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迎评促建工作概述

2012-02-15 11:57崔艳丽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献工作西湖杭州

崔艳丽

(杭州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6)

〔作者信息〕崔艳丽,女,副研究馆员。

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一直是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为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2010年10月,浙江省文化厅下发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实施意见及考核细则》,对省属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定于2012年对各馆进行量化达标考核。杭州图书馆以此为契机,狠抓落实,查漏补缺,使地方文献工作有了新起色。

1 立足馆情,查漏补缺

我馆自1958年建馆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期间积累了大量而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馆藏地方文献接近一万种,两万多册。(其中古籍、拓片等均未计入,期刊报纸专指合订成册的,未包括民国时期地方文献资料)。总量上与考核目标相距不大,但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利用现状与本馆的地位、影响力等不相匹配

据统计,杭州图书馆2011年日均到馆人次达到9540人次,规模空前。其中查询地方文献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文献工作长期以来缺少人手并频频换人,许多重要资料未能及时加以征集,藏书的数量与质量与现在的杭州图书馆的知名度、美誉度、馆舍规模和读者规模不相匹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数量上看,文献的重复率较高,比如正式出版物同一个题材重复收藏,如有关胡雪岩经商的图书多达40余个版本,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丛书有近20个版本,而且不成套现象严重;从质量上看,表现为文献资源零散,特色文献系列的精品意识、资源优势还不是特别突出。类似《如果苏东坡考上EMBA》这类图书入地方文献书库太牵强。必须建设具有强势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按照考核细则要求,一级馆须有至少2个特色文献系列,而我们目前重点建设的特色文献如西湖文献系列、南宋文献系列还不够完善。另外,民间谱牒、本市各类年鉴、各种地图、方志、名家签名本、西湖申遗等特色文献都亟待加强。

1.2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整体布局、采购、入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2.1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费问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还没有启动,影像类、电子类文献量比较少,还达不到考核要求。目前尚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建数据库,现有一些特色资料库如“西湖古今揽胜”、“杭州特产”、“杭州风俗”、“杭州美食”、“杭州坊巷录”、“杭州民间故事”、“杭州名人故居”、“杭州老字号”等都可以加工成可供读者检索利用的特色数据库。

1.2.2 本应成套的文献有些未能做到系列性、连续性。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画坛钩沉》、《名家题斋》、《名家手札》、《名家楹联》,系同一出版社同一作者,我们却收藏不全,不成系列。

1.2.3 采编部门提供的正规出版物信息不够全面,地方文献类图书稀少。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业务规范》明确规定,地方文献的收集应采取“统一布署、多条渠道、共同完成”的办法,由多个部门协助完成。实际上,由于选购的渠道有限,造成地方文献书目遗漏情况时有发生。如“南宋史研究丛书”缺藏《南宋科举制度史》,至今未补完整。

1.2.4 对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现状掌握不够全面,尤其是非正规出版物的出版情况,导致缺失甚多。还有一些单位不愿配合我们的征集工作,如征集《杭钢年鉴》时对方以保密资料为由,不愿赠送。

1.3 地方文献专题目录、索引的编写,析出下载专题文献汇编工作成效不大

由于长期以来人手少,工作杂,无暇顾及地方文献专题目录、索引的编写,还有析出下载专题文献汇编工作也成效不大。总之,我馆地方文献工作这些年欠帐较多,需要恶补。

2 全力以赴,备战迎评

以考评促工作,查不足订措施。针对地方文献考评要求,我们及时传达动员,多次研讨,对评估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做了具体分工,要求以文件精神为指导,每人对分工的内容负责。凡是列入评估资料的图书、报刊都要去书库查找核实,在评估检查时能够及时找到,并准备应答评估组的相关提问。

为借鉴兄弟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经验,杭州图书馆先后组织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赴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参观学习,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比如:浙江图书馆的读者登记表制度,我们学习之后回来立即设计印制执行。此外,我们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努力:

2.1 制定细则,形成共识

依据省文化厅文件中对市级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本馆实际,我们及时制定了《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规则》和《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入藏细则》等文件,并多次召开地方文献资源采选协调会议,几番修订了《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入藏细则》。由此,对地方文献的概念、征集范围及本馆工作重点形成了高度共识。

我国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的表述,有两种意见最具代表性:一种意见认为,凡是有关本地区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都属于地方文献。其范围包括:古今中外关于本地区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人士的著作,古今名人事迹、传记,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著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包括地区印行的非正式出版物)。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地区特色的著作。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各地图书馆各行其是,标准不一。也使地方文献工作者常常纠结,莫衷一是。应当指出,两种观点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文献进行了表述,但似乎又欠完善。笔者认为,只有从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因此,我比较赞同这样的表述:“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出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均属地方文献。包括一切载体。不单指纸本文献。”〔1〕

地方文献产生与留存的数量是巨大的,凭公共图书馆的财力和人力无法进行全面的收集,故应根据本馆的工作性质、地域特色及读者需求等因素,确定地方文献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文献收藏的范围、类型与标准,以及相应的体系结构模式,从而制定地方文献征集制度,明确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侧重点,使地方文献的收藏形成代表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其次,地方文献的正规出版物很少,征集工作的重头戏是非正规出版物。

现在一般图书馆都把征集范围明确为两部分内容:本地史料和本地名人著述(主要包括本地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其中本地名人传记、年谱是一定要收的,这一点没有歧义。如广东中山图书馆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做的。至于本地出版物,若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者一般不予入藏地方文献。

关于“地方名人著述”,历来对选择标准的表述不甚统一,分歧较多。经过几次讨论,我们基本达成了共识,《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文献采选细则》(2011年8月)明确规定了地方人士的征集范围:“凡院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方名人著述及其传记、评传、年谱等均要采选。”并规定上述文献“入地方文献库;其它地方人士著述除表述其一生事迹的传记、评传、年谱等入地方文献库外,其余如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者一般入专题文献库,不入地方文献库。”

这一界定基本厘清了先前的杂乱无章,突出了征集重点,此后像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系列,胡雪岩、马云、宗庆后等商界名流的各类八卦书籍,一概不在我们的采选之列了。

对于地方出版物,则规定凡涉及上述两方面的文献理应收入到地方文献中,其余则入专题文献中心库。另外,地方出版物中的中、小学教科书、辅导资料、单幅画均不入藏地方文献库。杭州市属杭州出版社和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年度出版目录均应收藏备案。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必须有精品意识、特色意识。我们计划把杭州民间家谱、西湖申遗文献作为今后征集工作的重点 。

2.2 重视发挥中心馆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在积极开展自我对照、查漏补缺的同时,2011年5月16日,杭州图书馆还牵头组织召开了“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全市各区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汇聚一堂,热烈讨论了各项考核细则,针对各馆馆藏情况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进行了交流。互相介绍经验,借鉴做法,达成共识。基本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大家总的感觉是时间紧,任务多。

3 体会与设想

3.1 始终保持敏锐的文献征集意识

文献征集工作苦乐参半,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经常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才能及时征集到珍贵的地方文献。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市规划局为此专门设计出版了“西湖文化景观遗存分布图”,并定于7月5日上午9点起向市民免费发放1500份。从热心读者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立即赶到附近的发放点,幸运地领取到6份资料作为地方文献永久珍藏。

杜定友先生在1957年《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中提醒我们:“文献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历史意义,必须‘继往开来’,对旧的材料要批判的接受,对新的材料要及时收罗,以免‘稍纵即逝’”。他还说:“采访员往往只注意过去,忘却眼前的材料,只注意书本,忘却其它”。〔2〕这些独具慧眼的阐述,对我们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许多地方文献如年鉴、会节资料等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当时看来似乎很多,不难获取,但由于没能及时把握,本来易搜集的文献,却由于各种疏漏而错失时机,导致馆藏缺失。

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及时推出了一批旅游宣传图册,种类丰富,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杭州西湖 杭州旅游指南》、《杭州访茶地图》、《杭州登山攻略》、《杭州美食地图》、《杭州的12种休闲方式》等等一大批旅游图册。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向市旅游委员会发出关于征集旅游宣传品的函,使得这方面内容的征集成为不间断的常态工作。

此外,每年的西湖博览会 、休闲博览会、动漫节等各种节会的图片、文字资料(包括活动方案、入场券、门票、节目单、研讨会的论文提要等)还有作为补充性的报刊报道、新闻图片都应派馆员到现场广泛征集。

3.2 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和展览活动

2010—2011 年我馆地方文献组先后举办了作家签名本展览、杭州民间家谱展、“一位市民的西湖申遗情结”展览,吸引的读者一次比一次多,收到了良好和持续的社会效益。其中“杭州民间家谱展”活动信息见报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带着报纸来馆查阅研究相关家谱,掀起一股民间百姓寻根续谱的热潮。在展出的三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读者专程前来阅谱拍谱印谱,甚至进一步向工作人员咨询修谱事宜,使馆藏的各类家谱书籍、家谱总目录、编修家谱指南等书籍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原本躺在书架上静静蒙尘的古旧家谱一时间成了人人称奇个个争睹的香饽饽。

当我们从媒体报道中获悉杭州古稀老人谭启晓数十年如一日关注、收集西湖文献,矢志不移推动西湖申遗开展的事例后,便及时联系谭老先生。8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一位市民的西湖申遗情结”在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开幕了,展出了谭老多年来苦心积累的西湖申遗进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中国的世界遗产画册和名录大全、亲自拍摄的西湖景区照片、自己手绘的景区地图、精心制作的首日封、给王国平书记的建议书……特别是老人35年来坚持测量西湖水质透明度的详尽记录,堪称一绝。展览同时还举办了一个沙龙,请谭老先生讲述10余年来倾情投入西湖申遗的历程,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本次展览社会反响十分热烈,多家媒体纷纷采访谭老先生,展览盛况即时见报上网。市人大主任王国平亲自写来贺信并索要展品中的批示信件。可以说达到了超乎预期的社会效果,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地方文献工作的魅力。

3.3 改进完善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设想

对照《规范》和《考核细则》要求,以及我馆自查中发现的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从我馆及杭州市公共图书馆系统今后一段时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看,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需要抓紧抓好。

3.3.1 及早启动数据库开发工作。通过数字化,图书馆从过去被动的资料提供发展为对文献的整理开发,使地方文献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范围不要仅仅局限于馆藏地方文献。应积极争取高校图书馆、区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地方文献入库,使建成的数据库成为涵盖全市地方文献的自动化检索系统。经过选择、创意和推广,让图书馆的数据库成为服务大众的精准便捷的文化产品。

3.3.2 加强地方文献专题目录、索引的编制。除了传统的卡片式分类和现代的网络书目检索系统,还要根据库藏情况多编制系统的书本式目录供专业读者使用和选择,特别是各种专题资源的目录。文本的目录是宝贵的,它反映的是一定时限的馆藏情况,而网络记录是滚动的,看不出时段性。让检索方式多样化,竭尽全力方便读者。

可将现有馆藏地方文献细分专题,然后编写目录。如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专题又可细分为西湖文献专题、京杭大运河研究专题、郁达夫研究专题、林徽因专题、胡雪岩研究专题、藏书家研究专题、杭州企业家专题、市政协文史资料专题、南宋词研究专题、杭州谱牒专题、方志专题、年鉴专题以及最近热门的杭州西湖申遗等。

杭州地区各馆地方文献应加强合作,相互交换资料,编制联合目录,联合开发地方文献数据库,共同举办地方文献宣传活动,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个想法已列入今年的工作项目。

3.3.3 创办《杭州地方文献工作简报》。及时报道传递本市乃至本省各地地方文献工作动态、信息,包括某阶段全市地方文献工作信息、地方文献入藏情况、出版动态、征集重点、捐赠信息等。不定期发布地方文献征集信息、有目的的邮发信函,建立有偿征集地方文献制度,变被动征集为主动出击。发挥联络、协调、宣传、指导全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作用。

3.3.4 各部门协力共同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不单单是我们一个部门、一个小组的事情。对于荐购的文献,采编部门应尽力尽快补购入藏,以防时过境迁造成缺漏。即使无法补购到手,也应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我们做出调整,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购买获取。由于本馆现有书商能提供的地方文献书源太少,希望扩大地方文献采购范围,采取零购办法弥补书源不足的缺陷,甚至通过网上书店搜集采购以前出版的而我馆未收藏的地方文献。如孔夫子旧书网等。又如:签名本的征集需要社会活动部的密切配合,他们在举办一些名家签售活动时,若能顺便为我们征得签名本,就可以防止我们因一时顾及不到造成的遗漏。

4 结语

目前,我们正着手筹建“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与研究中心”,网罗一批热心公益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作为长期固定的地方文献信息联络员,及时提供地方文献信息并协助征集第一手资料。特别聘请一些德高望重、于乡土文献的搜集与研究多有建树的老先生为地方文献学科顾问,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深层次研究工作。同时加强与各相关社会机构的合作互动,有效地推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扩大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衷心希望以此考评为契机,再接再厉,把杭州图书馆建设成全市地方文献系列专藏的收藏保存中心、地方文献服务咨询中心、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心。

〔1〕 赵小琴.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2)

〔2〕 钱亚新.白国应编.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文献工作西湖杭州
杭州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关于加强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地方文献工作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