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芬 徐印州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更注重供应链管理的构建和运用,因此,供应链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就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有关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学术研究较为活跃,主要从5个不同维度展开:(1)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2)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方法;(4)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对象;(5)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1]。
李书娟(2005)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与一般单个企业绩效评价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等[2]。
姚芳等(2011)提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构造适合供应链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统计及运筹学方法,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成绩及效益进行评议和考核[3]。
李长坤(2012)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对供应链整体、各实体运营状况以及各实体之间的协调关系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分析评价[4]。
目前关于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多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上,评价指标体系应覆盖整个供应链管理,由具体的一级二级指标构成。
赵晓军,郇金宝(2005)指出为了对供应链管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系统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由于对供应链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再加上对这方面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建立有效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5]。
姜方桃(2006)提出实际进行绩效评价时,以企业为分界点,通常将具体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内部绩效衡量、外部绩效衡量、供应链整体绩效衡量[6]。
袁原(2010)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要以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为基础,以各个成员企业绩效评价为辅助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战略、战术和营运三个层次的指标 。
狄丽君(2010)指出为了确保供应链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而建立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划分层次,突出重点;评价指标要集成化;要及时分析与评价;把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8]。
Beamon,Benita M.(1999)归纳总结出了供应链建模时的绩效评估指标,具体包括:(1)成本(成本最小化、平均库存水平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过期库存数量最小化);(2)顾客满意度(实现目标服务水平);(3)响应度(缺货概率最小化);(4)成本和顾客响应度(产品需求方差最小化);(5)成本和活动时间(买方─卖方利益最大化、活动天数和总成本最小化);(6)柔性(能力使用度最大化)[9]。
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2000)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必须反映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具体指标有产销率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产需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和供应链产品质量[10]。
叶飞,徐学军(2000)认为动态联盟是21世纪最为理想的合作模式之一,目前理论界对动态联盟做了一系列工作,动态联盟能为成员企业带来许多优势,并设计出一套动态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11]。
Chan(2003)综合考虑了定性和定量指标,其中部分指标采用实际统计量,其他指标采用相对比例、专家评价等方法进行量化[12]。
郑传锋(2005)提出与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相比,供应链绩效评价具有许多新的特点,而平衡记分卡的思想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正好相吻合,可以从系统观的角度全面反映供应链战略的实施情况。从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用相应的指标来描述战略运作目标执行的状况,从而构成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3]。
贾瑞霞,李云(2010)认为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KPI指标的要点在于其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可用BSC从财务、客户、系统协作度、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评价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14]。
马晓锋,骆温平(2011)讨论了6个较为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计划订单流程的绩效评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评估、供应链生产物流的绩效评估、配送环节的绩效评估、顾客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和供应链资金与物流成本的评估,并且建立了一套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15]。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模糊集理论、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神经网络法、六西格玛度量法、供应链基准化法等。
Chan,Felix T.S.等(2003)认为模糊集理论是一种创新的测量方法。这种综合方法包括四个步骤:提供简化的供应链模型;用多重指标来测量实际的和模糊的绩效;跨组织的绩效测量;运用模糊集理论和加权平均法[16]。
Qi,H.J.等(2003)也指出模糊集理论用来在判断和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过程中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是基于过程的系统观点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测量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绩效[17]。
姜方桃(2006)指出在复杂的系统中,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因素间有不同的层次,这样,对诸因素的权重分配将会出现困难,我们可以使用多层次的综合模糊评价法。具体包括7个步骤:构造供应链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矩阵;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给定各级指标层权重;建立评价等级集;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段文,晁罡,刘善仕(2006)考虑到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且这些指标又存在递阶层次结构,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进行评价。在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正指标、中性指标和逆指标,须首先通过无量纲化的指标转换得到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运用专家(一般由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和外部的市场专家构成)咨询法,对指标体系中处于各层级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求出其特征根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就是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据此计算出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终评价得分[18]。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2011)概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的内涵,在对传统的BSC(平衡计分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型BS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李长坤(2012)在对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及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了针对敏捷供应链的财务、顾客、业务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基本平衡记分卡的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实施流程。
杨玮龙,杨琦龙(2006)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采用神经元网络为主的机器学习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确定网络结构、过学习与欠学习、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带来了很大不便,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方法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推广性,有效地解决了神经网络算法过学习、欠学习、局部极小等问题。这种方法使用libsvm工具箱,选取训练集,采用RBF核函数,选取测试样本,进行系统检验,结果为实际输出和预测值基本相符,且精度很高,说明支持向量回归可以完成对实际的供应链绩效指标进行评估[19]。
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2008)从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角度,利用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六个步骤:指标数据获取和处理;指标数据离散化;制定绩效决策表和构造分辨矩阵;评价指标的约简;构造BP神经网络和设计BP算法;供应链绩效评价[20]。
Lie-Chien Lin,Tzu-Su Li(2010)认为开发一种健全的绩效测量模型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任务,它能检测供应链的当前状态并引导未来发展的方向。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应该有一个综合的框架,可采用六西格玛度量,包括三个部分:组织结构测量,供应链过程测量和产出测量[21]。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运用这种综合框架来评价,整个供应链和供应链上的成员将会以更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其绩效。
毛会芳,邹辉霞(2004)认为绩效评价的方法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达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工具,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供应链基准化法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确定主要的供应链成功因素,确定供应链中每个独立环节中的关键性因素,并确定他们的战略发展贡献和经营改进潜力;在本行业中选择基准企业,即本行业中最佳企业;找出其他行业中的最佳领导企业,并与之比较以发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流程中的不足;纵向基准,推断供应链流程未来的发展前景;确定供应链流程中的战略和经营改进的准确程度;制订相应的计划,包括持续的改进和突破性变革的计划[22]。
李书娟(2005)指出常用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主要有调查表分析评价法等;定量评价有比较分析法、标杆法、平衡记分法、层次分析法(AHP)、数学方法等。
常娜娜(2010)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应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短期与长期目标、外部与内部绩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定量与定性指标之间的平衡,从业务流程、财务状况、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等方面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利用专家评分法对相关具体指标进行客观地评定打分,以此建立模糊评价模型,根据给定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出客观性、准确度较高的评价结论[23]。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对象主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系统。
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2006)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对象之一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它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但我们相信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插值连续打分模型无量纲化计算定量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计算定性指标和计算综合评价得分,以此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24]。
宋玉涛(2007)提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对象之一为集成化供应链,并通过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理论,明确界定了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需求主体、评价范围、评价原则等基本内涵。进而在内涵明确的基础上,通过对集成化供应链战略目标及其关键绩效的分析,初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并将这一框架与平衡记分卡和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体系(SCOR)绩效评价框架进行了比较,验证其合理性[25]。
周新跃(2008)把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三种模式AFR(合计预测与补给要求以分销中心或主要分销商为中心)、VMI(供应商管理库存)、CPFR(合作计划、预测和补给)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26]。从现实应用情况分析,AFR作为传统供应链管理向电子化供应链管理转化的代表,还没有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协作,必然会被淘汰;CPFR旨在从一个行业的整合角度入手,达到行业的供应链最优,但此种模式的支撑系统要求相应的技术水平非常高,鉴于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实现为时尚早,因此在中国最值得探讨应用也最广泛的是VMI管理模式。
赵黛雅(2008)基于已有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架构相关研究,分析了敏捷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特征及要求,并对基于BPM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基于多Agent协同决策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基于面向服务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进行了总结、对比、分析,以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27]。
蒋阳升,陈彦如,李富永(2004)围绕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的“道德问题”,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在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之间设置了一类用来激励成员企业提高信息共享努力水平的激励监督机制,并讨论了信息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情况下的机制特征和保证机制有效的参数条件。在所设计的激励监督机制中,用对数函数关系描述努力水平和产出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研究中的线性函数关系的局限性[28]。
赵亮(2006)指出供应链绩效激励从类型上看可以归结为5类:(1)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2)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激励,(3)制造商对销售商的激励,(4)供应链对成员企业的激励,(5)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激励。供应链企业可通过价格杠杆、商业信用、调整订单量、处罚和建立有竞争力的团队进行激励[29]。
黄俊诚,杨保利(2006)指出供应链失调造成供应链生产成本增加、库存成本增加、缺货现象增加与成员关系恶化,使得供应链绩效低下。供应链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信息不共享是关键原因。通过对这一原因分析,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具有激励性、富有柔性的供应链契约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30]。
聂茂林(2007)认为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客体与主体的积极性,兼顾双方的共同利益,消除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顺畅,实现供应链企业共赢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方式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大类,具体可采用价格激励、订单激励、淘汰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新产品开发激励和组织激励这七种方法[31]。
魏琴,何永(2008)基于我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考虑将股票期权制进行一定的改良,借鉴股票期权的设计原理、特性与操作方法,设计出相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即将EVA(经济增加值)与虚拟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激励制度[32]。
俞海宏(2010)运用连续工作表现的道德风险模型,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激励模型,得出最优的激励转移支付,并详细分析了数量柔性契约下供应商需要努力的必要性条件、不同激励程度的机制设计以及不同谈判力要求下的激励机制控制[33]。
胡新平,张黎黎(2011)在考虑了不完备市场机制下声誉的隐性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第三方回收商最大努力水平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声誉与显性激励机制结合的两期模型[34]。并指出为了有效发挥声誉效应和显性激励条件下的第三方激励机制,委托人的制造商要从三方面努力:在激励期限上,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激励的关系;对固定转移支付设定等级;制造商应建立多元化的回收支付薪酬体系。
范建清(2011)以团队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政府作为委托方、供应链节点企业作为代理方构建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为解决对合作型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偷懒”问题,实施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供应链上的“标兵”企业进行奖励,打破预算平衡,激励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35]。
综合上述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表明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总体来看,没有形成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绩效概念,没有一套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激励机制方面也还需要改进。因此,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未来的研究趋势作如下建议:
狄丽君(2010)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供应链绩效的概念。如何科学、准确、严密地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她还提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不断完善,可从五个方面努力:划分层次,突出重点;评价指标要集成化;要及时分析与评价;把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金宏亮,荣桂范(2011)指出供应链领域的很多模型往往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缺乏实证研究,没有界定清楚模型中所需要的哪些参数在现实中是可以追溯和估计的,及它们合理的估计精度应为多少,而由模型所得到的最优策略往往只适用于计算不具有现实性的小数据量问题,而不能处理现实中大数据量和复杂供应链管理问题,亟待开发更有效的评价方法[36]。因此,供应链仿真模型的开发和供应链模型的仿真分析将是未来深入研究供应链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
杨辉(2007)指出纵观当前一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在研究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时,大多都是以个人或企业内部各部门作为激励对象,很少涉及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因此,应该分析一些有效的激励方式,从而使供应链达到整体最优[37]。进一步的研究应结合各种具体情况采取自身供应链可行的激励机制。
[1][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08336.htm.
[2]李书娟.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5,(9):48─50.
[3]姚芳,等.基于增强型BSC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J].大众科技,2011,(7):270─273.
[4]李长坤.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12,(2):105─108.
[5]赵晓军,郇金宝.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005,(20):59─62.
[6]姜方桃.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综合模糊评价法[J].统计与决策,2006,(9):160─163.
[7]袁原.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商业,2010,(20):101.
[8]狄丽君.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0,(4):37─38.
[9]Beamon,Benita M..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9(3):275─292.
[10]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2):69─72.
[11]叶飞,徐学军.动态联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0,(9):117─119.
[12]Chan F.T.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 Supply Chain[J].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3(21):534─548.
[13]郑传锋.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0):68─70.
[14]贾瑞霞,李云.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0,(1):28─29.
[15]马晓锋,骆温平.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分析与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6─29.
[16]Chan,Felix T.S.,Qi,H.J.,Chan,H.K.,Lau,Henry C.W.,Ip,Ralph W.L..A Conceptual Model ofPerformanceMeasurementfor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Decision,2003,41(7):635─642.
[17]Chan, Felix T.S., Qi, H.J..An Innovative PerformanceMeasurementMethod for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3,8(3):209─223.
[18]段文,晁罡,刘善仕.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J].科学学研究,2006,(24):235─240.
[19]杨玮龙,杨琦龙.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6,(9):44─47.
[20]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软科学,2008,(3):9─13.
[21]Lie-Chien Lin,Tzu-Su Li.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Using Six-Sigma Metrics[J].Software Qual,2010(18):387─406.
[22]毛会芳,邹辉霞.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4):69─72.
[23]常娜娜.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58─59.
[24]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6,(6):42─46.
[25]宋玉涛.集成化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框架研究[J].价值工程,2007,(8):54─57.
[26]周新跃.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模式评价的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1─33.
[27]赵黛雅.多种敏捷供应链系统架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94─96.
[28]蒋阳升,陈彦如,李富永.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监督机制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3):454─457.
[29]赵亮.关于建立供应链企业中激励机制方法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2):112─113.
[30]黄俊诚,杨保利.契约激励与供应链协调[J].商场现代化,2006,(33):7─8.
[31]聂茂林.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4):77─80.
[32]魏琴,何永.激励制度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13):79.
[33]俞海宏.数量柔性契约下服务供应链的激励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10,(10):85─90.
[34]胡新平,张黎黎.第三方回收商声誉效应的闭环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28─134.
[35]范建清.基于团队理论的合作型供应链的激励机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9):62─63.
[36]金宏亮,荣桂范.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5):103─107.
[37]杨辉.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探讨[J].物流技术,2007,(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