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小 平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新乡 453007)
区域图书馆史研究的新开拓
——评《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略》
原 小 平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新乡 453007)
最近出版的《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略》,是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第一部综合性馆志,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该书体例严整、史料丰赡、厚重切实、客观严肃,是我国区域图书馆史研究方面的一本开拓性佳作。
区域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史志
中国古代有关图书馆史的著述并不少见。据考证,唐代著名学者、史学家韦述在756年撰述的《集贤注记》(又名《集贤记注》)三卷,是我国见于记录的最早的图书馆史专书,记载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最大的政府藏书机构——集贤院的诸多史实。“事实上,从《集贤注记》一书开始,在中国古代图书馆著作史上,又相继出现了宋匪躬《馆阁录》、程俱《麟台故事》、陈骙《南宋馆阁录》、佚名《南宋馆阁续录》及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等一批古代政府藏书机构专史著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同类史籍组成的著作系列。这就为后人研究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图书馆史提供了一类较为系统详实的相关史料。”[1]然而,较于欧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生相对晚,加之其后中国社会多次大动荡,导致中国现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与编撰长期处于匮乏状态。从清末民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国内详述某现代图书馆之史的专著,仅有1928年柳诒徵所撰的《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小史》,且未公开发行[2](当然,倘若将高校图书馆“概况”、“概要”、“概览”等具有一定馆史内容的相关著述计算在内,那么民国期间的“高校图书馆史”则可达十余部[3])。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武大、北大的刘国钧等人编写过有关中国图书馆史的教材,也仅为内部印行。图书馆史著名专家谢灼华曾感叹:“建国以后,将近三十年,关于中国图书馆史专门论著处于空白状态”[4]。尽管1980年代以来的三十余年里,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获得了相当程度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1919-1949)》(杨宝华、韩德昌编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吴晞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谢灼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版)、《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高等师范图书馆史》(董乃强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河南大学图书馆史》(李景文主编、郭鸿昌等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多部有影响的著作,但显然,这方面还有许多尚待开拓的学术空间,尤其是对区域性、高校类图书馆史的系统研究,更是亟待深入展开。
因此,最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苏全有教授和王仁磊博士主编、河南13家师范院校共同编写的《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略》(以下简称《馆志》),作为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第一部综合性馆志,无疑是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上的一项新开拓、新收获,至少在当下国内区域图书馆史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高校图工委主任崔慕岳教授评价说:“在我国图书馆界,公共图书馆修志现象较为常见,而高校图书馆志的系统撰写与出版则较少,像本书这样联合十几家高校图书馆共同编写图书馆志的更为少见。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苏全有教授牵头组织全省13家师范院校图书馆,共同编写《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实乃我省图书馆界的一件盛事。”[5]
《馆志》正文内容按院校分为13编,由各馆分头撰写,依次为:“安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志”、“黄淮学院图书馆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志”、“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志”、“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志”、“平顶山学院图书馆志”、“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志”、“新乡学院图书馆志”、“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志”、“许昌学院图书馆志”、“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志”、“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志”、“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志”。每编设若干章节和一个附录,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相当全面地记述了各馆的“发展概况”、“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管理”、“自动化建设”、“学术活动与科研工作”、“党务与群团工作”、“机构设置沿革及负责人”等历史源流和现实状况。《馆志》全书共58章,约90万字,总体来看,是一本体例宏大、史料丰富、益人识闻的图书馆史佳作。具体来讲,《馆志》主要有以下四项突出的优点和成就:
1.1 定位明确,规划精详
河南省师范院校及其图书馆的发展史,虽然部分(安阳师院、洛阳师院、商丘师院三院校及其图书馆史)可以上溯到清末民初,但真正奠基和明显发展的时期,还都在建国之后。典型的例子如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其前身为创办于民国5年(1916年)8月的河南省河洛道师范学校图书室,民国12年(1923年)正式开馆,民国21年(1932年)秋,图书资料才有4600多册,1948年因战事图书资料全部丢弃;1950年重建的洛阳师范学校图书馆,藏书得到逐步发展,到1958年达7万余册,而至2007年,洛阳师范学校图书馆仅纸质图书就达到了120余万册。而像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信阳师范师院图书馆等,其最初的设立,就已在解放和建国之后(甚至文革之后)了,河南13所师范院校图书馆中有10所都属于此类。因此《馆志》记录的内容,也基本都属各馆的当代史料。按照“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不难发现《馆志》称“志”而不称“史”,显示了编著者对研究对象特点的准确把握,其著述定位相当明确。
更重要的是,志书作为一种偏重史料的特殊史书,它在记述某一区域或某一专业的相关史实时,更强调全面客观,因此需要面对和有效组织更为庞杂的材料,这就要求修志人员不仅要善于钩沉探疑各类史料,还要善于组织规划篇章体例。《馆志》一书以编、章、节、目相结合,以附录为补充,以馆舍、资源、管理、自动化建设、学术科研、党团工作、人员构成等为重点记述对象,同时又允许各馆具体撰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体例与内容方面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这就在保证《馆志》整体风格一致的同时,给不同院校图书馆志的编撰者留下足够的自主空间,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对各自馆史更为熟悉、更方便考证搜求的优势,因地、因事制宜,从而为保存不同院校图书馆志中史料的原生态与多样性提供了方便。因此,通观《馆志》,全书体例统一而又灵活变化,条理清晰而又纵横捭阖,细大不捐而又各得其所,客观厚实而又摇曳多姿。其所述内容,在历史和现实的深广度上,都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展开,这不能不说与其明确的定位与精详的规划有密切关系。
1.2 厚重切实,迭见异彩
《馆志》最具价值之处,是它的材料宏富,客观可信。《馆志》一书在手,全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脉络与特色概貌,无不了然于胸,堪称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百科全书。《馆志》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证各种回忆录、会议文件、原始账单、年鉴、图表等相关文献,运用翔实的语言与大量的数据,真实地向我们描绘了河南师范院校图书馆事业数十年来(有些甚至近百年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稚嫩到成熟、由传统到现代的风雨历程。大的方面如馆舍的建造与变迁、机构的设置与沿革,小的方面如职工调入调出的具体时间、购书经费的详细数字,甚至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在解放初担任过河南省副省长的王毅斋,划为“右派”后,曾在河南师大图书馆采编组长期从事外文图书分编工作;信阳师院图书馆的吴朝暾,1980年代初背着干粮四处寻访图书;等等),都在《馆志》中有相应记载。虽不能说《馆志》汇辑了河南师范院校图书馆的所有相关史料,但这显然是目前汇辑了最多相关史料的著作。《馆志》集13所院校十多名学人之力、历时一年多辛勤编撰,洋洋90万字,其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馆志》不仅第一次让我们集中了解了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整体风貌,而且对各地师院图书馆的特色文献、特色服务也进行了深入介绍,像安阳师院图书馆的“殷商文化文献”、洛阳师院图书馆的“河洛文化文献”、南阳师院图书馆的“楚汉文化文献”、许昌学院图书馆自建的“魏晋文化特色数据库”等,都属此类。这些充分彰显河南地域特色的文献,不仅在省内国内颇具影响,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有一定海外影响,充分显示了河南地方师院图书馆事业,正在向纵深处发展。而对这些文献的重点介绍,则反映了《馆志》一书对当下河南区域图书馆事业发展态势的明敏洞察。另外,一些师范院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较有影响的特色服务或创新服务,如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2011年牵头组建的“新乡地区资源共享平台”、“豫北地区高校资源共享平台”,洛阳师院与信阳师院开展的知识讲座、“贤林讲坛”等讲座活动,在《馆志》中也都有如实恰当的记述,显示了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在不断努力提升和优化服务能力方面的可贵探索。
1.3 秉笔直书,态度严肃
“不虚美,不隐恶”是修史写志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在这方面,《馆志》也做得很好,堪称信史。《馆志》不仅语言平实,注重运用大量的具体数据或原始资料来描述各馆的发展史,更可贵的是,在涉及一些可能影响到本馆声誉的历史细节与重要事件时,也能够尊重事实、据实直书,不避讳粉饰或闪烁其词。如洛阳师院《大事记》中交代,2007年资产清理时,发现约5万余册图书去向不明;再如信阳师院图书馆在1993曾发生副馆长曾月末赴美不归,在1980-1990年代曾长期出现的因服务意识淡漠、读者怨声载道,并最终引发了“信师事件”等某些“负面”史实,这在《馆志》中也都有如实记录。这种严肃客观的良好著述风范,有效地保证了《馆志》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靠性,从而也保证了其良好的史料价值与著述水准,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真实状况。
志书与一般的史书相比,由于偏重资料性,更讲究述而不作,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主观追求,但这并不表明志书作者没有隐含的著述态度和一定的史料处理倾向性,关键的是这种态度和倾向性要源于事实、客观公正。《馆志》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也颇令人称道。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普及,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加剧,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电子文献的购置使用,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图书馆的运行方式与整体面貌。自动化增强与电子资源增多,作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显然是任何当代图书馆志的编撰都应当着重讲述的内容。《馆志》一书中,各院校馆志都对此开辟了专门的章节,做了详细的交代。在自动化与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安阳师范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起步最早,成效也最突出,《馆志》对此介绍尤详。尽管如此,《馆志》并没有因对电子文献等新生事物的重视,忽略相对强调纸质文献作用的图书馆志的撰写,而是对它们仍旧认真叙述;并在信阳师院、商丘师院等图书馆志中,客观记述他们的文献建设理念与工作方针:“电子文档出现后,纸质文档的整理和保存,仍是不可替代的”[6]639;“纸质文献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坚实基础”[6]491;“在保证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数字资源方面的建设”[6]492。《馆志》这种事实求是的公允态度,客观辩证的叙述逻辑,不仅增强了其作为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第一部综合馆志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而且,这本身就包含了编撰者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种独特反思与深层思考,富有启发意义。
1.4 足资鉴察,意义重大
修志是中国独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志书历来被认为有“资治、存史、教化”三大功能,受到重视。这也就是说,一部优秀的志书,不仅要求史料丰赡翔实,而且还应能够对其叙述对象的现实发展,起到借鉴与教育等方面的推动作用。《馆志》不仅叙述了各馆的历史发展,而且特别注意记录各馆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采用各种具体措施,以及这种措施的优缺点和客观效果。如:安阳师院图书馆要求每一本书的采购都要经过四个关(图书采购员关、专业教师关、图书馆图书审定小组关、计算机查重关);南阳师院图书馆为丰富古籍种类和数量,曾派专人赴民间收集古籍图书和其他资料;洛阳师院图书馆设立读者服务部,专职指导读书活动与组织学术讲座;河南师大图书馆1959年无人管理借书处的尝试;等等。这些措施的采用及其得失,《馆志》都着重做了介绍。《馆志》的这些内容,不仅让我们看到河南师范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地域间的不平衡,还有利于各馆总结历史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并最终会对推进河南省图书馆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璧无全美,事难尽善。倘求全责备,《馆志》也存在若干值得斟酌之处。
首先,全书缺少对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史的提纲挈领式综述,而仅是13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分志的单向排列。这虽然也能够反映整体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史的面貌,但缺少了宏观勾勒,显然不利于明确反映各馆在整个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史上的地位、特色,也不利于深入总结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规律,不利于预测其可能发展趋势,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馆志》作为区域图书馆史的独特学术价值与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同时,《馆志》有些部分失之简略,如“焦作师专图书馆志”与“新乡学院图书馆志”,分别只有27页、25页,这与最为厚实的175余页的“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志”相比,未免单薄,尤其是作为一个有较长历史的新乡学院图书馆,其介绍文字之少令人遗憾。还有个别院校,如河南教育学院,虽主要是成人高等师范院校,但显然也应该属于河南省师范院校序列,作为省内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代表,其图书馆史在《馆志》没有反映,也似有不尽美之憾。
该书的另一美中不足,是缺乏必要的图像等直观材料的佐证。明儒欧阳东凤曾言:“夫简策有图,非徒工绘事也。盖记所未备者,可按图而穷其胜;记所已备者,可因图而索其精。图为贡幽阐邃之具也。”[7]图像在叙事功能上虽不如文字灵活,但其直观明了的写实性,却是文字记述无法比拟的,因此常能补文字之所不及。古人早有“左图右史”之说,常以“图”“史”并称。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曾专门论及图之作用:“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见其语。”[8]现代西方文史学家也越来越强调“图像证史”的作用,认为:“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9]这些都表明了图像在历史叙事方面的重要作用。《馆志》作为当代志书,更应该充分利用方便的现代摄影技术,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相关人或物,通过图像形式记录下来,以增强《馆志》的真实性、地域性、时代性、可读性,便于读者对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历史原貌有更直接更客观的认识。《馆志》尽管也有少量馆藏分布示意图(如黄淮学院图书馆),但写实性图像的阙如,还无法让我们具体了解其馆舍的建筑风格。《馆志》第七编“商丘师院图书馆志”里,在本馆重要人物小传前写道:“随着历史变迁,斗转星移,许多美轮美奂的影像已在沧桑岁月中渐次淡褪,我们只能尽力捕捉有限的景象呈现于此”[6]533,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实际上不仅馆舍与重要人物,一些珍贵稀有的文献、重要场景等,如有相关图像,也都不妨在《馆志》编撰时予以考虑。显然,在《馆志》的撰写中,如果能多采用、保存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资料的话,必然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总之,《馆志》作为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区域图书馆史著作,其体例的严整、史料的丰赡、著述的客观,都表明了它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图书馆史著作;尤其对河南图书馆界同仁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而言,《馆志》更是一本参考价值巨大、不可多得的好书。若更多的研究者能以此为基、循此以往,那么,中国的图书馆史研究必然会有另一番新气象。
[1] 王燕均. 中国古代最早的图书馆史专书《集贤注记》[M]∥王锦贵. 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319.
[2] 包中协. 我国图书馆史志编纂出版的回顾和展望[J].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3):58-59.
[3] 翟志宏. 有关大学图书馆史两个问题的思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4):77-79.
[4] 谢灼华. 评建国以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J]. 图书与情报,1989(3):5-14.
[5] 崔慕岳. 序[M]∥苏全友,王仁磊. 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略.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
[6] 苏全友,王仁磊. 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略[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7] 欧阳东凤. 坐隐图跋[M]∥汪廷讷. 坐隐奕谱.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5.
[8] 郑 樵. 通志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9.
[9] 彼得·伯克. 图像证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APioneeringResearchoftheHistoryofRegionalLibrary:ReviewonBriefChronicleofNormalUniversityLibraryinHenanProvince
Yuan Xiaopi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
The recently-publishedBriefChronicleOfNormalUniversityLibraryinHenanProvince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chronicle of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in Henan Province and of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 This work is of strict styles and layouts, with rich historical data, of cri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objective and solemn attitude in writing. It may be considered as a pioneering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libraries in China.
regional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 chronicle
G250.9
原小平,男,1973年生,副研究馆员,文学博士,已发表文章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