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路径与发展战略

2012-02-14 22:58曾智洪
统计与决策 201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区重庆区域

曾智洪,吴 江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00)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市首先提出跨越大西南和大西北,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中心的“西三角经济区”,共同建设中国内地经济高地。构建“西三角经济区”,不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变的发展趋势,它将带动我国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

1 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概况

1.1 西三角经济区的界定

西三角经济区包括1个直辖市,2个省会城市,23个地级市,16个县级市,共236个县级行政单元。其中,四川省包括117个区(市/县),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等17个市。重庆市包括36个区县,主城9区、郊边9区18县,渝中区、沙坪坝区等9个主城区、合川区、永川区等8区、璧山县、铜梁县等18县。陕西省包括83个区(市/县),西安市、渭南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该经济区幅员面积35万km2,占川渝陕两省一市的45.26%、西部的5.1%。

1.2 西三角经济区的基本区位

西三角经济区位于我国中腹部,是我国的地缘重心,许多国家级交通要道穿越其中,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格局。该经济区在我国空间战略格局的地位主要体现在:(1)通过欧亚大陆桥与泛亚铁路网的联接,为西部地区与欧洲和北美的外贸物流提供新的陆上运输通道。一是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关中地区。二是全新的“泛亚铁路网”将使中国成为连通东盟和欧洲各国的纽带,而西三角经济区是纽带的中心。新规划的成都至兰州、在建的重庆至兰州,以及成都、重庆至西安通北京方向的铁路打通至欧亚大陆的北通道;而重庆、成都到贵阳、昆明的铁路则打通至东南亚的通道。(2)通过国家高速公路和铁路大通道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共同构成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京昆、包茂、连霍、沪陕、沪蓉、沪渝、厦蓉、福银、兰海等多条高速公路,成(渝)贵、贵广、成(渝)西、西郑、京广、沪汉渝蓉等多条铁路,紧密联系西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形成四大经济区联动发展格局。(3)辐射带动周边次一级经济区以及城市群的发展。通过交通轴线的传递,辐射中原城市群、大武汉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以及呼包银、兰州西宁等区域。

2 西三角经济区的现状

由于西三角经济区已具备自然资源禀赋、三地优势互补、三个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群集聚、便捷式立体交通网络等基础,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已成为经济区域发展的内在需求。

2.1 自然资源禀赋:西三角经济区的资源基础

西三角经济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肥沃,地形多样。所处的川陕渝三地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密集区之一,区内矿产资、能源、生物、自然景观及人文等资源丰富。(1)矿产资源丰富。在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陕西省有45种、四川省有32种、重庆市有6种。其中最具优势的是天然气资源,三省市达14557.69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45.3%。此外,钛、钒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82%和1/3。(2)水资源丰富。“西三角”经济区江河纵横,水系发达,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全国南水北调战略性工程的源头。三省市人均水资源总量达2272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6立方米。同时,该区域是我国水电资源的主要聚集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达17905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1773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3)生物资源丰富且极具多样性。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1100多种,其中136种为全国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37%;森林覆盖率较高,有野生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1/3,其中裸子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一,药用植物4600多种,是我国最大的中成药基地之一。(4)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共有世界遗产9处,其中,自然遗产5处、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5处。

2.2 竞争优势互补: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平台

西三角经济区的矿产、水利等资源聚集,奠定了经济区具有较强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基础。围绕资源开发的产业,如以水电、火电、天然气等为主的能源产业,以钒铁矿资源、天然气资源和盐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以农副产品为资源的食品饮料产业,以中草药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以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等,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已成为整个区域产业的主体部分。作为我国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川陕渝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常规兵器、核工业、交通设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随着军转民战略的实施,国防科技向民用客机的转移和互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西三角经济区的独特优势。此外,三地都有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不同特色旅游资源的综合体,以提升西部旅游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

同时,川渝陕三地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且具有互补性。重庆在经济总量和吸引投资等方面强于成都;但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实力、市场规模等方面都优于重庆;而西安的科技实力则要高于成都和重庆。陕西的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渝铝输川陕、陕煤入渝等互补极具吸引力。成都、重庆和西安各自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三者优势互补,将有效促进“西三角经济区”综合实力的提升。

2.3 三个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集聚: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腹地

西三角经济区基本形成了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三个超大城市为中心,通过交通轴线和经济联系形成中心腹地,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节点的“三核城市群”。该城市群是西部地区人口聚集程度最高,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也是整个西部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及竞争的重要门户和战略支撑点。域内有超大城市3个(重庆、成都、西安),大城市5个(自贡、绵阳、南充、宝鸡、咸阳),中等城市24个(万州、江津、内江、涪陵、合川、永川、长寿、泸州、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眉山、宜宾、广安、达州、巴中、资阳、铜川、渭南、延安、汉中、安康)。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四川城镇最集中的地区,以重庆主城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集中了重庆23个区县,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咸一体化正在推进中,将形成强大的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西三角经济区将全部吸纳位于成渝经济区与关中经济区之间的落后地区,如陕南、川东北、渝东北等区域。

2.4 便利的立体式交通:西三角经济区的运输网络

目前,西三角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枢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纵横交错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三个中心城市已经形成空中1小时经济圈,将要形成陆上高速公路和铁路城际专线3小时经济圈,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已基本成型。

(1)铁路交通。域内已基本形成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为主枢纽、以安康、汉中、宝鸡、广元、达州、南充、万州等为重要节点,由宝成线、陇海线、襄渝线、成昆线、成渝线等干线和阳安线、达成线、遂渝线、内六线、达万线等若干支线构成的铁路网。其中,三个大城市已形成由陇海线、宝成线、成渝线、西康线、襄渝线组成的“环形铁路三角”,这是目前连接三地的重要交通通道,且已规划的城际铁路线将投入建设。在对外大通道已形成由渝黔、渝怀、成昆、内昆、襄渝、郑西、宝兰、太中银、包西等铁路线,分别连接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宁夏等省,构成了西三角经济区对外的主要铁路大通道。

(2)公路交通。在经济区内通道建设上,成渝两地已基本形成了以成渝、渝遂-遂成高速公路构成的内环和以成乐、乐宜、宜-泸-渝、渝万高速渝垫段、沪蓉高速垫江至邻水段、邻水-广安-南充-绵南(规划)-绵成高速构成的外环为主的交通双环线;陕西境内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放射型高速公路网。而西安与成渝两地之间仅有西安-成都一条高速公路,西安-重庆的高速公路还未全线贯通,西三角高速公路环线尚未形成,主要还是依靠国、省道进行连接。在外部通道建设上,国家规划建设的“7918”高速公路网中,有11条高速公路经过“西三角”。这些高速公路的建设,将逐步打通西三角经济区北向、东向和南向的出口大通道,并形成助推西三角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3)水运交通。西三角经济区内河航运优势突出,重庆、四川两地(由于陕西省没有四级以上航道,故未作统计)共有等级航道5577.71公里,占西部的33.24%、全国的8.87%。其中,三级以上的高等级航道占西部的61.13%,占全国的11.14%。基本形成以长江为主轴,嘉陵江、汉江、岷江、乌江等支流为次轴的江海直达的立体水运网络。

(4)航空交通。“西三角”涵盖区域内基本形成以成都双流、陕西咸阳、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枢纽,以汉中、安康、万州、泸州、南充、宜宾、绵阳、广元、达州、广汉等10个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网体系。

3 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战略思路

“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是川渝陕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西部地区实施重点开发、强力带动的内生需要,也是地区资源互补、产业衔接的发展趋势。因此,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导机构集中化、区域治理多元化和投融资平台国际化等战略突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1 区域经济一体化:打破三地行政壁垒,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在过去的行政区划中,三地政府都有各自的行政目标,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与近邻展开恶性竞争,造成了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中,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传统的行政壁垒,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三地政府共同整合资源,做大优势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在税收方面,各地政府鼓励企业进行域内异地投资,税收部分返还原籍,由此增强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做大“西三角”市场。再如户籍制度,三地可以进行区域内合作,打破子女读书、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障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同时,“西三角”经济区要实现几个重大的突破:包括市场、产业、交通设施、信息、制度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逐步消除域内各个方面形成的壁垒,建立有利于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加快城市通道的配套与衔接,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强化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减少各城市在税收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等等。

3.2 领导机构集中化:成立统一指挥领导机构,健全地区发展协调机制

“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政策的有序指导和科学构建。因此,亟需在国家层面成立由各部委组成的西三角经济区发展领导小组,为经济区搭建统一的合作平台。建立西三角地区发展协调机制,形成区域之间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平台。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西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产业结构、未来前景等。将建设西三角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在产业政策、信贷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统一的指挥和规划,全面整合域内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矿产与电力联产的道路,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绿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木桨纸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等等。

3.3 区域治理多元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

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的前提条件下,区域治理更多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要求建立一种多元化、分散化、网络化和多样化的区域治理制度。如果某些政治体制阻碍经济发展和区域有效的治理,可以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治理有三个层面的力量:一是中央有关部门对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性治理;二是川渝陕三地政府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治理;三是企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公民等多方主体承担许多地方治理事务。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已经成为区域治理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方面,通过公民社会参与倾听一体化进程中弱势群体的声音,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强大的力量。不同的区域治理模式各具特色,西三角经济区需要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治理模式,以破解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区域治理缺乏参与性等区域问题。

3.4 投融资平台国际化:创新投融资市场机制,解决域内资金短缺问题

西部地区的投融资渠道都较为单一,西三角地区必须创新机制,广辟筹资渠道,多元筹措资金。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要健全投融资渠道,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要搭建合作平台,整合优质资产,组建产业性投资公司,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和“投到哪里去”的投融资问题,充分利用股本、债券等现代资本市场做好资本运营;要借助外力创新市场机制,打通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流入渠道,鼓励和吸引域外、境外资本投资经济区内的交通建设;要引进国内外的充裕资金,引导和鼓动部分资金流向建设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循环产业。拓宽西三角经济区的投融资渠道,解决西部发展的资金相对短缺等严重问题,促进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打破“均衡布局”和长期保持“非均衡发展”的传统思路,建立“重点协调发展”的区域治理战略思维,而“西三角”就是西部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实现大西南与大西北的跨区域联系,既反映了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即从发挥单个中心城市作用,到发挥城市群的作用,再到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作用,也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西部大开发的新举措。

[1]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3).

[2]黄森,蒲勇健.西三角经济圈的合理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3]邵锋.西三角经济区研究:建设纵横交汇的反梯度发展区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4]吴颖,王旭,苏红.发展重庆总部经济,助力打造西三角增长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尹虹潘.“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初探[J].探索.2004,(1).

[6]杨玲,田代贵.西三角经济区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0,(1).

猜你喜欢
经济区重庆区域
重庆客APP
分割区域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区域发展篇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区域