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视野下公共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

2012-02-15 09:25
图书馆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融合信息

李 强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70)

1 引言

城市化及其带动的社会融合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预计,按照现在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在“十二五”中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突破50%,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1]。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城市人口为主要趋势的社会融合越来越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社会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所谓社会融合,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2]。对于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农业人口数量极为庞大的中国而言,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益性设施,公共图书馆应以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现状为考量,进一步调整并厘清自身在社会融合中的角色和定位,强化固有的有利于社会成员融入城市的理念和实践,并逐步消除阻碍社会融合的措施和做法,为各阶层之间、各群体之间的相安共处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清晰而恰当的角色承担和服务定位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推动社会融合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希望有助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 社会融合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 9 4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将公共图书馆视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和 “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同时也是“所在地区的信息中心”,这主要是从公共图书馆提供资源和信息这一职能的角度来确定其角色地位的。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公共图书馆所承担的对于社会融合具有促进作用的角色也值得关注。

首先,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重要而特殊的公共空间。在两千年传统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和掌权者对社会长时间的严格管制下,中国的公共领域和空间被压缩殆尽,直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公共空间才真正发展起来,公民社会的雏形初现,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公共图书馆与公园、广场等其他纯粹作为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的区别在于其功能更为积极,对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教育作用更为明显,是增长知识、提高修养的重要场所。同时,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公共图书馆对于当前城市中社会融合的推动作用。第一,公共图书馆能为长期习惯于主要通过亲疏关系来维持社会交往的国人提供与陌生人接触的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加强交往和相互理解,进而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第二,作为没有限制和束缚的公共空间之一,公共图书馆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的态度,塑造了人人平等的氛围,不同出身的读者能够以平等的姿态相安共处。当前阶层分化严重,社会隔阂也越来越多,而在公共图书馆里读者身份、地位的差别被最大限度地淡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别同样也大大削弱,能够有力地促进社会融合。第三,公共图书馆在人们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扮演着重要的生活调剂的角色。闲暇时间是各类社会成员利用公共图书馆并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契机,也是加速社会融合的重要渠道,因而公共图书馆应努力成为人们 “八小时以外”生活的 “主角”,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其次,公共图书馆是信息公平的重要推动者。所谓信息公平是指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3],这种平衡和对等状态不仅是一种主观上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值得追求的现实目标。然而,信息公平的对立面——信息鸿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大表现,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下更是愈演愈烈,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融合、加剧社会断裂的重要根源之一。不仅城乡之间因原有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产生信息鸿沟,即使在城市内部,不同群体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信息能力较弱的群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向主流社会的融入受到影响。因此,依靠社会中各种力量实现信息公平成为当务之急。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户籍政策走向松动的条件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或者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必然呈现更加频繁的趋势。由于城市为外来人口提供信息服务的相关设施和保障严重不足,影响了社会融合的顺畅性,作为公益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能够而且应该有所作为。公共图书馆推动信息公平的作用首先在于其对公众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从公共图书馆里获取所需的信息,这对于信息弱势群体而言实际上是一种补偿机制。此外,公共图书馆也是一类教育和培训机构,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民众提供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机会,相对而言对处于劣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来说其作用和意义更为重大,可助其尽快脱离困境。总之,公共图书馆是以信息服务的方式促进在城市边缘徘徊、尚未确立心理归属感的新市民加快融入其中的重要机构。

再次,公共图书馆是公民社会中重要的第三部门,也是政府部门重要的合作者。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就社会融合而言,政府同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做出了努力。例如,广州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了凭积分入户的政策,并且首批积分入户的1000人名单近期已经确定[4]。此类举动是顺应当前形势、深得人心同时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和群体融合的高明之举。但是,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在新形势下必须培养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分担政府的压力和挑战。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出现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第三部门即是社会自我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未来成熟公民社会的基础支撑和构架。公共图书馆某种意义上也属于第三部门,而且不同于我国其他第三部门的各类组织时常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公共图书馆能够得到财政经费的直接支持,这是其天然优势,可保障其提供服务的经济基础和连续性。另外,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的合作者,可承担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的职能。2008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5],可见公共图书馆理应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主体之一。鉴于外来人口和新入住市民对公共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和客观上信息的分配不均,公共图书馆在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能时可适当向受关注度较低的各类群体如农民工倾斜,更多地加强宣传与之相关的各类公共信息。电子政务则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来的重要职能,美国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电子政务法,规定“研究并提高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向公众提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有效性;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应向市民提供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接入,提高当前网上政府信息和服务的获取”[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在电子政务上与政府的合作会更为密切。

3 社会融合目标指引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社会融合既是不同个体、群体相互交往和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转型时期应对社会流动不断加剧的重要目标。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社会融合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同时在具体的服务理念上也应有准确的定位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公共图书馆在服务范围方面应该从地域取向逐渐转变为更加开放的读者取向。毋庸置疑,公共图书馆首先是所在地区的信息中心,以立足本土的原则为当地居民提供相关信息及其他服务。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具有明显或内隐的地域取向,这也与公共图书馆主要依赖所在地区的财政支持密切相关。但是,在当前人口流动极为频繁、人口迁移规模前所未有的情况下,这种以地域取向为内在准则的服务理念可能导致有意无意忽略非常住居民以及新近迁入市民的需求,造成一种人为的排斥感,无法发挥公共图书馆帮助此类群体增强适应性及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的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地域性”的固有思想观念本质上来讲是显得狭隘的,不利于所在地区的所有居民平等地享有服务。相比之下,读者取向理念的秉承和践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因为只有从心理上进而在行动中将进入图书馆的所有人都视为读者,而不以地域观念来审视,公共图书馆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这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利用图书馆的民众都应该接受和践行的理念。

第二,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对象方面应该从市民取向逐渐转变为公民取向。市民即城市居民,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居住在城市甚至常住城市的居民若没有城市户籍,可能也难以被认同为市民,无法享受到市民的待遇。城市中的公共图书馆多以服务市民为己任并作为宣传口号,却并未意识到“市民”这一称呼并不能完全涵盖所在城市的全部民众,这种思维定式可能会造成图书馆服务中的厚此薄彼,即在服务项目、馆藏资源选择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的原住居民,相对地忽略了那些暂未取得户籍却同样为城市做出贡献的群体,这与公共图书馆所倡导的“向所有人提供平等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相符合的,有必要做出改变。其实,“公民取向”是更佳的选择。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市民而言都更为开阔和广泛,最大限度地涵盖了城市中的各类群体。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对象的理念上的转变有助于吸引潜在的读者,进而扩大服务范围,使图书馆各项服务和措施朝着更接近真正公益性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公民取向不仅对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也具有促进社会公正、实现人人平等的作用。

第三,公共图书馆在关注和提升高层次服务的同时,应该继续加强基本的公共服务。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拥有了更加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更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更大容量的数据库等等。公共图书馆重视和加强自身物质环境的改善无可厚非,这也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努力,但是在当前经费仍然有限的情况下,过多地向相对高级的硬件或软件设施的投入,如在图书馆内建咖啡厅等高档的休闲场所,又如购置高级电子、网络产品等等,可能会影响图书馆基础服务的普及和普通民众一般需求的满足,而且此类高档资源的投入最终可能会是曲高和寡的结果,无法保证较高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不均衡,仍有大量的民众尤其是城市中亟待融入的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知识技能水平不高,他们更需要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如更丰富、多种类、层次适当的图书报刊资源、更大的物理阅览空间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加强。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倾向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提高基本服务质量,而非过多、过早地在提供高层次享受方面着力。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加快城市中各类群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第四,公共图书馆应该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并积极扩大影响力,为各阶层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创造有利条件。由文化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1月26日共同出台的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在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7]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既是提高图书馆开放水平的一大举措,但同时也暴露出此前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图书馆的开放并非仅仅指向所有公民敞开大门,这只是最初级的开放层次,更重要的是在读者进入图书馆之后,馆内的服务项目和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均等地提供给所有读者,并民主地接受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另外,公共图书馆除了通过各种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的活动如举办名家讲座、组织各类培训等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之外,还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类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融合的社会事务,如服务农民工子弟学校、关注经济贫困家庭子女的课外教育问题等等,配合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公益性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频繁的社会流动,无论是地理上的流动,还是阶层之间的流动,都衍生出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适应与融合的问题。而且社会融合最终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延续性和持久性。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公共图书馆既是向公众开放、减少阶级差别和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公共空间,也是消除信息鸿沟、促进信息公平,进而缩小地区和阶层信息能力差距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的积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就服务定位而言,公共图书馆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上应该转变思维和理念,以更开明的姿态和更具普惠性的服务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为消除弱势群体、城市外来人口的心理落差和增进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发挥推动作用。在积极的角色承担和准确的服务定位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必然能为社会融合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1]赖睿.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48%[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18(4).

[2]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3):87-94.

[3]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J].图书与情报,2005(6):2-5,22.

[4]罗仕.穗积分入户千人名单确定[N].新快报,2011-09-16(A19).

[5]邵平.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定位之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82-83.

[6]曹凌.美国公共图书馆在电子政务中的合作角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79-83.

[7]杨雪梅.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将全面免费开放[N].人民日报,2011-02-11(02).

猜你喜欢
图书馆融合信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