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辉,刘 中,王钱林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0)
知识转移概念是由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 7年提出的。一般来讲,知识转移是知识由知识势能高的组织向知识势能低的组织有意识的流动过程。图书馆知识转移,就是指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使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和转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增值的活动和过程。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的设计、知识转移有效运行机制以及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还不完善,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图书馆知识转移进行分析。
1.1.1 知识库建设
知识库建设是知识转移的首要任务。图书馆的知识库建设包括主体知识库建设和支持知识库建设。
由于各类图书馆的用户不同,其主体知识库的建设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内容选择方面,研究型图书馆资源内容要与其研究方向一致;公共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结构确定资源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资源配置。其次,在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的配置比例方面,高校与研究型图书馆应从专业特点与研究方向出发确定用户的需求特点,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专业,印刷型资源和经过数字化的馆藏文献资源的比重一般较大,对于新兴专业,电子和网络资源比重一般较大;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特点差异较大,各类型的资源需求应全面考虑,合理配置。
支持知识库为用户提供获取主体知识库知识资源的方法,实现知识转移。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支持知识库包括FAQ(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实时咨询系统和专家知识库。FAQ(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是将用户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整理,可看做是本馆利用指南,这部分内容一般在图书馆网站首页的“参考咨询”中。实时咨询系统主要是在线咨询,实时为用户提供指导和帮助,实时咨询系统可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专家知识库建设包括将学科馆员、信息技术专家、主题专家等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整合形成数据库。
1.1.2 技术平台建设
技术平台建设包括馆内网络平台建设和馆际互联网络平台建设。馆内网络平台包括用户可用资源平台与用户培训平台。用户可用资源平台要考虑到用户需求特点的差异,检索入口多元化,做到简单易用。用户培训平台要涵盖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各种方法,要有完善的检索系统及其使用指南,以及用户与图书馆实时交流的窗口。馆际互借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建立技术平台时考虑与其他图书馆及信息机构的互联互建,进行知识共享,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打破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信息情报咨询服务机构之间信息资源相互分离的不利局面,应建立完善统一的图书文献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系统,扩展现有网络对各种图书文献资源的收集、过滤、加工、归纳整理等业务,并促进各图书馆间、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间互通有无的业务联系,促进知识转移。
1.2.1合同型知识转移
合同型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对与自身有合同关系的用户(持有本馆借阅证的读者、与本馆有协作关系的图书馆的读者、与本馆建立临时协作关系的用户),以提供文献和用户培训的方式,进行图书馆知识转移。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包括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显性知识转移是图书馆进行知识转移的重点。图书馆的显性知识包括丰富的馆藏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等,图书馆可以通过直接提供的方式向用户主动转移这些知识。在重视图书馆显性知识转移的同时,也要重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移。图书馆有一套规范的、通用的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这套方法是实现知识转移的知识,图书馆要把这些知识转移给用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
1.2.2 指导型知识转移
指导型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为自身相关方(主要指出版者和读者)构建知识转移平台,促成他们之间知识 (主要是个体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图书馆可以为各相关方提供条件,成立松散结构的学习组织,采取各种形式,促进各相关方之间知识的直接交流。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以宣传、帮助、推广、共创为宗旨,采取自愿入会的方式成立读者联谊会等进行知识转移;另一方面,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信息资源建设特点,结合用户需求,组织各种出版商与作者见面会、出版商与读者见面会、作者与读者见面会,促进他们之间的知识转移。
1.2.3 专家咨询
专家咨询是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用户高度个性化的需求,如为课题组提供服务等,图书馆采用专家咨询模式能更高效地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专家咨询模式是隐性知识的转移,为客户提供符合其特殊要求的知识经验与信息资源。专家咨询模式是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用户结成稳定的协作关系,进行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是一种长时间、创造性的工作。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信息资源保障机制,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而且为了明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其经费问题、版权问题等,迫切需要出台《图书馆法》。
其次,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保障。为了保证图书馆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对全国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达到共建、共知、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最后,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技术保障,需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功能齐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加强各馆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图书馆联盟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建立全国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加快局域网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和广域网中国图书馆信息网路建设,提高信息组织的在线服务水平,建立个人网上图书馆,推送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服务保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资源开发。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工作是图书馆将馆藏文献资源中的知识转移给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而资源开发一直是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加工、提取、转移实质上就是一项创新工作。图书馆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知识产品,实现知识转移。
(2)服务方式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参考咨询人员应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选择、加工、传递知识,并形成课题咨询报告提供给用户。另外,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实行网络化的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
(3)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图书馆要实现知识转移,必须拥有一支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要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专业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不断地数字化和网络化,这种变化给用户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此同时,资源的网络化也为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无法预测的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的安全,已经成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1 知识主体的安全保障
图书馆作为知识转移的主体,其网络硬件的安全是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用于解决网络安全性问题的产品主要有防火墙和虚拟网两种。防火墙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它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设备,常常被安置在图书馆内网与外网的节点上,防止有人对系统的蓄意破坏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虚拟网指的是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主要解决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信息咨询部门之间跨地域的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其目的在于保证图书馆内部的关键数据能够安全地借助公共网络进行频繁的交换。此外,图书馆各种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安全同样值得注意。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安全离不开良好的数据备份工作,一个良好的备份策略,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安全问题。
2.3.2 知识受体的安全保障
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受体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指用户的授权问题。图书馆的知识受体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到馆用户和网络用户。对到馆用户,图书馆要设置一个公共账号,这个账号对所有数据库只拥有只读权限,保证馆藏数据不丢失或被改写。对网络用户,为了数据安全,网络用户使用的数据与数字图书馆网站应放在一个服务器上,定期更新,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同步,这样网络用户可像浏览网页一样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此外,图书馆还要加强对用户的计算机安全教育。
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分配、人才培养和文化激励,其核心是薪酬分配与人才培养。薪酬分配将诱导因素与组织的知识转移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员工达到特定的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将职工的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连接起来,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知识转移的需要。文化激励是以文字或约定俗成的形式规范员工的行为。
3.1.1 薪酬的构成
薪酬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薪酬理论只对货币性薪酬感兴趣,随着薪酬理论与管理实践的不断相互推动与发展,薪酬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薪酬,又称薪资或待遇,是指员工从事组织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所表现的补偿,是组织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具体来说,薪酬可以分为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
货币性薪酬制度是指对员工进行经济性奖酬,使员工得到最直接和明显的报酬。它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工资、养老金、医疗、保险、额外津贴等。
非货币性薪酬制度是指对图书馆员工进行非经济性奖励的制度。通过知识的非经济性薪酬制度可以满足那些对经济报酬不敏感的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非货币性薪酬制度包括晋升制度、带薪休假制度、自由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成就感、工作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等。
3.1.2 薪酬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薪酬激励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性原则。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原则不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必须考虑职工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成果产出。公平性有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三个层次。外部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与同行业或当地其他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的比较上;内部公平性,即同一图书馆内部不同工种间薪酬的公平性,这与对图书馆的贡献成正比;个人公平性是指图书馆内同类工作之间薪酬的公平性以及个人本人的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之间的公平性,以及个人原来、目前和未来期望薪酬之间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是建立合理激励机制的基础。
(2)薪酬与绩效挂钩原则。要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考核可以使图书馆职工从结果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明确进一步发展方向。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职工的薪酬挂钩,体现优劳优酬,才能真正使职工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公平感,从而从根本上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
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关于图书馆员工知识和知识转移技能培训的制度。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图书馆员工必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图书馆知识转移服务的需要。
3.2.1 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图书馆员工的人才素质在整体上与知识转移的需求不完全适应。高能力、高素质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图书馆实现知识转移的效果。尽快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人才,可以克服单一专业教育所带来的某些弱点、不足或缺陷,发挥其各专业组合的优势,增强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如何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建立一支适合知识转移的高素质队伍,图书馆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并常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际工作,如:多层面、多门类、多形式的在职或脱产再培训、继续教育,包括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通过培训班或学术研讨会乃至用户培训等不同形式提高本专业人员理论水平;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性等。通过这些工作,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要达到更好实现知识转移服务的水平,还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3.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一种与人的职业角色和执业行为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在知识转移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要注重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图书馆员要做到敬业,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图书馆员努力学习并自愿为图书情报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完成图书情报事业而任劳任怨;其次,要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应对自己能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而感到自豪和自信,并愿意为图书情报事业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第三,要遵守图书情报职业行为规范,在执业行为中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循职业准则。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等,它以文字或约定俗成的形式规范员工的行为。图书馆文化包括图书馆价值观、规章制度和组织氛围。
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图书馆的价值观作为一种共识价值观,从宏观上规定了图书馆员工的努力方向,能够促使图书馆员工自觉地为用户服务,并按照图书馆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实现图书馆目标。
图书馆规章制度制约规范着图书馆全体成员的言行,也就是说,员工必须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否则将被视为违纪违章,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来说,工作人员都希望到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工作潜能的岗位上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图书馆应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使人各尽其才,各显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能够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知识服务。加强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转移技术与模式、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目前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研究,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付玉生.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作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10-12.
[2]李国朋.知识场与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1):14-15.
[3]谭大鹏.知识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2):7-10.
[4]冯晓玉,张秀珍.图书馆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5):79-80.
[5]原小玲.图书馆知识转移探讨[J].晋图学刊,2005(5):19-22.
[6]刘丽辉.薪酬管理在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8):69-73.
[7]刘丽辉.知识管理环境下的图书馆人力资源保障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