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环保公德教育的探索

2012-02-15 20:27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德生态大学生

袁 巍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环保公德作为社会公德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人们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环保公德意识。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抓好在校大学生的环保公德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环保公德教育的原因

1.是社会发展规律对高校德育的要求

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伦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理应反映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社会主义中国已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列入基本国策的时候,其法律、道德、伦理、教育等上层建筑也应同时有新反映。如果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等生态环保产业,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生们又缺乏相关的环保公德、环保法律、生态形势等方面的知识,那么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又怎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的推动者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呢?将环保公德、环保法律、生态形势的内容纳入大学的德育工作中,就可以使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2.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名著《信任:社会美德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说:“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只有失败一途。”他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指伦理道德。笔者认为,中国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赖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环保意识的觉醒,而这种环保意识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必须通过教育才会进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教育学角度看,“人之所以为人,其所必须人类固有的因素——种种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是作为人类遗产的客观化、对象化而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这些因素绝对不是通过遗传能够传递的。”我们如果不给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环保公德、环保法律、生态形势等方面的教育,相关知识和规范就不能在他们中生根,更不能培养他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可以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

尽管目前中国高等院校中有不少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对北京市、天津市等严重缺水城市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节水意识,学生宿舍区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大有现实意义。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时代,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也应该与国际“接轨”,环保公德也应包含其中。在高职院校德育课中注入环保公德教育,使高校德育与时俱进,势必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环保公德教育应涵盖的内容

对大学生的环保公德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技价值观。

1.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识,我国也早已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执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符合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就等于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保公德教育,首先必须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生产力”的新观念,使他们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奠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认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科技价值观念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突出,产生了所谓技术决定论者。他们认为,依靠智力以及智力的外化即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然而,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全球问题,却用事实告诉人们:单纯的科技教育并不能保证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增进人类幸福的途径上来;相反,科技越先进,人类的的生产和发展就受到越严重的威胁。原子弹的诞生就是典型的一例。当今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危害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只教给人们一种专门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在环保公德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 “科学技术——人——环境”关系的教育,及开展科技价值观念的教育,向他们解释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以及可能导致的社会及环境后果,摒弃科技至上的价值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善用科技成果。

3.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哲理。我国古代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是顺从,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也不是制服,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一味地加以索取和破坏,而是采取和谐的态度,即人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环保公德教育时,要加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要解决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把自己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之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克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傲慢与偏见和涸泽而渔式的掠夺自然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协调一致。

三、加强环保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注重在日常教育中渗透环保公德教育

日常教育是宣传和普及环保公德的主要途径。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讲授生态科学知识,还要注重讲授环保公德、科技伦理的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特点,适当增加和补充环保公德教育的内容,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补充环保公德的教育内容,强调环境保护法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应着重讲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此外还可以开设“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选修课。总之,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公德观念,为今后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利用特殊纪念日宣传和普及环保公德

各种特殊的节日、纪念日, 蕴藏着十分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利用 “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戒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在各高校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宣传和普及环保公德,加深大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院刊等多种媒体,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举办摄影展、征文、演讲比赛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使环保公德深入人心,逐步形成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理念。

3.积极开展美化校园、爱护环境的活动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自觉爱护校园环境,保护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是全体师生员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抓好大学生入学教育,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养成自觉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其次,积极开展 “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院系”的评比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次,利用每年的“植树节”在全校开展绿化、美化校园的活动,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2]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4]杨柳.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J].高教论坛,2007,(6).

[5]薛建明.科技伦理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猜你喜欢
公德生态大学生
汤本武比古“公德养成”之探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大学生之歌
生态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