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就业倾向调查与分析

2012-02-15 22:33于潇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农村大学生

于潇淳

(通化师范学院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大学生农村就业倾向调查与分析

于潇淳

(通化师范学院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该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访谈,深入研究了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倾向,分析了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对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寻找和把握就业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农村就业倾向;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传统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是只考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除此之外,宁可待业。这种观念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也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甚至妨碍社会稳定。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农村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前景

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方面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急需大批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近几年农村快速发展,农村企业不断崛起,农民的素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从社会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来看,农村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首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增长较快,居民收入水平也较高。人力资源受利益的内在驱动,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流向东南沿海。与此相对的,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稀缺,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日趋扩大。近年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给农村以宽松的政策和优惠条件,以利益驱动机制,促使人力资源在地区结构上合理配置。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农村将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

(二)高校不断扩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兼备,高等学府在承担精英教育的同时,更成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大众化人才的场所。由于城市发展趋向成熟,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各类人才,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较好出路之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找工作要比预期困难,他们已经降低了自己的求职预期,不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高薪高待遇,会选择去农村参加工作。大学生向农村流动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工作,不但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

(三)农村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成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试验田。当前就业需要较高的能力,拥有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主要问题。农村锻炼机会多,能力提升快,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较快的能力培养平台,学以致用。高校中有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他们对农村环境比较熟悉,可以较好的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使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潜力得以发挥。同时国家也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较好的发展道路,如大学生村官等工作岗位,大学生可以作为一名管理者去学习如何管理人、财、物等,获得一定的基层管理经验,为以后考取研究生和从事公务员工作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农村就业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对到农村工作的态度,本文以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四方面问题:一是对当前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二是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方面的了解;三是去农村就业的态度;四是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顾虑。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在对当前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上,比较了解的占28%;一般了解的占63%;不太了解的占9%。在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福利政策方面的了解上,比较了解的占13%;一般了解的占52%;不太了解的占35%。在对去农村就业的态度上,17%的学生比较愿意到农村就业;62%的学生可以考虑去农村就业;21%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农村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有一定了解,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看法正在转变,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明显提高。

(一)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对农村了解比较深刻的主要为农村籍大学生,部分大学生由于成长在城市,对农村了解不够。我们应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了解目前农村的快速发展,促使其将农村作为就业的一个出路,寻求发展机遇。

(二)国家政策的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前景。农村就业的福利政策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具有一定影响,福利待遇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农村就业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福利状况“了解不多”,56%的学生认为这些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吸引力。78%的学生了解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只有18%的学生了解或听说过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结果说明急需加强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的宣传。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对国家政策非常关心,认为有了国家的支持农村的发展能够有更好的延续性。

(三)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明显提高。87%的应届毕业生表示,目前找工作具有一定困难,他们会考虑选择去基层或农村参加工作。调查显示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与生源地密切相关,在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学生中,农村生源的学生占了83%,说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投身基层建设。大学生农村就业选择的方式依次为: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自主创业。这说明由于城市发展成熟,人才竞争激烈,在城市就业难度大,竞争压力大,大学生开始考虑农村就业。

(四)大学生农村工作的主要优势和顾虑。首先基层单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竞争压力小,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更容易得到重用、积累经验,可以学以致用、报效家乡,谋求将来更大发展。农村籍大学生如果选择到基层就业,有着很多天然优势和有利条件。第一,农村籍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懂得珍惜,竞争意识更强。农村籍大学生生长于农村,对农村的贫困、偏远、落后等深有感触,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更珍惜机会。第二,抗挫折能力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环境培养了农村籍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遇到困难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既不依赖别人,也不会半途而废。第三,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相比,农村籍大学生对农村环境更熟悉,人际交往容易,适应能力更强,同时他们对家乡有着更深厚的感情。第四,与其他农村青年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他们懂得更多的科学技术,能更好地带动农村发展。近年国家连续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如果毕业生选择回乡创业,便能够享受到国家和所在学校的诸多优惠政策,而农村创业需要的启动资金较少,发展空间较大,有利于毕业生施展自己的才华。

通过对部分“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学生的深入访谈,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顾虑主要为:1.农村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好,待遇低,而城市有较高的薪水、较优越的生活条件。2.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前途。3.家庭压力、社会舆论的压力。

三、大学生农村就业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愿意选择到农村就业,但是也存在制约高校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诸多因素,需要政府、人事劳动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只有通过长效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关注与保障,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以及农村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等。大力宣传大学生在农村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二)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成才观,注重加强大学生农村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离不开这一代大学生的艰苦创业。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引导非常重要,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成才观、就业观、就业方向、就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视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无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的择业教育。高校应采用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宣传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鼓励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为国家主动服务的意识,通过农村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做好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努力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子。高校需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实习环节,特别是针对有意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到基层进行教学实习活动,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

(四)加快农村发展速度,增加农村就业的吸引力。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政策照顾,帮扶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村的中小型企业给予资金帮扶。另一方面国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能够吸引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加大大学生农村就业培训的力度和实效性,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协调机构以及各种支边活动的长效考核机制,帮助支边支教大学生顺利实现二次就业。

(五)完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农村就业。绝大多数的应届大学生阅历比较浅,到农村工作后,融入新工作和新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有关部门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需要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就业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制度性障碍,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在农村创业、发挥真才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是一个必然趋势,农村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广大青年毕业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以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进而推动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

[1]梁 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1(1):31-33.

[2]李晓玲,李胜生.大学生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7(4):86-90.

[3]孟令臣,宁永红.河北省大学生农村就业及扶持政策的建议[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9(4):31-34.

[4]王 娟.当代大学生择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24(3):100-103.

[5]徐晓春,高 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实证分析及解决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48-50.

[6]赵 江,唐洪丰.高师院校学生就业途径与就业基地建设的拓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51-52.

[7]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9,34(2):86-90

[8]邹向群,孙德彪.地方高师院校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3.

(责任编辑:滢桥)

C913.2

A

1008—7974(2012)07—0078—03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就业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253号

2012—03—30

于潇淳(1982-),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教师,硕士。

猜你喜欢
毕业生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