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可以把鲜活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扩大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涵。社会生活中有无数具体、生动、形象的例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恰当地选择一些实际例子不仅可以使所教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关注生活的兴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可使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例子系列化、规律化,从而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并可培养学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走出教室,走向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真正建立起大语文观,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恰当地引入广告语、歌词等让语文走出“课堂”,扩大学生视野。我们在教学《〈诗经〉两首》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诗经》六义”的有关知识,需要引入“兴”这一《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概念。我们可以先讲宋人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给定的含义,“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其次,可以从《伐檀》诗中找出例子加以解说,全诗三章,每章第三句“河水清且涟漪”,运用了“兴”的手法,在清清的河水这样优美的景色映衬中,伐木者的艰辛更让人记忆深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兴”的手法,写河水的“清且涟”、“清且直”、“清且涟漪”都是为了创设情景,以引起联想,从而叙事抒情,让人触景生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这样分析述说后,按理说可以就此打住了,因为这里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兴”这种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但是,如果此时再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拓展应用,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举出一个常见的广告“太阳最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机的广告词,它就属于运用了诗歌“兴”这种表现手法来做广告的典型例子。广告人的本意并不是说“太阳最红”这个最普遍的真理,而重心恰恰在由这“最红的太阳”所创设的美景中引出广告人所要宣传的产品“长虹更新”——长虹彩电。再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等歌词,也是生动的例子。还如“车脏了,我们用水洗;地脏了,我们用水洗;水脏了,我们用什么洗呢?”若采用这些例子将以上所讲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会更轻松地消化吸收,并且会长久不忘。因为学生在看到长虹彩电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之后,马上就会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印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类似的语句。这样就将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是社会文明的剪影,也是社会进步的外显性标志。生活中广泛运用各种标语,从它的内容和变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富于人情化凸显亲和力的标语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和提升文明素质,具有持久而独特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语言文字“润物细无声”的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标语的巨大潜能,编写正面激励温馨的标语,为提升每一位学生素质增添力量。文明标语在让人记住标语内容的同时默默影响着人的行为。构思巧妙、语言亲切的文明标语总能叫人眼前一亮,久久回味。比如“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这样的标语总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在心间。因为这条标语没有禁止、告诫、强制的生硬无情,而是充满引导善意亲切温馨尊重的味道,倡导广大交通参与者以实际行动理解、支持、参与城市交通文明建设。在以后的交通参与过程中,始终牢记这条标语的内容,始终坚持“让”的理念,忍一忍就过去了,让一让就安全了,自觉做到文明交通,安全出行。生活的给力,语言的魅力,课堂的活力,会因恰当的结合而倍增影响力、生命力。
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这两种能力的考查往往又以对文段的理解为重点,这就要求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思维灵活。这一切都直接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积累和关注、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对学生介绍必要知识的前提下,我便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文段,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并能根据特定的语境、画面辨析词语的意义。这在新课程标准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力求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语文能力的提升,适当在教室里练习固然重要,但若一味地做训练题而忽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会事倍功半。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核心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用社会生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实语文教学活动。比如在练习辨析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时,我们可以引入这样一句广告词:“南方黑芝麻糊,抹不去的回忆”——先介绍广告画面,再介绍广告词,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抹不去的是关于什么的记忆?让学生用不到20个字来作答。学生因为这个题目新颖并且广告语大家都熟悉,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最后可以综合学生们的发言情况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增强。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这样一句推销自行车的广告词“我的路靠我的脚踩出来”的妙处所在,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实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材料,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很多乐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上所举例子都是众所周知的广告词,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唯一纽带是广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只要细心观察寻找,都可发现它们与语文教学的切合点。就连现实生活中洗衣服、晾衣服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好。曾经和学生一起为画面添加标题,一张衣架上挂满衣服的图片,可以设想多少个题目。其中之一可以是“阳台上的爱”,妈妈的爱总是无处不在,阳台上有,客厅里有,厨房里有,到处都有,让人充满体验,充满感动。还可以是“牵挂”,还可以是“衣衣不舍”。那挂在阳台上的衣服,可以舍去阳光的温暖,却无法舍去妈妈的爱。那是晾衣绳对衣架的牵挂,是衣架对衣服的牵挂,更是妈妈对儿女的牵挂。阳台上的衣架,阳台上的爱!在关注日常生活场景的同时进行语文教学、进行情感熏陶。比如,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的书信、电报、通知等应用文,在语文教学中都可以互相参证。又比如,在讲解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方位与尊卑等知识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座位表尊卑的习惯加以解说印证。再比如我们在介绍古人的称谓习惯时,可以结合影视剧中错用的称谓现象,如孔子自称“仲尼”、刘备自称“玄德”的错误,让学生真正明白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真正明白古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道理,加深对古人修身养德、敬人正己的认识。更不用说什么山川日月、季节更替、阴晴圆缺等自然景观天体运行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带来魅力了,因为它们都可以用来丰富你的课堂,激发学生的灵感,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在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量”、“真”三个原则。所谓“度”,就是要掌握住分寸,选择那些可以给学生讲而不至产生坏影响的实际生活作例子;所谓“量”,就是要注意对所引入的例子进行精选。一般只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印证、解说,切不可喧宾夺主,忘了主次;所谓“真”,就是所举例子、所引述的社会生活,一定要真实可信,不可为追求效果而闭门造车,哗众取宠,一定要举大多数学生都熟知但又理解不深的实际生活实例。也就是说,我们的原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增长、巩固学生们的知识。
我推荐的书
《爱弥儿》,(法国)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给教师的建议》,(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