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轨迹探赜

2012-02-15 14:17:2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外化异化本质

张 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陕西 杨凌 712100)

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轨迹探赜

张 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陕西 杨凌 712100)

目前,关于马克思异化观的研究多是从马克思异化著作的内容上做纵向比较研究,抑或与其他异化观做横向比较研究,抑或对马克思异化观做深入挖掘研究,从宏观层面上对马克思异化观做历史逻辑梳理的研究却不多见。以宏观层面、全面视角为立足点,从历史发展逻辑出发寻求突破,理清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轨迹,为简明了解马克思异化观提供便捷之径。

异化;人本主义;实践;历史唯物主义;人的解放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发展轨迹中贯穿着两条主线,即由早期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过渡到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这一过程开端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承接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终止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同时马克思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彻底扬弃异化,经历了从“人的本质复归”到“人的解放”再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过程。

一、早期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异化之说,最早见诸于西方中世纪文献,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逐渐兴起,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马克思第一次试图探讨异化问题,始于《手稿》。在《手稿》中,劳动的异化(外化)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整个异化理论中,异化劳动是最主要、最深刻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1,p43]正是异化劳动,致使人的本质异化,成为资本的支配物。“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p46]在论述异化其他方面时,马克思也将异化劳动作为主要原因。

紧接着,他继续向下追问促使劳动发生异化的原因。“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1,p50]但是,此时马克思并没有将私有财产看作是异化的原因而是作为结果。“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1,p50]马克思仍在寻找答案。“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1,p51-52]至此,马克思并没有彻底解决异化的根源问题,仍需继续探寻谜底。

那么,如何摒除异化对人的奴役和消灭异化呢?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的扬弃——通过“人的本质复归”的形而上学道路,由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2,p297]显然,这种异化的扬弃完全是“用词句反对词句”的纯理论演绎,而非靠使用“现实的手段”去反对“现存的东西”来实现。

总体而言,此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藩篱,还不能够切实提出实现异化扬弃的可行途径。

二、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的确立

伴随着革命的深入,马克思对人的异化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范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对人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做出了这样的可贵认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6]。他已经着手从实践出发来考察人,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中来分析,诚如在随后的著作《形态》中所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种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p73-74]然而,社会关系的内涵问题此时还不得而知。马克思暂且依然沿用黑格尔的行话,称之为“市民社会”。

在《形态》里,马克思重新拾起了异化根源之谜。对于这个谜,马克思抛开了人本主义的旧思维,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进行解析。“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p84]“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p85]也就是说,异化的直接原因是自发形成的强制性分工,也是私有制的产物和结果。最终,马克思揭开了谜底: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马克思在《形态》中抛弃了抽象的人的本质论。在研究社会历史时,他指出:“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1,p130]这是他对格律恩等人的批判,也算是一种自我批评。

后来,由于革命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将精力主要放在了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伪社会主义者的论战上,领导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积极投身欧洲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异化”斥为“哲学胡说”,鲜明地表明他对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否定态度。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英国,在伦敦长期定居下来,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在自己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把生产关系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并对《形态》遗留下的社会关系内涵问题做出了解答:“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p32]可见,社会关系就是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核心部分)和由这种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只有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历史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旧哲学中孤立的抽象的人。也就是说,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

至此,就其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说、生活实践论二者达到融会贯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在内在逻辑上取得了高度统一。马克思的异化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对异化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明确——不再从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性去理解异化,而是从实践、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理解异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以“商品拜物教”的名称更通俗具体地表述了异化关系,“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p139]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异化不可逃避的后果,掩盖了且支配着人与人的关系。

三、扬弃异化的实效之路——无产阶级的解放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扬弃异化的实效之路。早在1843年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马克思就已经触及到人的解放问题,并把人类解放的实现寄托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他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p16]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解放,意味着带来新的剥削和奴役,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依马克思的观点来看,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它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此时马克思还未认清哲学应该如何定位和无产阶级应该如何真正实现解放等问题。所以,在《手稿》里,马克思在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的情况下,提出了“人的本质复归”的异化扬弃这类纯理论演绎。

后来,在《形态》中,马克思认为,面对新问题,新哲学的任务是重新理解哲学自身与要求社会变革这一现实目标的关系。哲学的新功能是一种现实活动,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p74-75]显然,针对人的异化,就得从“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等现实出发来寻找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的手段”。“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一个前提是“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另一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1,p86]。马克思在此陈述了相应理由。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更加深化了这种认识,并首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p462]简言之,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消灭异化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会摒除异化的直接根据——拜物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惟有借助于社会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才可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即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不再存在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个人对生活资料的忧虑,每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这种社会制度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到来之时,就是人的异化的终结之日。

移居伦敦之后,马克思一直以唯物史观的眼光来审视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的历史发展轨迹。在《资本论》首稿中,马克思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详尽剖析为依据,将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即前资本主义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三大历史阶段。其中,在第二个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阶段亦即资本主义时期,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就是一种异化关系,无产阶级被资本所禁锢,异化为资本家的生产机器。为了粉饰资本主义异化的罪恶,同时也为了充当拯救人类的基督角色,17、18世纪的早期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口号,倡导建立千年理性王国,实现人的解放之宏伟蓝图。不过,这一愿景还是被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无情地打破了。显然,资产阶级无力承担也承担不了历史的重任。历史最终选择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p107-108]的第三个阶段的真正到来。

总之,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手段是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人的解放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担负着历史所赋予的最伟大也是最艰难的使命——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坚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307],共产主义就一定能实现。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A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Trajectory of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ZHANG W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Yangl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ling 712100, China)

Most of the studies on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are the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arx’s writings about alienation, 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Few studies are made with a historical logic combing of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Based on the macro-level and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t provides a shortcut for understanding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by clarifying the developing trajectory of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alienation; humanism; practic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uman liberation

A811

A

1009-9115(2012)04-0096-03

2012-01-11

张伟(1985-),男,安徽舒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外化异化本质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