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机械的使动,后者则是非机械式的自动,是永动。“欲教育之效力永续不断,以达教育之目的,必须取重自动……教育之目的,固非徒以铸造适应于现世社会之人,而尤必铸造因现世之社会,而创未来之社会,以左右现世之社会之人。”[6](P243)明确教育之目的并不仅仅是铸造适应现世社会的人,尤其重要的是铸造能够左右现世社会,能够拯救国家的人。而教育欲取重自动,除了“发挥个人创造之能力”外,“其先尤必养成儿童纯洁之感情,练习儿童正确之判断,夫然后临机应变,因时制宜”[6](P4)。

(二)解放女子封建思想,兴办女学之教育

向警予认为:“教育为国民之养料,女学为教育之源泉,中外识者,久有定评”[6](P256)。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许多女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更无法与男子一样享有学校教育的权利,致使女学“尤属河汉”。因此,办女学,求女子光明之教育刻不容缓。早在常德女子师范时期,年仅十六岁的向警予就与蒋胜眉 (丁玲之母)、胡善伦、金紫敏、徐友莲、唐畹芬、翦万容(翦伯赞之姑母)等人结盟,写下《七姐妹誓词》:“姊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6](P5)立志要振奋女子的志气,发奋读书,最终达到拯救国家的目的。在向警予的心里,为读书而读书和为嫁一个如意丈夫而读书不是女子们读书的目的,女子们读书的目的是要做一个新国民,要拥有新思想。向警予创办溆浦女校,想要通过办女学“合邑妇女因入学补习科,而为良妻,为贤母,为爱国之民;合邑童男女入国民科而得健康,而具国民道德及生活能力之初基;又有高等小学科以补国民教育之不足,以为晋深研究之阶梯”[6](P264)。提倡女子追求热爱祖国的新形象。她还亲手为溆浦女校撰写了校歌,以歌唱的形式再次呼吁求知救国,解放思想。

(三)提倡男女共学,平享教育

向警予认为:“中国今日之种种事业,其希望均在学生。”[9](P78)而学识能力决定了能否将占全国1/2的女子从黑暗的十八层地狱提拔出来,也决定了社会可否均齐发展。只有男女同学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女子的学识能力,因此寻求男女教育之平等成为“催促社会文化进步的唯一妙法”[10](P143)。向警予还认为创办男女同校的中学班“为男女教育平等之最要点”[6](P10),她引用胡适之的一篇文章,指出女子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程度之所以太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学时期男女不能同校。为此:“设立一个男女共学的中学班,做全国中学的模范……打破家庭社会的陈腐观念,是最精彩、最光明、最有希望的。”[10](P146)此外,她在1919年12月20日给陶毅的信中还明确提出“我溆浦女校高小科,我欲建议收男学生”[10](P147)。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许多人只强调男校可招女生的时候,向警予还能提出女校亦招男生的主张,这已不仅仅是立足点的不同,说明此时她已经将女生看成主体,在当时的情况下,此见解是其他教育人士所不及的,也是向警予寻求男女平等教育的独到之处。

向警予极力主张大学应该开放女禁,以达到男女均齐之发展。指出:“近年来吾女子以新思潮之激荡,稍稍觉悟,知彻底之解放,在教育之平等,男女共学之声浪并起矣,自小学以至大学,男女工学之声浪亦起矣。”[11](P520)但是“自一二高等大学开女禁以来,而大多数女子以实力不足,有瞻望门墙而不得入之慨”[12](P19),北京大学破天荒开女禁的招考也无一人达到及格的程度,而且“投靠南高之女生,被录为正班生者亦仅寥寥数人,女子实力薄弱,程度不足,征之事实而益显著”[6](P30)。究其原因是因为“女子秉历史的贤母良妻之沿革,以社会的贤母良妻之地位,受教育的贤母良妻之熏陶”,自古至今,女子成为贤母良妻已为一种理所当然,认为“有高深之学识者,反碍于为贤母良妻,故教科可以苟简,教师可以陋劣,高等大学可以不入”。面对这些情况,向警予分析道:“是故女子今日之不足实社会之制度与教育有此致之,而非女子本身之过也。”她号召同人“应力辟贤母良妻之谬妄教育,否认苟简的女校教课、女子教科与女校的陋劣教员……宜选择环境,直投国内外著名各高等大学校”[6](P31)。“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国内腐败的教育制度和守旧的传统势力。”[13](P70)但是,向警予彻底否定妇女贤妻良母的观点也是偏颇的,因为“向警予批判把贤母良妻作为女子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女子和男子既是同等的人,但又是不同样的人”[14](P14)。

三、向警予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实践

向警予为了救国梦想不畏一切困难,其创办和经营溆浦女校当中所实施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不仅是她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实践,而且对其日后救国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筹款建校,奔走劝学

“教育乃国民振兴的基石”是中外有识之士早已评定的真理,而且“盖社会之坏象,大有关于教育”。然“吾中国之教育,固为可怜;而孰知吾中国之溆浦之教育,为可怜之尤可怜乎?”[6](P272)在一穷二白的溆浦创办女校,困难可想而知,“虽属接办,无异新创”。向警予多次上书知事吴剑佩筹集办学经费,用于校舍的修葺、教员的工资以及教具和相关设备的购置;她打扫文昌阁、节孝祠、昭忠祠等处作为建校地皮,并将自家的一块柑橘园扩建成校址,经过多方面半年多的努力,学校于1916年11月21日正式开学。

溆浦县邑“乃闭塞之区,人民多晦聩者流,教育关系明者鲜矣”[6](P265),他们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部分思想顽固者认为“男女同学,不成体统”,“年纪轻轻的,天天上学校,到处抛头露面,会把妹子带坏啊”。[6](P52)向警予认为这样下去,女校将难以维持下去,于是她四处奔走,躬身劝学。她一边向当局写信请求他们出面做家长思想工作,一边呼吁自己在长沙的同学结伴来溆浦共同实现救国理想,而且自己顶风冒雨,一家一户挨门劝学,她说:“儿童天性,本无执着,若方若圆,是在教者,空言无补,莫若实行。”[6](P269)规劝家长让孩子入校读书,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推陈出新

向警予注重实践,尊重个性,认为事实可以说服那些封建思想严重的人们。她在回复时任溆浦县视学潘封礼的信中说:“敝校训练根据校训(自治心、公共心),尊重个性,注意偶发事项,尽心竭力,务指导其实践”,“人心陷溺”“诚吾国人最大之弱点”,而要“补救此弱点者,对症下药,惟公共心,空言滔滔,无裨实际,于是而有学生清街团之组织”。学生清街团“利用假期之馀暇,从事通衢之洒扫”[6](P267),旧时候学生不干的“下贱人”的体力活,她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向警予用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着当时的人们。她反对女生穿耳、裹脚等封建恶习,并通过校训警惕全校师生远离社会不良风气;认为,不论是老师还是在校孩童,一旦沾染社会鄙野歪风,后果不堪设想。向警予取消了徒耗学生光阴的四书五经的学习,“采用教育部审定新制新式新体各书”,而且都是非宝庆翻印的原版;为祛前弊,她同学校各位同志集议再三,决定废除旧式考试,“以平日之成绩为成绩”;向警予还增设高小、裁缝以及家政课,使教师和学生两受其益。

(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还在周南读书的时候,向警予就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兵燹连天的动荡局面,民人羸苶,憔悴枯黄,她在作文中写道:“又见夫教师儿童之多羸苶憔悴也。比之外人之颀硕巍伟者,尤怀隐痛而不克自己。然天下事之无可奈何者,当以吾辈心力解勉之。天下事之璀璨光明者,当自吾辈创造之。”[6](P249)向警予深为中国国民尤其是教师儿童体质不如外人感到痛心和不安,她在给陶毅的信中说:“前阅英法德美国民性与教育一书,大致其训育所施,皆以国民特性为根据。其在英国则不啻以寄宿舍为训练场,潜移默化,陶铸镕渐,而崇尚运动,又实以斯为之方便焉。故其民卓然有不可几者。我母校内部既得吾姊为之理,而提倡运动之意又甚殷。师导于前,弟从诸后,经之营之,必有更为焕然者。”[6](P6)从这里可以看出,向警予对国外能够根据本国民众特性崇尚运动很有感触,她希望效仿经营,以强我国民体质,且“近日先生既注重运动,诸姊妹必不似从前之终日咿唔毫不活动也”。所以她在溆浦女校期间,想尽一切办法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她将县政府划给学校的“节孝祠”开辟成运动场,“从长沙聘请体育教师,办现代体育课,内容异常丰富活泼,除开展田径、球类、体操外,还有哑铃操、球杆操、火棒操、花环操和舞蹈、游戏等”[15](P41)。她亲自撰写《运动歌》:“运动,运动,运动乐,不怕天寒和地冻,要使身体得活泼,个把精神来振作,肌肉强,血脉活,运动,运动,运动乐。”[16](P68)以简单易懂的歌词,时刻鼓励学校师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此外,向警予带领师生坚持早上打拳、做早操,上午做课间操,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每逢春秋两季,还号召师生举行全校运动会,运动形式十分丰富,有徒手赛跑,有图画赛跑,还有教学赛跑、拔河、跳绳、踢毽子、三足竞走、迎面接力以及团体操表演等,各种运动常常引来众多当地观众观看,给溆浦县城带来了很大影响。

(四)引进教员,壮大师资

向警予清楚地认识到名师出高徒。按她当时的标准,教员不仅要思想进步,还要为人师表。思想进步的教员才能体现其教育救国的初衷,而为人师表,“范其躬可法可则”,除此之外,教员还要有教育家的人格精神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不能将学生“驰骤之若牛马”,应该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她先后礼聘思想进步又有学问的教师来到溆浦女校,包括任培道、任培智、易焕秋、杨德群、黄仲异、谬明辉、黄振益、游若愚、吴家瑛等十几位优秀教员,他们的到来给落后的溆浦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溆浦女校也办得初具规模,卓有成效。

四、结语

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作用。向警予所生活的年代,民国政府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不仅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也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使受教育者的入学资格等级森严。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向警予面对困难并不畏缩,除了多方自集资金外,还数次上书政府“筹款建校”,对入学资格的审查相当宽松,不论年龄、性别与贫富,且“奔走劝学”,开启了民间女子办学的先河。政治、经济还制约着教育的方法和目的,中国古老的灌入式教学,严重与社会脱节,甚至愚昧民众,向警予敢于冲破传统,“注重实践,推陈出新”,使师生拓展知识、了解社会、增强社会的使命感。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水平。就当时的中国而言,由于闭关自守的政策,导致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怎样才能弥补这种落后的教育状况,也是向警予面临的重大课题,她大力“引进教员,壮大师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做到了教与学持续有效的发展。

总之,躬行实践改革教育的方法方式和政治取向,是向警予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藏着强烈的救国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贯彻她教育活动始终的民族精神。向警予尊重个性、推陈出新、因材施教、注重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早期教育救国思想及其实践,值得现今的我们继承和发扬,她努力探求发展教育的途径,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教育遗产。但是,向警予推崇传统的学校式教育,片面地强调继承知书识理的优良传统、追求简单的谋生技能以及谋取最基础的受教育权利的观念,“同小资产阶级教育救国论者所倡导的‘改良教育’、‘普及教育’、‘男女教育平等’”[13](P76)没有多大区别,比如她一厢情愿地认为教育取重于自动,忽视了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她为教育经费上书当局、多方筹措,殊不知在腐败当道的时局,个别热心的官员不可能扭转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漠不关心;她千方百计改变教学方法,灌输新思想,提倡新风尚,但是仍免不了人们的冷言冷语,质问责难。在那个落后的年代里,真正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人少之又少,即便培养出一个好学生来,一旦进入社会,不久就会“耳濡目染,旧习辄萌”,真是“诚学校教育十年而不足,社会破坏一朝而有馀”[6](P267)。面对日下之世风,向警予只有“惨怛戚痛”,无奈地表示:“岁不我与,明年暑假,定让贤能。”[6](P273)

[1]戴樾.戴樾诗词选[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6.

[2]戴绪恭.向警予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何鹄志.向警予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谷茨.向警予[A].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徐特立.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A].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6]戴绪恭,姚维斗.向警予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华女英烈(第一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蔡和森.向警予同志传[A].中共档案馆.革命烈士传记资料(资料选辑)[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9]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中国革命博物馆.老一辈革命家书信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1]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2)[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历史资料(1921—192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14]李沂靖.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评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3).

[15]廉挺涛.向警予同志的体育实践[J].体育文化导刊,1987,(6).

[16]彤心.中华英烈诗萃[M].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溆浦女校救国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一条溆水激扬楚辞骚韵
介绍一个鹅品种
——溆浦鹅
屈原与溆浦山水风俗的关系研究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勾搭留学君!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
女院长的密语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